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山東煙台的一家金礦發生事故,22名勞工被困地下,生死未蔔,希望能早日完成營救工作。
山東煙台是蘋果之鄉,也是黃金的重要産區,今天就來介紹一個在抗戰時期,我黨從煙台金礦運送巨額黃金到延安的故事,非常感人。

在抗戰時期,雖然國共合作抗日,但蔣介石并沒有改變對我軍的長期封鎖政策,尤其是對陝甘甯邊區,不光不發經費,還嚴令不許一尺布、一粒米進入邊區。
為此,毛主席發出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号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打碎了蔣介石的經濟封鎖。
不過,這種較為初級的生産方式,隻能解決基本的糧食供應,而作為抗戰事業必須的武器彈藥、戰略物資等等,還是需要通過貿易從國統區輸入。
而且,當時我軍各根據地發行的貨币,無法在根據地以外的地區得到承認,是以為了獲得必要的物資貿易,我軍還是非常需要“硬通貨”的,比如法币、銀元、黃金等等,尤其是黃金,自古以來就是硬通貨,隻要手裡有黃金,就不怕蔣介石的“封鎖”,是以,邊區對黃金的渴望是非常迫切的。
1939年,毛主席派李富春到山東根據地籌款,臨行前,毛主席還專門囑咐李富春:“要是隻搞得票子來邊區,根本買不到什麼,還是盡力搞到金子為好。”
那麼,毛主席為什麼要派李富春到山東籌款呢?
當時,山東在羅榮桓、陳光等人的主持下,已經成為我軍一個重要的根據地,而且更重要的是,山東煙台招遠地區是著名的黃金産地,有“金都”之稱,還有一座開發兩千多年的金礦——玲珑金礦。
這座金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采,但由于開采技術原始,開采力度不大,對金礦的礦脈還沒有太大破壞,是以盡管開采了兩千多年,仍然還是源源不絕。
日寇也早就盯上了這座金礦,1939年派重兵占領金礦,并強征礦工,進行“吸血式”開采。
同時,日寇嚴格控制黃金的流通,成立了黃金緝拿大隊,任何人不得進行黃金買賣,違者以經濟犯論處,抓到私自買賣黃金的,黃金一律沒收,人員則投入大牢,對于其中有抗日意識、八路軍地下黨嫌疑的,更是一律格殺勿論!
山東是八路軍重要的戰略要地,在這裡開辟了大大小小的各類根據地,招遠地區的特殊重要性同樣受到了我黨的重視,1938年,膠東特委便成立了一個特别機構——招遠采金管理委員會(不久改為玲珑采金局),負責籌措黃金,支援抗戰。
采金局是怎麼做呢?招遠礦區還是有一定寬闊區域的,日寇也不可能所有地區都把控得滴水不漏,實際上,還是有大量私人開采的小金礦,至于幾個人用簡陋工具進行淘金的攤點,就更數不勝數了,這些也是日寇鞭長莫及的。
是以,采金局第一步就是針對這些日寇勢力控制不到的地方,成立了護礦大隊,因為這樣的小礦即便日寇控制不了,但多如牛毛的土匪對他們的危害也非常厲害,有了護礦大隊的保護,礦主再也不怕那些土匪了,是以這些礦主非常擁護八路軍組織的護礦大隊。
護礦大隊也對礦主進行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激勵礦主為全民族抗戰貢獻一份力量,礦主們也都欣然擁護,積極響應采金局的購金,有時甚至會主動獻金、捐金。
當然,這些私人的小礦或者小淘金點,采金量是非常小的,是以采金局的工作重點還是與日寇“虎口奪金”。
1939年,中共膠東區委交給膠東區職工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蘇繼光一項任務:“像釘子一樣深深地鑽進金礦,紮下根,確定完成采金任務。”
蘇繼光冒着被捕犧牲的危險,化裝成金礦礦工,進入日寇控制的大型金礦,在礦工中成立組織,上司礦工機敏巧妙地與敵鬥争,采用許多巧妙的方式将金礦石、礦粉偷運出來,比如用高度相似的普通石頭偷換金礦石,石頭上交日寇監工,真正的金礦石則僞裝成“礦渣”運出礦外,還比如把金粉抹進頭發裡,塞進棉襖裡,甚至塞進鞋底特制的夾縫裡,或将含金量非常高的汞膏塞進菜餅子裡,偷偷運出金礦……
這些手段,其實也是金礦礦工千百年來對抗貪婪礦主的“老把式”,礦工做起來得心應手,方法也是五花八門,可以說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讓日寇監工防不勝防。
盡管礦工采用許多方法鬥争,但日寇控制的金礦采用先進技術和工具裝置,開采出來的黃金還是非常可觀的,眼看日寇将一輛輛裝載黃金的汽車大搖大擺地開出招遠,八路軍非常痛心,必須想辦法,把日寇開采冶煉出來的黃金截住!
為此,采金局配合根據地的抗日遊擊隊,像其他戰場打伏擊一樣,在日寇運輸黃金的必經之路上設伏,伏擊日寇的運金車輛,經常有遠比偷運礦石收獲更大的戰績,比如有一次,一下子就繳獲了30多公斤金條!
采金局還派出工作組,深入金礦附近的村鎮,秘密進行抗日宣傳,鼓勵百姓支援抗日的八路軍,是以,廣大群衆積極向工作組售金、捐金、獻金,每周工作組都能征購30到50兩黃金。
涓涓細流也能彙成江河,發動人民群衆向來是我黨工作取得勝利的重要途徑,采金同樣如此。
不過,籌金難,把這些來之不易的黃金運到千裡之外的延安,更是難上加難!
從招遠到延安之間,日寇和國民黨設下了幾百道封鎖線,犬牙交錯地分布着大大小小上千個日僞據點,還有國民黨控制的地區,都會對我黨的運輸工作進行阻撓、扼殺,是以可想而知這是怎樣的艱巨危險之路!
膠東區委制定了“渤海”、“濱海”兩條路線,先将招遠的黃金通過這兩條路線,運到我黨力量相對集中的魯南、魯中根據地,然後在魯南根據地出發,經微山湖到達湖西根據地,然後運到冀魯豫邊區,再運到八路軍實力強大的太行山地區,到這裡就安全多了,之後運到延安就不再那麼危險了。
可見,這是一級一級的“接力棒式”的運輸,需要我黨動員許多地區的抗日隊伍和群眾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協同行動,顯現出了我黨強大的組織動員力量和人民群衆的愛國熱情!
由于運輸過程中随時可能遭遇敵人的圍追堵截,是以需要各根據地抽調規模不小的部隊組成“護金部隊”,據曾任魯中工商局監察專員的孟英回憶,他當年就曾率領三個營加一個連的八路軍組成護金隊,護送一批黃金到津鋪鐵路西根據地,然後再運到太行山地區。
1942,劉少奇從蘇北根據地回延安開會,路過山東,受山東分局委托,攜帶一萬兩黃金回延安,劉少奇帶着隊伍,一路曆經艱難曲折,突破了敵人103道封鎖線,走了整整9個月,才終于安全到達了延安!
有強大的部隊護送尚且如此危險曲折,招遠地區的許多愛國志士,他們憑着一腔愛國熱情,自發組織起來,以微薄的力量,直接從招遠出發奔赴延安,這其中的危險就更大了。
在1943年,招遠采金局組織了一個26人的護金隊,運送一批黃金到延安,一路腥風血雨,等到達延安時,隻剩下了6個人,大部分同志都犧牲在了路上!
類似的運輸還有很多,他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卻沒有發生一例攜帶黃金私逃事件,招遠群衆的赤誠之心,感天動地!
據統計,從1937年到1945年,招遠區委和玲珑金礦,一共籌集運輸13萬兩黃金到延安,相當于我黨當時一年收入的7倍!
抗戰如此,解放戰争同樣如此,招遠地區為解放事業又貢獻了22萬兩黃金,他們做出的這些曆史貢獻,是需要我們永遠牢記和傳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