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蒙木:她為新詩帶來新的可能

——讀鄭敏先生《詩的魅力》《新詩與傳統》

中國新詩的曆程并不長,如果從1920年胡适《嘗試集》出版算起,今年正好百年。鄭敏先生在文章中多次對新詩百年進行梳理。鄭先生認為當初“我手寫我口”是對于漢語詩歌傳統的打斷;1950到1979年政治術語化對于中國新詩是又一次打斷。是以,“今天,年輕的詩人與理論家多隻指望向西方學習”;似乎先天不良的中國新詩究竟該向何處去?

鄭敏先生對于新詩發展前途的思考,多結集在《新詩與傳統》這本“大家小書”中。《新詩與傳統》着重談了鄭敏先生自己對于詩歌寫作的體悟,以及新詩如何向古典詩歌學習的讨論。文章提出,我們需要像傳統詩歌學習的,大緻包括字詞的考究、意象的提煉、語言的音樂性、内在結構的多重性,以及與天地往來的大境界。這樣的理論是不是太高妙了?我們不可忽略,鄭敏先生提出這個媲美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新詩前景,是與她對于目前後現代資訊社會的認識,以及人類文明走向的思考相關的,她思考的這個東方,是努力參照并融彙西方的。

蒙木:她為新詩帶來新的可能

大家小書 文藝學卷 《新詩與傳統》 鄭敏 文津出版社

是以我們讀鄭敏先生對于中國新詩的論述,一定不能忽略她深厚的西方詩學素養。她自叙她大學前後詩歌欣賞的重點是裡爾克和華茲華斯;她在八十年代系統介紹并移譯過美國當代詩歌,她精熟于國外的結構和解構理論。鄭先生對于西方詩歌的闡述同樣是新詩愛好者們需要了解和借鑒的。

《詩的魅力——鄭敏談外國詩歌》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着重理論和詩歌史;下編着重幾位大詩人的個案分析與賞鑒。雖然上及浪漫主義和意象派詩歌,但本書的重點是現代派詩歌,本書第一篇“詩的魅力”便是從艾略特講起。該文提出詩的魅力首先它使讀者驚奇;另一個來源是充滿感性魅力與理性光輝的意象;接着是詩的内在結構……關于現代派詩歌的閱讀問題,一直是中國新詩界面臨的诘難之一,作為一個普通讀者究竟該如何提高自己的素養,進入一首現代派詩歌内部進行欣賞?“物我關系”、“詩的内在結構”、“想象力的流動”、“哲學境界”、“人文主義的理想”是鄭敏詩學中幾個特别重要的關鍵詞。下編幾篇賞析文章,是鄭敏先生用她的詩學理論解讀現代名詩的具體個案。希望本書能夠助益于讀者獲得自己讀外國詩歌的大緻門徑。

蒙木:她為新詩帶來新的可能

大家小書 文藝學卷 《詩的魅力》 鄭敏 文津出版社

詩的内在結構,又是鄭敏詩學中關鍵之關鍵,因為她認為内在結構是詩與散文的分野。這種内在結構是一首詩的展開和運動的路線圖,分為兩種,一種是展開式結構,一種是高層式結構。展開式結構分為層層展開和突然展開,以及第三種展開:就是在結尾的高潮中突然提出一個全新的思想,但并不發揮,突然止住,而留下無限的空間,使讀者繼續思考。高層結構又稱為多層結構,就是在寫實的底層之上建立另一種奇特的結構。結構的形成是一種思想和藝術的升華。鄭敏先生分析裡爾克的《豹》、弗洛斯特的《雪夜林中小停》《修牆》、艾略特的《荒原》、約翰·阿胥伯萊的《這些湖畔城》《鄉村的傍晚》《街頭音樂家》、羅伯特·布萊《傍晚令人吃驚》《湖上垂釣》《雪困》都是運用内在結構理論賞鑒詩歌名篇的經典範例。詩人解詩,體貼原詩,把詩篇的内在結構營造打開給讀者看。是以鄭敏的詩歌賞鑒,不僅僅告訴我們如何讀詩,也同時啟示詩創作者如何創作。

鄭敏關于詩的觀點為什麼重要?首先鄭敏是一位大詩人。美國大詩人愛默生說:“真正的哲學家和真正的詩人,是一體的,美即為真,真即為美——哲學家和詩人兩者的共同目标。”他還說:“詩人的心是與時代和國家相通的。”我們如果拿着兩條來衡量中國新詩,中國當代新詩堪稱大詩人者的确很寥寥,鄭敏先生應該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備選之一。也就是說大詩人的寫作必須具有普遍性,具有廣闊的時代性以及對于人類前途的思考。鄭敏先生在《新詩與傳統》一書中念念不忘對于“境界”的追尋正是出于對中國新詩何以貢獻世界的情懷所向。鄭敏先生的詩創作在新詩發展史上的成就與高度,謝冕、孫玉石等諸專家學者均有論述。真正有創作實績的人談創作理論和文學賞鑒,才有自得的甘苦之言,正如曹植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其次,鄭敏先生的詩論努力融通中西,她自幼聽母親用閩調吟詠古詩,其祖父王又點是在福建頗有名望的詞人,她對于古典詩詞的喜愛是天然的。她的新詩寫作深受西方詩歌的影響,她在布朗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的職業是在大學講台講授莎士比亞戲劇、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十七世紀英國玄學詩歌、中國現當代詩歌等課。

再者,鄭敏先生的詩創作和詩論具有明顯多種藝術門類綜合的追求。她喜歡音樂,在紐約自費學習聲樂近三年,閑暇時常去藝術畫廊、美術館看展覽,聽音樂會,填補在西方音樂、繪畫等藝術方面的空白。鄭敏先生的夫君童詩白院士是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他們的女兒、詩人童蔚老師在《回憶父親童詩白》文中說:“媽媽上班在城裡,業餘時間,展開音樂活動,延續在美國學美聲的軌迹,估計父親的小提琴已然跟不上她的節奏。”這是一個對音樂和昆曲情有獨鐘的家庭。另,童詩白先生的父親童巂先生是中國近代造園理論研究、建築理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與楊廷寶、梁思成、陳植等并稱為近現代建築學界四傑。是以我們了解鄭敏先生的理論,需要懂些音樂、繪畫和建築的知識。

“他是一位詩人和批評家,融彙了智力與想象、傳統與創新,在一個變革時代,他為世界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這個本屬于艾略特的頒獎詞,移用來評價鄭敏先生同樣是合适的。鄭敏先生與新詩同齡,她預流了其中近八十年的發展,是以我們對于她的詩歌觀點無論贊成還是反對,都不能無視。

另,鄭敏不僅僅是詩學理論的理性建設者,她同時是一位卓越的翻譯家。本書涉及大量外國詩人詩篇詩集的不同譯法,本書一仍其舊不作規範化,以顯示鄭先生的匠心,并将涉及的諸多詩歌名篇呈現給讀者一個可資信賴的譯本。筆者一直固執地認為:隻有詩人,才可能譯詩。

身兼詩人、翻譯家、評論家、學者等多重身份,見證并預流中國新詩的百年曆程,鄭敏先生是無可替代的,是以我們如果想了解中國新詩的是以來與何處去,如果我們還做着一個詩人的夢,那就看看她的書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