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边关将士写下的诗句。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关于边疆战士的。只不过故事远在七八十年前,而故事所涉及的部队,在当时也算是两支部队了。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不仅距离现在已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它所在的地点,更是偏僻。发生这个故事的地方,名字叫赛图拉。据一些人传下来的故事讲,建国初,解放军来接管此地的时候,驻守在这的守军看见解放军,大吃一惊,疑惑道:“怎么换军装了?”因此闹了一个既心痛、震惊又搞笑的乌龙。
这其实很正常,因为这个地方,远在新疆。在新疆昆仑山海拔3700多米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县城,名字叫皮山县,而赛图拉,便属于皮山县的管辖。而我们对这件事的了解,还是通过一名曾在军营中的记者了解到的。
他说道:“他以前曾有幸到赛图拉采访过一次,而他的战友也曾是赛图拉的驻防军人,赛图拉海拔是3700米,所以他和他的战友在知道这个故事后,都很喜欢起一个网名叫‘3700信仰’。尽管这个高度对于昆仑山来说不算高,但是他们明白里面的特殊意义。”
下面,就跟大家讲讲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吧。赛图拉地处昆仑山的皮山县,地处位置非常重要。由此地出发,可以去往印度,并且此地还是古丝绸之路的南方交通要道,是通往列城的古丝绸之路的最后居民点。同时,它还是进入南疆,以及西藏的重要节点。
1877年,左宗棠带兵入疆,在把新疆收复以后,看到赛图拉重要的战略位置,于是便联合当地人,在赛图拉、克里阳卡以及麻扎达拉设立了关卡。当地条件恶劣,并且没有很好的建筑材料,军民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其他地方运来土石才得以修筑。
而在赛图拉设立了卡哨,也意味着祖国西部边疆有了防御上的基地,同时昆仑山西800里地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边关防守将士。而此时,在此地驻扎的部队其实还不到100个人,据一些史料记载,驻扎此地的守军只有几十个人。
到了1928年,此时民国政府在赛图拉设置了治局,而驻扎在此地的人数,也已经扩充到了100人左右。并且,这100多个人成立了一支队伍,名字叫边卡队。巡逻的地方也相较于以前来说,更加远了,已经能够到达康西瓦以远。而在之后的几年里,驻扎部队也越来越多,终于突破了200人。
到盛世才管理新疆时期,此时在赛图拉的部队增至了一个团。团中有3个骑兵连,并且在康西瓦卡、苏盖提卡、赛图拉卡以及哈拉赛卡各有一支三四十人的排在驻守。而这些关卡,最后被赛图拉卡所概称,此时此地的驻军已是很雄厚。
《木兰诗》中曾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述的是将士们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长期离乡的思念与痛苦。而在海拔3700米的昆仑山上,条件又怎么可能会很好呢?据传说,此地驻军的取暖哪有什么暖炉,都是靠牛马粪便来取暖。并且此地无法耕种,士兵们更是吃得最好的餐饮便是玉米面糊糊。
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却从来没有吓退过一批边疆士兵。一代一代的边疆士兵在更替,甚至他们可能不属于同一阵营。但是守卫祖国边疆,保卫祖国边疆安全的任务他们却从未丢下。即使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有一人,便还在坚守。
1946年以后,赛图拉卡的情况越来越恶劣,由于在中原、南方地区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进行作战。此时的国民政府也无暇再顾及向赛图拉卡支援以及增添人手。曾经鼎盛时期能够达到一个团兵力的赛图拉卡,此时却只剩下七八个人。
他们日夜的等待上面派人来换防,但是等来的,却一直皑皑的白雪以及寒风。那么具体他们是如何熬过这四年的,我们不清楚,当地的史料中也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这四年的时光,有多么的煎熬。
终于,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的3月,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师第十五团一部的部队来到了赛图拉卡。此时在此坚守四年之久的那几个国军出来迎接他们并抱怨道:“怎么过了这么久才来换防啊?”并且,他们发现解放军的军装和自己的不一样,便抱怨道:“怎么服装都换了?”
解放军听了这些话很不是滋味,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告诉这些人变天的事。最终他们将这四年来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们,他们瞪大了自己的眼睛,想发声却是说不出话来。最后却是默默的哭了。但是他们立马又说道:“既然你们来接管此地,那我们也可以放心地离去了。”
总结:
据当时那些解放军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法,那些国军在拿到回家路费之后,一个一个虽然走得很慢,但都没回头。他们可能是害怕回头便再也舍不得这哨所,这雪山,以及自己在此处坚守的一切吧。无论在何时,军人,始终是一个值得尊敬以及敬佩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