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描寫邊關将士寫下的詩句。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故事,也是關于邊疆戰士的。隻不過故事遠在七八十年前,而故事所涉及的部隊,在當時也算是兩支部隊了。

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不僅距離現在已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并且它所在的地點,更是偏僻。發生這個故事的地方,名字叫賽圖拉。據一些人傳下來的故事講,建國初,解放軍來接管此地的時候,駐守在這的守軍看見解放軍,大吃一驚,疑惑道:“怎麼換軍裝了?”是以鬧了一個既心痛、震驚又搞笑的烏龍。
這其實很正常,因為這個地方,遠在新疆。在新疆昆侖山海拔3700多米的一個地方,有一個縣城,名字叫皮山縣,而賽圖拉,便屬于皮山縣的管轄。而我們對這件事的了解,還是通過一名曾在軍營中的記者了解到的。
他說道:“他以前曾有幸到賽圖拉采訪過一次,而他的戰友也曾是賽圖拉的駐防軍人,賽圖拉海拔是3700米,是以他和他的戰友在知道這個故事後,都很喜歡起一個網名叫‘3700信仰’。盡管這個高度對于昆侖山來說不算高,但是他們明白裡面的特殊意義。”
下面,就跟大家講講這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吧。賽圖拉地處昆侖山的皮山縣,地處位置非常重要。由此地出發,可以去往印度,并且此地還是古絲綢之路的南方交通要道,是通往列城的古絲綢之路的最後居民點。同時,它還是進入南疆,以及西藏的重要節點。
1877年,左宗棠帶兵入疆,在把新疆收複以後,看到賽圖拉重要的戰略位置,于是便聯合當地人,在賽圖拉、克裡陽卡以及麻紮達拉設立了關卡。當地條件惡劣,并且沒有很好的建築材料,軍民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從其他地方運來土石才得以修築。
而在賽圖拉設立了卡哨,也意味着祖國西部邊疆有了防禦上的基地,同時昆侖山西800裡地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邊關防守将士。而此時,在此地駐紮的部隊其實還不到100個人,據一些史料記載,駐紮此地的守軍隻有幾十個人。
到了1928年,此時民國政府在賽圖拉設定了治局,而駐紮在此地的人數,也已經擴充到了100人左右。并且,這100多個人成立了一支隊伍,名字叫邊卡隊。巡邏的地方也相較于以前來說,更加遠了,已經能夠到達康西瓦以遠。而在之後的幾年裡,駐紮部隊也越來越多,終于突破了200人。
到盛世才管理新疆時期,此時在賽圖拉的部隊增至了一個團。團中有3個騎兵連,并且在康西瓦卡、蘇蓋提卡、賽圖拉卡以及哈拉賽卡各有一支三四十人的排在駐守。而這些關卡,最後被賽圖拉卡所概稱,此時此地的駐軍已是很雄厚。
《木蘭詩》中曾言:“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描述的是将士們艱苦的生活條件以及長期離鄉的思念與痛苦。而在海拔3700米的昆侖山上,條件又怎麼可能會很好呢?據傳說,此地駐軍的取暖哪有什麼暖爐,都是靠牛馬糞便來取暖。并且此地無法耕種,士兵們更是吃得最好的餐飲便是玉米面糊糊。
如此艱苦的生活條件,卻從來沒有吓退過一批邊疆士兵。一代一代的邊疆士兵在更替,甚至他們可能不屬于同一陣營。但是守衛祖國邊疆,保衛祖國邊疆安全的任務他們卻從未丢下。即使在這惡劣的環境中,隻要有一人,便還在堅守。
1946年以後,賽圖拉卡的情況越來越惡劣,由于在中原、南方地區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在進行作戰。此時的國民政府也無暇再顧及向賽圖拉卡支援以及增添人手。曾經鼎盛時期能夠達到一個團兵力的賽圖拉卡,此時卻隻剩下七八個人。
他們日夜的等待上面派人來換防,但是等來的,卻一直皚皚的白雪以及寒風。那麼具體他們是如何熬過這四年的,我們不清楚,當地的史料中也并沒有文字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到,這四年的時光,有多麼的煎熬。
終于,新中國成立以後,1950年的3月,解放軍第二軍第五師第十五團一部的部隊來到了賽圖拉卡。此時在此堅守四年之久的那幾個國軍出來迎接他們并抱怨道:“怎麼過了這麼久才來換防啊?”并且,他們發現解放軍的軍裝和自己的不一樣,便抱怨道:“怎麼服裝都換了?”
解放軍聽了這些話很不是滋味,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告訴這些人變天的事。最終他們将這四年來發生的事情告訴了他們,他們瞪大了自己的眼睛,想發聲卻是說不出話來。最後卻是默默的哭了。但是他們立馬又說道:“既然你們來接管此地,那我們也可以放心地離去了。”
總結:
據當時那些解放軍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說法,那些國軍在拿到回家路費之後,一個一個雖然走得很慢,但都沒回頭。他們可能是害怕回頭便再也舍不得這哨所,這雪山,以及自己在此處堅守的一切吧。無論在何時,軍人,始終是一個值得尊敬以及敬佩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