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该片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该片没有板起面孔说话,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我在故宫修文物》非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并不显得那么枯燥无味,而是正在进行时的故宫生活故事,团队的主创以80后、90后为主,而且在创意、主题表达以及视听元素的巧妙利用上明显是更加具备时代感和流行元素。
首先,在创意方面,近几年以故宫为主题和题材的纪录片经久不衰,这些影片通过视觉包装和精准的主题定位,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从《故宫》、《台北故宫》、《当紫禁城遇见卢浮宫》到《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就是通过视觉媒介不断传递出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进程中,他们承接民族和历史的同时更加国际化和开放性的新形象。但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与以往的故宫题材纪录片相比,这部纪录片另辟蹊径:《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
更重要的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以年轻化视角去看待故宫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在故宫西侧办公区内有几个连在一起不起眼的小院子,这里隐居着一群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大师,每日里从事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工作,在一些世界顶级文物见到观众之前,都要经过他们的清洁修复,别人只能远观不可把玩的绝世珍宝,被他们的双手日复一日地摩挲,也正是他们的辛苦工作,才使得宝贵的文物能够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给我们观赏。还有,在视觉和主题上不再像之前的故宫题材的影片一样,抛弃了气势恢宏的制作,也没有去极力展示故宫辉煌瑰丽,而且把镜头对准了文物工作者,展现了一个年轻化的视角下故宫环境,寻求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力求通过这些镜头的纪录去表现人文情怀,与观众产生共鸣。
其次,在主题表达上,《我在故宫修文物》真正让观众迷恋和感动的地方就是塑造了这么一批掌握技术而又默默奉献、淡泊名利的文物工作者,每天陪伴着最有价值的文物,内心却心静如水,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自己手里的工作。该片非常准确的把国宝文物背后的这些辛勤付出的劳动者生动的呈现出来,并用诗意的镜头语言把他们的平凡生活展现给观众,把丰富的人文情感传达给观众,让观众能够深切的感受到纪录片所表达给人们的内在情感。导演萧寒也表示,相比关注故宫文物本身,修文物的人这个视角更鲜活,能够引起观众强烈反应的也是里头的人物,他们特别受大家喜爱。修复师们看似在修补文物,实际上是在修补当代社会中人的浮躁心理,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踏踏实实地干好一件事,他们的精神是现代社会非常欠缺的,是值得钦佩的。
最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对视听元素的巧妙利用,让原来平淡无奇的叙事变得丰富和多彩,用丰富的视听元素让人们既感受到了故宫文物古老静谧的神秘,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物背后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诗意的镜头语言把故宫里的平凡生活展现给观众。《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就多运用了全景镜头,特写镜头以及大量的空镜头,既直观了展现了故宫的环境,又能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和艺术感染力。其实,最有特点的就是很多的空镜头的展现,很多的空镜头传达了一种故宫固有的静谧的环境特点,也很多的表达了故宫这一主题。常常空镜头表现片中故宫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文物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气势恢宏的宫殿、一棵棵千年古树、斑驳的深宫墙面好像在诉说着这一座充满故事的宫殿的过去,这样的画面使用,其实没有突兀感,也并没有打乱叙事节奏,这样的画面介入一方面作为时空转换的过度,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调节叙事节奏的主要手段。
每一件文物都是跨越千年的时空来和我们对话的,也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文物修复者们带给我们的体验。《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这些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工作现场,让我们以年轻化视角去看待故宫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并且在创意上下足功夫,在主题表达上也更加丰富,在视听元素的利用上更加巧妙,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他们的生活以及故宫修复工作的过程,让我们明白,这些故宫的修复大师,用自己的双手在创造这价值,在修复文物的同时,也是在修补现在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