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粟裕晚年談萊蕪戰役:被歐震逼得無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預案!

萊蕪戰役是解放戰争中最為經典的一場戰役,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殲敵5.6萬人,活捉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然而細觀這場戰役,人民解放軍取勝并非一帆風順,粟裕将軍在晚年回憶中曾提到,國民黨軍南線兵團指揮官歐震并非泛泛之輩,他的齊頭并進戰術一度令粟裕無可奈何。而據華野戰史等資料顯示,華野司令部曾針對國軍情況,進行過七次作戰方案的修訂,以适應形勢。

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南北對進與固守臨沂:粟裕差點被歐震算計

首先我們看看國軍在山東戰場的總體布局。1946年下半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結果屢遭挫敗。蔣介石急于扭轉局面,企圖打幾個大勝仗,來挽回一點顔面。萊蕪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投入山東戰場的國民黨軍隊一共有南北、兩個戰略方向。北面是國民黨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是王耀武,王耀武派出部分兵力由濟南向南推進。

粟裕晚年談萊蕪戰役:被歐震逼得無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預案!

南面是國民黨軍徐州綏靖公署所屬部隊,長官是蔣介石帳下頭号大将陳誠。南面部隊由江蘇向山東南部推進,以十九兵團司令歐震為總指揮,目标直指山東解放軍首府臨沂。

兩面的國民黨軍,從賬面上看,達到23個整編師53個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實際上是一個軍的實力,一個軍大概2-3萬人,但當時投入戰鬥的兵力并沒有這麼多,有的整編師并沒有一線參戰,有的部隊并沒有滿員,實際上參戰兵力約23-25萬人。

南北對進戰略,從表面看很完美,将我軍壓縮在臨沂至濟南間的丘陵地帶,最終打成甕中捉鼈的戰鬥。

臨沂是我山東解放區的首府,是我黨在山東掌握的唯一一座大城市,對整個膠東解放區、魯中解放區、魯南解放區起到戰略樞紐的作用。

我軍雖然号稱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畢竟臨沂是首府,敵人一來就放棄,對戰争大局影響不可估量。

粟裕晚年談萊蕪戰役:被歐震逼得無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預案!

是以華野副司令員粟裕(實際負責華野的軍事指揮)起初和陳毅司令員(兼政委,華野的最高首長)商量,定下的作戰決心,還是要保住臨沂的。

但這麼一來,正中歐震下懷。

歐震在孫中山先生麾下擔任過排長,大革命時隸屬于葉挺獨立團,打仗比較有頭腦。據粟裕大将回憶,當時歐震在臨沂當面投入了大約六十五個團的兵力。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大概有15萬人左右。當時華野也投入五六十個團,總兵力比國民黨軍略少。

但我軍武器裝備劣于國軍,而且人數不占優勢,不能打消耗戰。粟裕原本定的方案是,采取正面對峙,在運動戰中殲其側翼的戰法,打掉國軍幾個主力師,迫使其退兵。

但打着打着粟裕感到不妙。

歐震很熟悉解放軍的套路,為了避免各部被分割殲滅,歐震下令各部務必保持緊密聯系,一線平推,互相配合,形成一道鐵闆,讓粟裕無隙可乘。

這樣一點點向前推進,解放軍勢必陷入和國軍對耗的境地。而這,正是國軍想要的。打消耗,國民黨軍不怕,因為人多火力強,不怕消耗。

據粟裕大将回憶,國軍還派出了空軍,對臨沂進行了足足一個星期的狂轟濫炸,打得我防守兵力擡不起頭,這麼打下去,肯定不妙。

二、粟裕的火眼金睛:從不可能之中發現戰機

南線這麼不好打,怎麼辦,臨沂不好守,怎麼辦?

這種問題放在國軍,肯定能讓指揮官愁死。必然是先向蔣介石請示,到底守還是棄。而蔣介石一般又不喜歡擔責任,讓前線将官自己看着辦。到最後,為了怕出事,一線将官死守不退,友軍之間又互相觀望不救,最終導緻全軍覆沒。後來發生的淮海戰役,就是這麼敗的。

但我黨我軍從來沒有這樣的包袱。

粟裕晚年談萊蕪戰役:被歐震逼得無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預案!

打不過就跑,在運動中尋找機會,這是我們戰略上最大的優勢。

眼見要陷入拼消耗的不利局面,陳、粟立即向中央建議,不守臨沂,改打北線之敵。中央也絲毫沒有含糊,同意!

上下一心,其利斷金。中央的果斷支援,是我軍在山東戰場取勝的定心丸。

但是,國軍就那麼傻,随便你想打哪就打哪嗎?

機會從來沒有主動送上門的。粟裕是經過細心缜密的分析,才發現了戰機的。

戰機,就在于國民黨軍南北對進中最大的破綻:南重北輕。

什麼意思呢?

徐州綏靖公署的部隊,是國民黨軍的重中之重,不好打是毋庸置疑的。但北線兵團,卻布置的有點漫不經心。

南線是主攻部隊,北線卻是牽制部隊,王耀武派出李仙洲指揮七萬餘人進至萊蕪、新泰、淄博一線,并沒有積極主動地南進,也不像歐震一樣小心謹慎,各部之間沒有形成密切配合。李仙洲率七十三軍進駐萊蕪,另以四十六軍進駐新泰。

這兩個縣是濟南以南的兩個重要據點,緊緊依托膠濟線,交通便利,同時如同兩個鐵鉗,咬住我華野部隊的後方。粟裕将軍認為,我們丢了臨沂沒有太大關系,但丢了魯中的根據地,二十多萬大軍将陷入無後方作戰的危險境地,是以相比持重穩進的南線敵軍,反而是驕狂大意的北線敵軍更需要嚴陣以待。

最重要的是,第二戰區的兩個國民黨軍級機關,之間也有沖突。第七十三軍是王耀武的嫡系,親生兒子,照顧很多。而四十六軍卻不是嫡系,王耀武把他派得更南,深入新泰,而李仙洲率領的七十三軍龜縮萊蕪,實際上是第二線。如果與解放軍發生交火,先當炮灰的是四十六軍。兩個軍之間聯系并不緊密,存在各個擊破的可能性。

粟裕就是敏銳地發現了這個關鍵點,才決定放棄臨沂北上,打兩個孤軍深入的北線國軍兵團。

三、粟裕被迫再次縮小胃口:打兩個軍改為隻打一個

戰略方向固然定下來了,但是過早暴露意圖并不是好事。萬一歐震察覺出華野的意圖,與北線聯合進攻,不給華野各個殲滅的機會,那就真的完了,臨沂也就白丢了。

怎麼辦?粟裕忽施妙手。他派兵在兖州一線的運河上搭設浮橋,作出一副渡河西進、與中野劉鄧大軍會師的模樣。不僅如此,粟裕還積極地在臨沂以北構築阻擊陣地,作出一副在臨沂附近作戰的樣子。

國民黨軍南線兵團果然發現了華野撤離的迹象。其實大軍作戰,要想完全隐蔽作戰企圖是完全不可能的。而隻能有限地誤導或誘騙對方。粟裕這一手,正是掐準了國民黨想吃掉臨沂的迫切心理,先示弱,符合國軍的預期,再誘偏方向。

那麼效果如何呢?

歐震兵團判斷我華野力不能支,大搖大擺進占了臨沂空城。同時積極前伸,企圖追殲我軍于運河以西,同時打通貫穿南北的津浦線(與現在的京滬線基本一緻),形成巨大的包圍圈,徹底占領整個山東解放區,并殲滅我華野主力。

但王耀武不這麼認為。粟裕打仗一貫神出鬼沒,向運河逃竄不是他的風格。而且現在北線國軍力量并不強,隻有三個軍能戰,而且還必須分出一個軍駐守淄博控制膠濟線,以兩個軍7萬人對華野的20萬人,絕對是死路一條。

出于謹慎,王耀武提出将北線軍隊暫時後撤。已經南進新泰的四十六軍縮回萊蕪,進入萊蕪南部的李仙洲部向淄博方向撤退。

王耀武其實并不傻,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将,他也感到兩個軍孤軍深入,容易被敵抓住。如果北線兩個軍後撤,形成穩固防守的态勢,在南線大軍咄咄逼人的進攻下,粟裕這場仗确實不太好打。

關鍵時刻,國民黨高層幫了大忙。國軍總參謀長、徐州綏靖公署主任陳誠立功心切,認為之前華野在宿北、魯南等戰役中與國軍對攻,特别是漣水戰役消耗甚大,現在确實已經無力再戰。國軍南北對進,已經極度壓縮了華野的生存空間,西渡運河、竄入河南,看來是陳粟的唯一選擇。

陳誠下令,北線兵團不得後撤,要占穩新泰、萊蕪兩個要點,與南線兵團配合,力圖将華野殲滅于沂蒙山區。

這就太棒了。戰機稍縱即逝。粟裕為防止國軍再出現變化,放棄了原定的一口氣吃掉七十三、四十六兩個軍的意圖,因為這樣一打,同時伸出兩個拳頭,吃掉國軍倒是有信心,但時間肯定太長,這樣會招緻南線國軍的猛烈反撲。為求絕對勝利把握,粟裕再次改變作戰計劃,将作戰目标縮小,隻打李仙洲的七十三軍。

四、萊蕪大戰:李仙洲被自家人玩死

王耀武始終不放心北線的情況,派出飛機偵察華野動向,他突然發現,解放軍部隊已經悄悄移動至萊蕪以西,并原地等待了兩天。這是個極其兇險的信号。

粟裕晚年談萊蕪戰役:被歐震逼得無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預案!

如果解放軍真的要西渡運河,根本沒道理在萊蕪西面停留,這裡前不招村後不招店。唯一的解釋是,粟裕又要布口袋陣!

而這個大口袋要裝誰再明顯不過了,萊蕪隻有李仙洲!

王耀武大驚失色,為了不使七十三軍被華野包圍,他也不管什麼國防部、什麼總參謀長的指令,急令在新泰的四十六軍趕緊向萊蕪靠攏,和李仙洲部集合在一起。

同時,又令李仙洲的先頭部隊,趕緊從萊蕪南部全部撤回萊蕪城,并指令萊蕪東北部的十二軍做好接應準備,随時準備把部隊從膠濟線往大學營撤。

隻是為時已晚。

粟裕将軍後來回憶萊蕪戰役,對王耀武的判斷贊不絕口,說這個國軍大将确實眼光獨到,他的結論與華野的作戰決心完全一緻。

然而,李仙洲的部隊幾進幾退,兩進兩出萊蕪,部隊搞得很疲憊,戰鬥意志嚴重下降。而且,李仙洲雖然名為北線兵團的總指揮,又是第二戰區的副司令長官,實際上指揮權很有限。除了七十三軍本部,另外兩個軍,他都指揮不動。

粟裕晚年談萊蕪戰役:被歐震逼得無可奈何,被迫七次修改預案!

四十六軍是桂系軍隊,是白崇禧的老部下。十二軍由東北軍改編而來。連王耀武都不能完全決定這兩個軍的人事,指揮上也隻是表面服從,臨戰的許多大事,幾乎都是兩個軍自己定。更不要說李仙洲隻是一個副司令長官了。

再加上,四十六軍軍長韓練成早已被我黨策反,四十六軍幾乎沒有起到什麼支援作用。李仙洲幾乎就是率七十三軍在單打獨鬥。

1947年2月20日淩晨,華野部隊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後攻克博山、錦陽關、口鎮等地。為什麼要打這幾個地方?打博山,切斷了七十三軍與十二軍的聯系,使李仙洲無法向膠濟線逃竄。打錦陽關,切斷了萊蕪與濟南的聯系,使濟南方向的援敵無法經過。打口鎮,則是掐斷萊蕪北面最後一個活眼,使李仙洲的七十三軍總部完全掉入口袋陣。

至此,粟裕的口袋陣完全布成。

李仙洲部亂成一團,他手下的兵力有6萬多人,不足7萬,兵力上完全處于劣勢。呼叫各部救援,又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打到2月23日,幾萬人擁擠在狹小的萊蕪城區,被華野的大炮一頓猛轟,死傷無數。李仙洲率軍撤出城區,企圖向口鎮靠攏。結果又在運動中被解放軍包圍殲滅。七十三軍總部完蛋。李仙洲本人也成了俘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