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昭聽大臣的勸告改立司馬炎為太子,結果西晉葬送在司馬炎手裡

司馬昭聽大臣的勸告改立司馬炎為太子,結果西晉葬送在司馬炎手裡

司馬昭有兩個讓他引以為豪的兒子,長子司馬炎和次子司馬攸。這兩個兒子都很優秀,各有千秋,是以司馬昭臨死前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讓哪個繼承自己的事業呢?

司馬攸是司馬昭的次子,幼而聰慧,生性溫和,博覽群書,有治理才能,因司馬師無子而過繼給司馬師。

司馬昭晚年想立司馬攸為太子,并說王位本來就是哥哥司馬師的,應該傳位給司馬師的“兒子”司馬攸。但遭到部分大臣反對,大臣說司馬炎有帝王氣象,雙手過膝,頭發拖地,不是人臣之相,應該立司馬炎為太子。司馬昭無奈,隻好傳位給司馬炎。

司馬昭聽大臣的勸告改立司馬炎為太子,結果西晉葬送在司馬炎手裡

公元265年,司馬炎襲父司馬昭的爵位:晉王,數月後又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給自己,定國号為晉,建都洛陽,并改元泰始。司馬炎成為晉朝開國之君。

曆史證明傳位給司馬炎可能是司馬昭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司馬炎作為皇帝在一個重大決策上很失敗,這個錯誤還引起了“蝴蝶效應”。那些擁立司馬炎的大臣,都被司馬炎的長胳膊、長頭發騙了,看來還真是人不可貌相啊,或者說真應了“頭發長見識短”?

鑒于魏國皇帝曹丕大肆削減曹姓親王兵權,導緻高平陵之變後曹氏宗親居然沒有兵力護駕勤王,司馬炎建立晉朝當上皇帝後,就擔心如果本朝發生類似兵變可能司馬姓親王也會束手無策。于是司馬炎大封同姓諸王,以郡為國,并讓他們招募士兵,希望他們之間互相制約,如果朝廷有緊急情況也可以拱衛朝廷。但司馬炎沒想到,這麼多擁兵自重的親王,是需要一個強悍的皇帝才能鎮的住的。這為後面的“八王之亂”埋下了重要隐患。

司馬昭聽大臣的勸告改立司馬炎為太子,結果西晉葬送在司馬炎手裡

怕什麼來什麼,司馬炎死後繼任者是他懦弱無能的兒子司馬衷,于是晉朝就亂成一鍋粥了。

在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社會,選好接班人至關重要,否則就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世襲制度下遴選接班人,就像在一群特定的羊裡非得選一個比較好的羊出來不可,非常難,不是誰都能生子當如孫仲謀的。

但比選接班人更重要的是怎麼在自己臨死前成功把皇位傳給接班人,秦始皇處事不當,讓兒子胡亥竊取扶蘇的繼承權就是例子,導緻秦朝葬送在胡亥手裡。而司馬炎的優柔寡斷,在死前立誰繼承皇位,已經被大臣和外戚把持,最後讓傻兒子司馬衷成了皇帝。

司馬炎算是不錯的皇帝,在位期間出現了“太康盛世”。但無論生前多麼勵精圖治,多麼治國有方,如果傳位不得其人,一切都是徒勞。是以與其說西晉亡于司馬衷,不如說是亡于司馬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