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瞻基的行為預示了宦官和文官集團的崛起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分類|曆史奇文

文章字數|1917字,閱讀約4分鐘

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文章字數|1779字,閱讀約4分鐘

隐患之一:設"内書堂"教太監讀書,為宦官崛起埋下隐患。

明太祖朱元璋在吸取前朝教訓後,為防止宦官幹政,建國之初就對宦官做出了種種限制,如禁止宦官識字,不允許兼任外臣,不允許擔任四品以上的官職等,然而,明宣宗時,宦官不得讀書的規定被打破。

明宣德帝朱瞻基為了保證宦官能夠幫助他處理文書,特别是皇帝的私人文書,成為皇帝與朝廷官員溝通的橋梁,于宣德元年(1426年)在宮中設立"内書堂",挑選一些聰明的小宦官進堂學習,讓宦官們接受正規的教育。宣德三年(1428年),朱瞻基又指定由翰林學士在學堂内教導宦官。

朱瞻基的行為預示了宦官和文官集團的崛起

朱占吉

這一轉變使許多宦官得以精通文墨,有的甚至學有所成,甚至做到了通曉古今。後來,朱瞻基設立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侍尹太監,協助他處理公務,其中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的權力,侍尹恩慈則負責終審和封侯。

明代皇帝朱瞻基時,可以控制宦官,但一旦皇帝賦閑,宦官就可以通過"批紅"權迅速幹預政務,利用與外朝的橋梁作用壓制外朝。明宣宗之後,明英宗王振就是一個典型的惡果。

第二個隐患:内閣權力的不斷增加和文官崛起的加速。

洪武皇帝朱元璋廢除丞相後,由于皇帝平時處理的政務太多,明成祖時期開始建立内閣制度,但早期的内閣隻是一個咨詢機構,負責向皇帝提供建議供參考,也就是說隻有建議權,而決策權仍在皇帝手中。行政權在六個部門。不過,這種情況在任宣年間開始改變。

朱瞻基的行為預示了宦官和文官集團的崛起

楊士奇

仁宗時,由于楊士奇和楊榮都是前東宮官員,朱高熾和楊榮不僅進入内閣,還擔任了尚書一職,明宣宗朱瞻基也延續了這一建制。如楊士奇保留了兵部尚書,黃槐保留了戶部尚書,金有子保留了日田尚書,使他們具有了一定的執行力。

同時,這些人不僅身居一品而兼大臣,而且其中很多人都是帝師出身,并且是前朝的,是以這些人無一例外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信任,對于他們的提議,皇帝大都通過,而不再召集其他官員商議,這就使得他們擁有了一定的決策權。

由此,仁宣時期的内閣權力不斷加強,逐漸成為淩駕于六部之上的存在。内閣權力增大的直接後果是明代中期以後皇權與閣權的鬥争,導緻内廷的強勢崛起。

朱瞻基的行為預示了宦官和文官集團的崛起

圖木堡支邊石圖

同時,前朝的臨時職位"巡撫"在玄宗時開始非常頻繁地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一職位的制度化,同時,巡撫平時還兼軍務或軍務,于是"巡撫"這一職位的雛形開始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文官崛起的速度,尤其是在"土木保"之後。明朝開始由強轉弱。

隐患之三:戰略收縮有利于經濟發展,卻為明朝滅亡埋下了隐患。

朱棣五次北伐後,兩朝北部邊境相對平靜,加上永樂年間多次對外用兵,使國力受到一定損失,是以明朝在仁宣年間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禦,尤其是明宣宗朱瞻基年間。

在蒙古方面,遭到明太祖朱棣打擊的鞑靼人一蹶不振(五次北伐、四次北伐都是針對鞑靼人),沒想到瓦剌乘機起兵,遭到瓦剌打擊的鞑靼人被迫東進,結果遭到烏加裡亞、哈提格的抵抗,迫于形勢,鞑靼太師阿魯台被迫與明廷議和。但明朝的戰略收縮讓虛弱的阿魯台沒有得到太多幫助。結果,在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的木納山之戰中,阿魯台被已經成為草原新統治者的瓦刺所殺。

朱瞻基的行為預示了宦官和文官集團的崛起

戰略收縮導緻了明朝在遼東的失敗。

明宣宗的戰略收縮使瓦剌得以崛起,為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禍根。同時,他主動退出安南,最終使明朝徹底失去了對安南的統治。

此外,武良哈三衛(朵燕三衛)從宣德五年(1430年)開始南遷,明宣宗率兵三千與朵燕三衛交戰,但經過長期争奪,朵燕三衛仍占據大甯地區,至正統初年又駐于明季遼邊境外的小河、老哈河一帶,活動于整個漠南地區。

1430年,薛魯建議将邊防集中在開平一帶,放棄開平的邊防駐軍,以縮短補給線。結果,最終的結果證明,這是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明朝在遼東的管理上不給力,失去了武良、哈三衛的屏障,完全放棄了開平邊防,最終導緻明朝在遼東陷入被動,對遼東的管理完全失敗,不僅失去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也為明末遼東局勢的持續惡化埋下了禍根。

這裡是《專業的周哈哈》,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曆史并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喬治·屈維廉(英)

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李道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