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三百七十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在清末民初的混沌亂世之中,生産力之低下,以至于清朝官員普遍坐轎子出行?其實三品之官都坐不起,是以坐着轎子,成為清朝官老爺們引以為傲之資本。脫胎于晚清泥淖的北洋軍閥,對于這一享受,自然是跟風而動。就連隻算是“草頭王”的陝西督軍劉鎮華,他也是“好心”地為陝西請來康有為講學,待之為上賓,躬請陪同,坐着轎子遊覽名勝古迹,到處作詩題字。與北洋三大巨擘軍閥集團相比,同樣屬于小角色的川系軍閥,雖然是武夫出身,卻也是鐘愛于坐轎子勝過騎馬,像川系軍閥賴心輝在打敗仗撤退時,仍要坐在轎子裡逃竄,時不時聽到外面有人罵罵咧咧:“打了敗仗,還擺闊氣,大轎把路都擋完啰!”

至于軍閥能有轎子坐,這也得從轎夫的心理認知說起。就在“鎮嵩軍”扛纛人劉鎮華陪着“康師傅”康有為在陝西坐着轎子遊山玩水的同一年,英國思想家羅素來訪四川,目睹川系軍閥之混戰如家常便飯,北洋天下也是适逢軍閥割據的時代,戰亂頻頻,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羅素堪稱是春風得意馬蹄急,剛寫完他的巨著“幸福論”,他希望以自己的思想,達到教化引導普羅大衆擺脫苦難的目的。當時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氣非常悶熱。羅素和陪同他的幾個人,坐着那種兩人擡的竹轎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險峻,幾位轎夫累得大汗淋漓。作為一個思想家和文學家的羅素,此情此景,沒有了心情觀賞峨眉山的景觀,而是思考起幾位轎夫的心情來。
在他看來,轎夫們一定痛恨他們幾位坐轎的人,這樣熱的天氣,還要他們擡着上山。甚至他們或許正在思考,為什麼自己是擡轎的人,而不是坐轎的人?羅素思考着的時候,到了山腰的一個小平台,陪同的人讓轎夫停下來休息。羅素下了竹轎,認真地觀察轎夫的表情。他看到轎夫們坐成行,拿出煙鬥,又說又笑,講着很開心的事情,絲毫沒有怪怨天氣和坐轎人的意思,也絲毫沒有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悲苦的意思。他們還饒有趣味地給羅素講自己家鄉的笑話,盡管羅素不知所雲,還很好奇地問羅素一些的事情。他們在交談中不時發出高興的笑聲。羅素在他的《中國人的性格》一文中講到了這個故事。
最終,他是以得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生觀點:“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錯誤的。”是以說,坐轎子的人未必是幸福的,擡轎子的人未必不是幸福的,關鍵是看個人對幸福是如何了解的。其實這一切不過是當時環境之中,普羅大衆的一種自欺欺人以及麻木不仁。對于他們來說,這些坐着轎子的老爺們的幸福生活,與他們的認知完全不想通,他們不過還是清朝以來“奴才”之識的繼續,就好像天地間有許多景象,是要閉了眼才能看得見的,譬如夢。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史》、《莊子秋水》、《中國人的性格》、《名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