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可卿死後,李纨銷聲匿迹,為什麼不見她出席葬禮?

《紅樓夢》有很多曹雪芹沒必要寫的内容,細思也很有意思,可以作讀書人的延展興趣多想一想。

君箋雅侃紅樓就有個“《紅樓夢》沒寫的故事”系列,專門去侃一侃曹雪芹沒有明确交代,卻一定存在的那些内容。比方說本文就是有人問“秦可卿死後,李纨為什麼沒參加葬禮?”

秦可卿死後,李纨銷聲匿迹,為什麼不見她出席葬禮?

秦可卿死後,賈珍為了掩蓋秦可卿的真正死因,操辦了盛大的葬禮。

當時賈赦邢夫人、賈政王夫人,甚至賈代儒、賈代修這種族中老人都有提及出場,并沒有因為秦可卿是晚輩,就不出席。

原文中沒有交代出席,卻被讀書人關心的有三個人:賈母、李纨、賈惜春。

賈母輩分雖高,卻也不過與賈代儒、賈代修同輩。老太太又喜歡秦可卿為人,過去看看也是有的。

賈惜春是賈蓉的親姑姑,盡管年紀小,卻是實在親戚,也沒有道理不回去。

李纨是賈蓉堂嬸,守寡在家,反倒是她究竟出席與否,值得商榷。

秦可卿死後,李纨銷聲匿迹,為什麼不見她出席葬禮?

古人對寡婦有諸多的限制,比如出門,去公共場合都有規定。李纨真正出門的機會極少。有介紹的隻有一次,就是打醮清虛觀,跟着賈母一起出門。像去甯國府都不算出門。

秦可卿死後,可以肯定的是李纨一定會趕過去,畢竟是親戚一家人,且婆婆王夫人也在,她不可能不去。包括黛玉、寶钗等人也會去。

作者之是以沒有交代,在于出席是人之常情,沒必要多做交代。胡亂寫一筆李纨,顯得突兀也實在沒有必要。皆因她不是當時文章的主角,王熙鳳才是。

這就像後文賈敬死了,也沒有提賈惜春。作為女兒一定會參加,實在沒必要贅述。

秦可卿死後,李纨銷聲匿迹,為什麼不見她出席葬禮?

但惜春也好,李纨也好,參加葬禮不過應該應分,實在也沒有文章好記述,不可能像王熙鳳協理甯國府那般有存在感。故而作者将之省略也就不出意外。

李纨一定參加秦可卿葬禮,作者不提,讀書人自然看不見她。

那麼是否是說這個“問題”毫無意義呢?也不是。

李纨會去祭奠秦可卿,卻不會經常在。像她這樣的寡婦出門本就不易,更不會輕易抛頭露面。最多就是去靈前流幾滴眼淚,送别“死人”,再有重要日子,去尤氏跟前作陪一下。

整個葬禮的過程,李纨不能也不會過度參與。在人前人後更是盡可能低調,她“不顯”是她的寡婦身份使然。

至于秦可卿葬禮的重頭戲“出殡”,李纨也不會随着衆人去鐵檻寺送靈。最多是當天在甯國府陪着秦可卿的婆婆尤氏一起,盡了親戚的情誼。

秦可卿死後,李纨銷聲匿迹,為什麼不見她出席葬禮?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賈家的規矩是寡婦不掌家,就是對抛頭露面的禁止。

李纨守寡後,心如枯槁,不但交出了手裡的管家鑰匙給王熙鳳,更是“自囚”于大觀園的稻香村。

此時的李纨在賈家就是邊緣的存在,她生活的意義,一個是教養兒子賈蘭,一個是守節為賈家的門楣争光。

賈家雖然不需要李纨樹立一座“貞節牌坊”,但如果李纨守節,能夠教養兒子賈蘭成才,賈蘭有出息後,李纨守節的榮耀就會凸顯。一旦被诰命,必然會受褒獎,對于賈家也是件光宗耀祖的榮耀。

是以,李纨守寡後不可能再改嫁,甚至不可能再回娘家省親。

那一年李嬸娘帶着李紋、李绮從金陵進京,第一時間來賈府看望李纨,就是代替李纨父母而來。

秦可卿死後,李纨銷聲匿迹,為什麼不見她出席葬禮?

李纨守寡後,父母不友善來看望女兒,否則會被婆家誤解是否媳婦抱怨在家不好,才讓父母過來探視。

李纨自然也不可能再回家省親。一來路途遙遠,她這年輕寡婦不友善出門。二來也是守節之中不能出門。

古代對寡婦的要求極為嚴格,有一則故事展現了其中的“兇險”。據說清朝有一個安徽女子,不小心被洪水卷走,危急時刻路過的一名男子見到,情急之下伸手拉住了她,将她救了上來。按說這是一件見義勇為的好事,但是這名落水女子卻号啕大哭,覺得貞潔被玷污,當天晚上竟然自殺了。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對古代女子,尤其是寡婦最殘酷的桎梏。

秦可卿死後,李纨銷聲匿迹,為什麼不見她出席葬禮?

李纨什麼情況下可以回家呢?像李嬸娘那樣年紀大了就可以出門了。再就是兒子成家立業後,她跟着兒子一起回家。但那都需要漫長的時間。等到那時,家裡已經沒有了父母,回去也就沒了意義。

是以,從秦可卿死後葬禮,曹雪芹絕口不提李纨,就能知道賈家的寡婦媳婦李纨,行為上有諸多的限制,不友善抛頭露面。即便是葬禮這種重要場合,她也是個“隐形人”,存在感極低。

李纨不是沒有出席秦可卿的葬禮,而是她的身份注定不會被提及。

文|君箋雅侃紅樓

關注作者、點贊、收藏很重要,文章每日持續更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