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這是歐陽修在《宦者傳序》裡面的對宦官群體的總結性論斷,同是也可以當作古代士大夫對于太監的普遍看法。
在中國古代的曆史舞台上,太監一直是一個被污名化的群體。
人們懂得把将相百官分為忠良和奸黨,知道将後妃佳麗分為妖姬禍水和賢妃賢後,唯有對于太監,他們普遍采取污名化的态度,給太監扣上了一頂又一頂大帽子。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太監也不都是一群陰狠毒辣的小人,他們之中也有心懷仁慈之輩。
比如五代十國時期,就有一個太監,就有一個宦官冒着殺頭的風險,偷偷地将聖旨塗改了一個字,進而救下了一千多條性命。
這個人就是張居翰。可以說,張居翰算是史書所描寫太監群體裡不多見的正面形象。

那麼,在傳統認知中,太監到底是怎樣一個群體呢?
曆史上的太監群體
其實,太監大概算得上是中國曆史上最悲慘的一群人,他們不僅要承受生理上的殘疾,還要忍受心理上的鄙視。
首先太監往往因為身體原因遭受到文人群體乃至下層群眾的鄙視。
因為古代及其重視子嗣,而太監作為刑餘之人,沒有綿延子嗣的能力,是以這也導緻了太監天然在傳統社會中就低人一等。
這種低人一等,與身份地位無關,而是一種人格上的歧視,哪怕做太監做到了位高權重,也無法改變這種社會性的歧視。
其次,太監還從職業上被人們看不起,因為太監做的是侍候人的活,是以大家就對太監形成了卑躬屈膝,奴顔媚骨的刻闆形象。
事實上,這都是對太監的偏見,太監中也有不少忠烈之士。
而且,就算太監在一定程度上真的奴顔媚骨,那也是在封建制度對于他們的壓迫殘害導緻的,如何能夠作為歧視他們的理由呢?
當然,太監群體被文人士大夫讨伐最多的還是亂政專權。從秦朝的趙高開始,中國封建社會裡的确出了不少把持朝綱的大太監。比如說東漢、唐朝和明朝都有嚴重的宦官專權之禍,甚至唐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都于宦官專權有關。
但是能夠專權亂政的宦官畢竟時少數,更多的太監還是勤勤懇懇地生活在底層,每日幹着種種髒活累活,最後還有忍受來自輿論的指責,的确是不白之冤。
而且曆史上不僅有宦官專權,也有文官專權和武将專權,卻為何不見有人對整個文官武将群體扣上“禍國之源”的帽子,可見,還是因為人們心底對太監的偏見。
總之,宦官這個群體在古代實在是不好過,不僅活着的時候要忍受各種苦難折磨,在死了之後,還要被文人墨客貼上各種污名化地标簽,在曆史之上,千秋之後,承受種種莫須有的罵名,縱使宦官中不少忠孝節義之士,也無法改變社會對于太監的群體偏見。
然而善良的人永遠不會泯滅心中的仁心,哪怕作為人們最不恥的太監,也能夠做出大仁大義之舉,比如說張居翰。
張居翰“改一救千”
在整個二十四史的太監群像之中,五代時期的宦官張居翰的是少有的一個完全正面的形象。
首先他懂得與人為善,不自恃身份而起驕矜之心,最後也是以而保全了自己一命。他曾受天子器重,被賜予绯衣,去地方上監督軍事,張居翰與當地的節度使劉仁恭相處得很好。後來朝局變換,權臣要挾天子殺光所有宦官,而張居翰卻在劉仁恭的保護下幸存了下來。
其次他低調内斂,從不專權生事。他因為軍功而屢受封賞,最後還做上了樞密使,手中握有了處理朝政的權力。但是張居翰卻十分低調。從來不出頭生事,盡量把自己當作一團空氣,也正是這樣,他才沒有遭到别人的饞害,在政鬥中生存了下來。
當然,如果僅僅如此,張居翰是不足以傳揚後世的。張居翰之是以能夠名垂青史,還在于他做了一件許多人都不敢做的大事,那就是為了保全許多人的性命,而不惜冒殺頭之禍,篡改了聖旨。
925
年
,
後唐莊宗派遣大将出兵伐蜀,蜀王王衍無力阻擋,隻得嫌國來降。
于是莊宗便下诏書命名蜀王前去洛陽見他,然而這時候,魏州突然傳來了反叛的消息,莊宗不得不親率大軍前往平叛。
然而這時候就面臨一個問題,莊宗率大軍東征平亂,那麼朝内就會呈現空虛的狀态,而此時蜀王王衍前來投降,帶來的族黨卻不少,假如王衍趁虛作亂,那麼後果将會十分嚴重。于是,最後莊宗聽從手下人的建議,決定将王衍一群人全部殺掉,以絕後患。
當時張居翰身居機要之位,诏書發出去必定要經過他的手,他看見這道聖旨之後也是大吃一驚,不說殺降之舉不合天意人心,便是王衍帶來的一千多人也是無辜的生命呀。
最後張居翰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他把聖旨上的“王衍一行”中的“行”字偷偷擦去,改成了一個“家”字。這樣雖然王衍一家仍然難逃被誅殺的命運,但是同行的其餘一千多人卻被保全了下來。
總之,因為心中的一點不忍,張居翰便改了一個字,最後成功地救下了一千多人。但是這件事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操作起來卻十分兇險,因為篡改聖旨的事情一旦被發現,不但王衍行人沒辦法被保全,張居翰自己也會有殺身之禍。
那麼最後張居翰被發現了嗎。他的結局是怎樣的?
張居翰的結局
因為張居翰平時老實本分,别人壓根就沒想到他還有篡改聖旨的膽子,是以沒有懷疑他。而莊宗自己此時正忙于戰事,沒有多的精力,更顧不上死的到底是王衍一家還是王衍一行,是以張居瀚偷偷修改聖旨的事情也就沒有被發現,最後這件事算是有驚無險地過去了。
後來,莊宗被弑身死,政權再次發生更疊,張居翰無意再參與進政治漩渦之中,是以向新帝請求回歸鄉裡,終老此身。新帝也沒有為難她,很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張居翰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最後以七十一歲的高齡壽終正寝。
總之,張居翰雖然死了,但是他改一救千的故事卻一直傳揚了下來,并且一直受到了人們的敬佩。
後人文人在評價張居翰之時,也多誇獎褒揚之詞,就連寫下《宦者傳序》,認為宦官對于政權有極大危害的歐陽修,在讀到張居翰的事迹之後,也給了他“君子”的評價。
是以,一個人隻要心懷善意,就可以作善行,傳善名,享譽後世。
結語
在傳統的認知裡,太監的确不是一個好的形象,他們往往被冠以各種負面的形容詞,被加以批判,加以醜化。
但是張居翰卻用自己的行動,讓自己成為了太監群體之中的一個清流,成了太監中的君子,讓大家知道了太監之中也有大仁大義之輩。
其實,你生活在怎樣一個環境中并不十分重要,世人對于你所處的這個群體如何評價也不是最要緊的,要緊的是你心裡把自己當成怎樣一個人。隻要心裡堅信仁義,那麼就終有被他人看到,進而成功為自己正名的那一天。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