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的這句名言,很好诠釋了蜀地的險要。巴蜀盆地是中國非常獨特的一個地區,這裡四面有着崇山峻嶺,把蜀地包裹在中間,古代要想進入蜀地,十分困難。是以蜀地有天險優勢,曆史上這裡曾經誕生過諸多的政權,他們依托蜀地對抗強敵,然而在這裡割據的政權往往都沒有好的結果。比如最有名的蜀漢政權,雖然一度能抗拒魏吳,但最終還是被滅掉,蜀漢的滅亡與鄧艾有着極大的關系,他也靠着這一仗奠定了自己名将的地位。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鄧艾滅蜀的事迹也成為曆史一段佳話,雖然他在滅蜀之後很快就被殺掉,但鄧艾的貢獻永遠不會被忘記。這一仗鄧艾兵行險着,在鐘會與姜維對峙劍閣的時候,他率軍從陰平小路一路突破蜀漢重重防線,最終到達了成都。由于蜀漢的軍隊都集中在劍閣,成都無兵可守,劉禅也沒什麼能力守城,他就主動投降,蜀漢就這樣被鄧艾終結。這一仗堪稱是奇戰的代表作,鄧艾也是以得到了“國威震于巴蜀,武聲揚于江岷。”的評價,然而從他偷渡陰平,到直達成都,這中間還有一場關鍵的戰役,可以說鄧艾是奇迹般獲勝,這才達成了一番功業,這就是他與諸葛瞻的綿竹之戰。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偷渡陰平

這個詞人們已經非常熟悉了,那麼陰平到底在哪呢?陰平古道是指從隴右出發,走陰平郡沿着七百多裡的小道一路到達涪城,再通過綿竹直奔成都。在老版三國中對此進行了一番描繪,甚至鄧艾都裹着毛毯直接從山上滾下去。然而現實比這還要殘酷,是以他的這次行軍才會評價這麼高。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陰平嚴格意義上并不是道路,從這裡往成都走,要穿過岷山,蜀漢沒有考慮在這裡設定軍隊防守也是有原因的,畢竟在那樣的環境下,正常人都不會認為能有人從陰平帶兵打過來。史書也記載了鄧艾行軍的殘酷: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馀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将匮,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将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在他一路行軍的過程中,不僅要走摩天嶺這類的懸崖絕壁,還要一邊自己修棧道,一邊讓士兵鑿山。路上鄧艾軍隊還面臨着斷糧的情況,畢竟這樣的道路,根本沒辦法保證部隊的後勤,可即便如此,鄧艾軍隊在越過難關之後,還有一萬左右的将士,之是以鄧艾會受到後世的推崇,還是由于他這種破天荒的壯舉,居然能保證大部分将士的安全。他的部隊并沒有因為地勢險要就失去戰鬥力,反而還保證了主力的幸存。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江油争奪戰

鄧艾奇兵出陰平,直接到達涪城(江油關),此時蜀漢已經得到消息,就在鄧艾兵發江油的時候,諸葛瞻率領的軍隊也已經到達了這裡。此時兩邊控制了江油南北區域,這個時候,黃崇提出了一個建議,卻被諸葛瞻否決了,這也是後世批評諸葛瞻的主要因素,很多人更是認為他的固執,葬送了全局。

《三國志》記載:到涪縣,瞻盤桓未近,祟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祟至于流涕。

黃崇的政策非常簡單,就是軍隊已經達到江油,應當立即率軍搶占江油的險要地形。黃崇的政策其實非常正确,江油是鄧艾偷渡之後的第一站,他的部隊在這裡得到休整,繼續往南,就直接能面對平原地區。這對擅長野戰的鄧艾軍十分有利,江油關地勢險要,占據這裡蜀軍就能發揮自己善弓弩的特點,鄧艾軍沒有太好的攻堅裝備,确實很難突破諸葛瞻的防守。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可這裡有一個問題,當時到底江油在不在鄧艾的手裡?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來看,鄧艾軍隊打到了江油,守将馬邈就直接投降了。至于這個順序誰先誰後,史書沒有明确交待,不過仔細分析的話,能發現當時江油應該已經不在蜀軍手裡了。諸葛瞻猶豫就猶豫這點,他到底要不要繼續進軍,他們應該已經是得到了情報,黃崇的建議是趕緊走占據險要,并不是說讓他們趕緊搶占江油關。考慮到鄧艾是突襲,蜀漢是後來才發覺,是以江油關已經是在鄧艾的手裡,諸葛瞻到達之後要想搶占險要,就必然要直接去率軍攻擊駐守江油的鄧艾軍。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江油之争最終以諸葛瞻主動撤軍結束,雙方唯一的交火是鄧艾打敗了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放棄江油,最主要的因素是他沒底,他所率領的蜀軍沒有能力與拒守江油的鄧艾對抗,他已經沒有什麼信心。這也能看出一個問題,諸葛瞻的軍隊數量并不多,而且他的部隊裝備也比較差,起碼是沒有做攻堅戰的準備,壓根沒帶什麼器械,否則諸葛瞻這麼剛烈的人,他怎麼也會去嘗試全力攻關的,實際上江油争奪的結果,已經決定了綿竹之戰的結果。

先勝後敗

諸葛瞻一路退到綿竹,此時他就已經沒有選擇了,綿竹就是成都的大門,放棄綿竹的話,成都門戶大開,鄧艾軍隊就能直接殺進去。諸葛瞻在這裡的布置還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他并不是在城中留守,而是占據鹿頭山,依托山地結陣來對付鄧艾軍隊。諸葛瞻的布置符合當時的形勢,他最初也取得了關鍵勝利,鄧艾的左右兩軍都被諸葛瞻打敗,氣得鄧艾差點把自己的兒子也給殺了。

那麼諸葛瞻為何又失敗了呢?這就不得不說鄧艾用兵老練了,他沒有立即退軍,而是果斷整合殘兵,重新殺了回去。再度沖擊,果然就打敗了諸葛瞻,這一次的交鋒,諸葛瞻輸在了經驗不足。古代打仗氣勢是非常重要的,綿竹之戰剛爆發,是蜀軍退軍,諸葛瞻等人決心死戰到底,大家都下定了決心,而鄧艾軍順利打到這裡,他們也有些輕敵了。可打退了鄧艾軍隊後,諸葛瞻沒有做出及時的布置,軍隊無論是陣型還是士氣,都與之前不太一樣了。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鄧艾軍本來就是孤軍深入,他們一旦失敗就沒有任何退路了,鄧艾就能及時利用軍隊的處境,轉變形勢,讓部隊在死戰中求勝。這是他高明的地方,當然,綿竹之戰最終的結局早已注定,諸葛瞻的部隊确實太差了些,鄧艾的軍隊是從三萬多人裡面挑選出來的一萬精銳。能通過陰平險要的部隊,實力确實不差,他們還能一邊造路一邊走,軍隊的裝備也差不到哪去。諸葛瞻的部隊是個什麼情況呢?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在姜維退守劍閣的時候,劉禅并不是什麼都沒做,他先後派遣廖化,張翼等人帶兵分路支援。可以說蜀中的軍力已經相當空虛了,數萬精銳都集中在劍閣,突然冒出一個鄧艾,讓諸葛瞻前去抵抗,他所帶領的軍隊也不可能是什麼精銳,沒準都是從禁軍裡面抽調出來的,這樣的部隊與鄧艾的精銳相比差距确實很大。而且有一點必須考慮到,鄧艾有着太多的選擇了,漢中丢失之後,蜀漢退守劍閣,實際上主動權已經在魏軍手中。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在史書中很少會描寫戰争的細節,鄧艾偷渡有一個細節是值得注意,那就是他的萬餘人順利走過陰平,這背後必然會有大量的人員資源支援。否則真就一支孤軍沒有任何支援進去,和送死是沒什麼差別,更不可能基本沒太大損傷就到達江油。在鄧艾出擊之後,曹魏在後面應該是動員大量的資源支援,是以鄧艾軍隊到了之後,甚至還考慮過是否去白水與鐘會合兵。戰争打得也是兩個國家的實力,鄧艾這邊所得到的支援實在太多了,而諸葛瞻這邊從頭到尾就是自己這一路軍隊打到底,輸一仗都會徹底失敗。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諸葛瞻這個人在戰争期間,他的布置隻能說是中規中矩,沒有特别大的失誤,也沒有太出色的排程。可綿竹之戰反映出來的是蜀漢内部的問題,從鄧艾軍偷渡開始,到蜀漢被動應對,守将沒打就投降。蜀漢内部的腐敗,國力的衰弱被暴露得非常徹底,這樣的國家,面對剛剛興起的司馬家族,确實是沒有什麼抵抗的能力。

兵行險招,鄧艾諸葛瞻正面較量,綿竹之戰諸葛瞻到底敗在哪?

結語

總體來看,當時的綿竹戰場上,需要一位能創造奇迹的主帥。否則在大環境這麼不利的情況下,你中規中矩的布置不會對戰争造成太大的影響,諸葛瞻不是這樣的人,他的能力還沒有達到這個水準。說到底,姜維放棄漢中對于蜀漢的打擊實在太大,鄧艾能發動這種偷襲的前提就是大學營推到了劍閣一線,曹魏有了深入蜀地的可能。如果漢中還在蜀漢手裡,曹魏是無法完成這種遠距離偷襲的,這也是劉備,諸葛亮等人拼命也要守住漢中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