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生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到底應該負什麼責任

曆史客棧昨天介紹了傳奇将軍唐生明,其實,他的哥哥唐生智比他更傳奇,不光地位更高,而且也更受争議。

讓他備受争議的,自然就是著名的南京保衛戰了。

唐生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到底應該負什麼責任

幾十年來,唐生智一直被視為南京保衛戰慘案的罪魁,背負了半生罵名,但是,他究竟要負多大的責任,還是很有值得讨論的必要。

以南京當時的情況,日軍氣焰旺盛,兵力和軍備充足,南京失陷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結局,連蔣介石也早就預想到了結果,但顧及到南京的曆史地位和影響問題,南京之戰已經不僅僅是軍事戰争,更多的是“政治仗”。

是以,唐生智其實并不需要為南京失陷這個結果負責,但是,他需要為南京失陷的過程負責。

唐生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到底應該負什麼責任

淞滬會戰之後,日軍兵指南京,蔣介石于1937年12月17日和18日,連續兩次邀請何應欽、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劉斐、谷正倫等進階将領開會。第一次會議中,作戰部長劉斐、白崇禧、何應欽、徐永昌全部到會,對目前戰争局勢分析後,一緻認為南京不可守。

但蔣介石不願意效仿美軍在馬尼拉那樣将南京劃為“不設防城市”,于是發電報詢問陳誠,結果陳誠也主張放棄對南京的守衛,以儲存實力為重。

蔣介石心情很複雜,第一次會議沒有結果,也就有了第二次會議。

唐生智參加的,正是這第二次會議,會議内容依然緊緊圍繞南京的守備問題。

《白崇禧回憶錄》中是這樣記述的:“委員長在會場宣稱南京是我們之首都,國父陵寝之所在地,必須防守。會中詢問誰願擔任防守責任,唐生智立起發言,慷慨陳詞,自願防守。他批評自抗戰以來中下級士官犧牲甚多,但未見有進階軍官犧牲者,他願擔任防守責任與城共存亡。委員長嘉獎其壯志,但與會人多為唐擔心。”

唐生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到底應該負什麼責任

不過,在蔣介石軍用電話專線台的回憶中,稍有出入,認為“南京是我們之首都,國父陵寝之所在地,必須防守”這句話,并非蔣介石所說,而是唐生智說的,而且當時的唐生智精神似乎有些不大好,開會時蹲在椅子上。

當時的情況具體如何,說法頗多,唐生智到底是主動留守還是被動的,也尚無明确定論,但可以确定的是,最終守備南京的,正是唐生智。

剛一走馬上任,唐生智就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大意就是自己奉委員長之命衛戍南京,縱使犧牲,也要使日軍付出慘痛代價,不惜與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到底應該負什麼責任

說出的話,打上的釘,唐生智在城防工事、城内軍事工事,甚至是城内部隊的安排,都是按照城破與敵人死戰而設計的。當時,南京被三面包圍,宛若孤城,為了顯示出和敵人拼死一戰的決心,唐生智指令宋希濂将長江下關口的大小火輪、民用船隻全部清除,并下令:凡私自撤離南京者,軍法處置!

然而,後來唐生智卻乘着僅留的兩艘火輪出逃,把南京同胞們置于了絕望的境地。

據宋希濂回憶:“因載重過多,船至江中沉沒者有之。許多官兵拆取店戶門闆,制造木筏,行至江中,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慘遭滅頂者數以千百計。哀号呼救之聲,南北兩岸聞之者,莫不歎傷感泣,真可謂極人世之至慘。”

唐生智的舉動,導緻南京城守衛部隊在12天後的突圍行動中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各部隊從外圍向内撤退時,毫無計劃,混亂不堪,宛如人間地獄!

唐生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到底應該負什麼責任

(圖:國軍撤退時在城牆上留下四個大字:“誓複國仇”)

因撤退的混亂,導緻大部分人被困在城中,伴随着日軍的長驅直入,南京百姓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大屠殺,30萬人灰飛煙滅,成為中國人永生難愈的傷口!

這次慘案,唐生智固然有很多理由,但是他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無疑要負主要的責任。

南京淪陷後,唐生智也感覺無顔再見世人,就辭去了高官厚祿,回到湖南老家,面壁謝罪,再也沒有出山。

1949年8月,四野大軍揮師南下,唐生智與程潛、陳明仁等人一起宣布起義,後來還成為湖南省副省長,于1970年去世,享年80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