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一手工者,走街串巷。清末時期,慈禧三度垂政,情況一次比一次糟糕,她隻在紫禁城坐城觀天,絲毫不知道千裡外的真實情況。
三位村民,看樣子也是經濟拮據。清末時期,已經跟康乾時期無法比。饑民四野,慈禧在紫禁城肯定不知道。不過慈禧在1900年逃亡時,她打扮成個村姑,走街串巷,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她才發現原來她治下的百姓那麼窮。
這是三位趕車的車夫,穿的棉衣服在那時已經算是齊整的了。
這是地方民團,自從天平天國後,朝廷發現民團的作用,就讓地方量力練團。看這幾位團人,瘦骨嶙峋,跟打敗了的樣子一樣,顯然平時吃不飽飯的原因。
這是一群孩子在搶一傳教士抛灑的零食,施舍的意味很足。古人雲不食嗟來之食,可是饑餓的孩子們,想不了那麼多。
這是兩位老爺子,也餓的夠嗆,一看這飽經風霜的樣子,就是時常吃不好。有記載,慈禧時,地方官吏進一次京,就得花幾千兩銀子,打點各路衙門,如果進紫禁城花銷更多,太監也得打點。他們回到地方,自然刮百姓,回本。
這是一婦女和她兩個孩子,看這女孩:再窮也得節省布料做幾條頂用的裹腳布。就算沒衣服也得有裹腳布。
街頭的百姓,看這焦灼的眼神。慈禧在紫禁城裡聽到的都是粉飾後的消息。就算是康雍時比較清明,地方官也經常瞞說下情。
一農婦,再窮也得纏小腳,幹農活肯定受影響,那時像她這樣的很多,纏腳風氣在晚清大行其道,再窮也得節省布料做幾條頂用的裹腳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