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人們的生死。而這一切,是在很多個朝代皇帝的努力下才形成的封建社會體系。不過,皇帝畢竟隻有一個人,國家大事如此之多,皇帝是忙不過來的,是以便出現了宰相這個職位。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宰相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社會地位。我們都知道,西漢在皇帝之下設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體系,分别為丞相率領的外朝官、大将軍率領的内朝官、以及處理皇帝與皇族私人事務的宮廷官。有一些宰相,甚至可以架空皇帝,把控朝政,使得君王失去了原本的權力。而這對于每一個君王而言,都是不能夠接受的。于是乎,為了防範于未然,一些比較先見之明的皇帝,便為了防止宰相權力過大而做出了一些措施,比如漢武帝,此人設定了内朝。
正是由于丞相的權力太大,皇帝不能親自裁決政務,是以像漢武帝這樣以英明神武自诩的皇帝是無法忍受的。自武帝以後,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将軍為首的尚書。漢武帝設定内朝的目的很好了解,就是制約外朝官僚權力,提高皇權。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漢武帝可謂是費盡心思,他不僅設立了“大司馬”、“領尚書事”,還設立了“侍中”、“散騎常侍”之類的官職,使得宰相的權力得到了很好的分割。對于這個事情,《漢書·劉輔傳》中有這樣的記錄:“中朝,内朝也。大司馬、大将軍、左右前後将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
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漢武帝的這個行為開始出現弊端,并使得大司馬大将軍這個職位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達到了無人可以制衡的地步。衛青去世之後,漢武帝将衛青同父異母的兄弟霍光封為了大司馬大将軍。而此人,在漢武帝去世之後,曾經憑借自己的勢力扶持皇帝亦或者是廢除皇帝,可見其權勢之滔天。
而到了東漢時期,大司馬大将軍這個官職也一直被沿用下來,并且成為了外戚勢力的象征。比如到了東漢末年之時,董卓便憑借董太後的緣故而被重用,并最終把控朝政,将皇帝當作傀儡,甚至廢了皇帝,扶持漢獻帝登基。雖然後來,董卓兵敗了,并且被殺了,但是對于漢朝而言,卻帶來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而漢獻帝則在此之後徹底淪為了傀儡,毫無皇帝的威嚴可言。
由此不難發現,在中國古代的時候,皇帝和臣子的關系真的很微妙,倘若管理不當的話,就可能導緻一個王朝的滅亡。
參考資料:《漢書·劉輔傳》、《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漢書·卷六十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