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5年前陝西農民挖到圓形泥疙瘩,專家研究後欣喜:價值無可估量

引言

中國有一個典故,叫做“守關如封泥”,出自于《後漢書·隗嚣傳》:“元(王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意思便是牢牢據守雄關,絕不會有所閃失。那麼,這裡面的“封泥”是什麼呢?

在中國曆史上,許多朝代建都于現在的西安。在西安因為施工挖到古墓或者文物,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了。很多大型古墓和珍貴的文物,便是這樣被發現的。不過在1995年,在西安北郊相家巷村的農民挖掘到的一些泥塊,經專家鑒定後也稱之為是絕世珍寶,這就令人萬分吃驚了,什麼樣的泥塊能有這樣的價值呢?

25年前陝西農民挖到圓形泥疙瘩,專家研究後欣喜:價值無可估量

▲秦漢封泥照片

01

這些泥塊大多呈圓形,數量還挺多的,最初發現它們的村民并沒有在意,但是在發現這些泥塊上刻有古代文字之後,他們便立刻聯系了相關部門。在考古工作者經過詳細的研究之後發現,原來這些“泥塊”是秦漢時期的封泥,的确是研究秦漢文化的罕見文物,價值無可估量。

何為“封泥”?古時候人們常常在文書外用繩子捆紮,然後在繩結位置加上一塊膠泥,膠泥上還要蓋上印章。還有一種方法是用囊笥将檔案包裹起來,然後在封口處同樣覆寫膠泥并蓋上印章。等膠泥幹燥硬化後,便可以起到對檔案封口的作用。這些蓋着官方印章的泥塊就被稱之為“封泥”,它的主要作用是為了防止别人将這些檔案私自拆開,其作用類似于後世的蠟封或者火漆封。采用封泥保護檔案的方式,主要盛行于秦漢時期。

25年前陝西農民挖到圓形泥疙瘩,專家研究後欣喜:價值無可估量

▲封泥保護檔案

02

關于封泥的記錄在史書上最早出現在《後漢書·百官志》:“主禦紙筆墨,及尚書财用諸物及封泥。”考古工作者對最初發現封泥的這一區域進行了發掘,一共出土了6000多件封泥,加上與其他地方發現的封泥,現在一共有近7000件秦玺印封泥被發掘出。這些封泥的使用時間主要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于焚書坑儒銷毀了大量文字資料,再加上秦末先秦以及秦代的各種曆史資料遭到嚴重破壞,流傳到現在的文獻并不多。在1975年發現于睡虎地的秦簡,便令衆多考古工作者欣喜若狂,那是能夠為秦朝時的法律提供研究的重要資料。而在近年來,随着蓋有秦玺印的衆多封泥和簡牍等文物不斷出土,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有了更多研究秦代曆史的證據和資料。

25年前陝西農民挖到圓形泥疙瘩,專家研究後欣喜:價值無可估量

▲睡虎地秦墓竹簡

03

經過考古工作者們的逐一辨認和核對,在目前所發現的近7000多枚秦玺印封泥中,大部分蓋在封泥上的印章都是官印文字,這些印章和官職稱呼,為曆史學家進一步認識研究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證據。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完善的官員制度和地方郡縣管理制度。構造了一個嚴密的機構和人員編制,通過這些機構和編制加強中央集權,秦朝時的這些制度,對随後的漢王朝以及曆代王朝都有着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秦朝的郡縣制度中,“縣”是最關鍵的管理地方行政的機構,不管是人口戶籍管理還是征發徭役、糧食倉儲,乃至于地方武裝管理,都是以縣為機關規定并行施。由于史料缺失,目前對秦代縣的數量其實沒有得到确認,而大量的秦玺印封泥被發現,就可以與史書上進行對照。

25年前陝西農民挖到圓形泥疙瘩,專家研究後欣喜:價值無可估量

▲秦始皇畫像

根據曆史學家的統計,目前發現的封泥和其他資料中可以确定的縣級地名有300多個。而在把封泥上的官印與史籍記載相對照時,卻發現了一些在史籍中沒有記載的縣名,如博城、女贲、長武、新城父、廬丘等。是以大量封泥的出土,一方面反映了秦代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員的設定基本上與流傳到現在的文獻記載相符合,印證了史籍記載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對秦代的官職體系和郡縣名稱有了新的認識。這一發現對研究秦代的地理、政區建制以及曆史沿革等方面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5年前陝西農民挖到圓形泥疙瘩,專家研究後欣喜:價值無可估量

▲專家示範把印蓋于封泥之上

結語

事實上,這些封泥的意義還不止于此。除了極高的曆史價值,它還具有藝術價值。封泥與印章本身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許多印章沒有流傳至今,而這些封泥便是金石學家們臨摹和考證的直接憑證,現在的篆刻家常常會模拟封泥進行創作。而這也是在封泥被大量發現之後,才出現的情況。

參考資料:

《後漢書·隗嚣傳》

《中國古代封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