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即位之後,着手除掉了禍國殃民的權閹魏忠賢,還勵精圖治,想要中興大明,但最終未能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相反,大明王朝還在他的手中走向了崩塌。
崇祯臨死的時候,氣憤地罵道:“文臣皆可殺。”崇祯覺得文臣誤他,才有今日之禍,但崇祯丢掉了江山,他并不氣憤武将,崇祯是亡國之君,他手下的大多數武将,忠勇可嘉,不是亡國之将。

一、盧象升
盧象升是天啟二年的進士。崇祯六年,盧象升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因功升任右副都禦史,兼湖廣巡撫。崇祯八年,盧象升再次擊敗高迎祥、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崇祯十一年,盧象升因功升任兵部尚書。同年,盧象升率兵和清軍作戰,數次擊敗清軍,但是在巨鹿賈莊之戰中,盧象升被清軍圍困,高起潛見死不救,最終導緻盧象升壯烈戰死。
二、孫傳庭
明史中有這樣一句話,“傳庭死,而明亡矣”,孫傳庭死後,大明就沒救了。孫傳庭是進士出身,因不滿魏忠賢專權,辭官在家閑賦十年。崇祯即位後,孫傳庭得到重用。崇祯八年,孫傳庭調任陝西巡撫,和洪承疇一起率兵鎮壓農民起義軍,立下了生擒闖王高迎祥,消滅十五股義軍的功勳。
崇祯十二年,孫傳庭升任保定總督,率兵抵禦清軍。孫傳庭和清軍苦戰時,崇祯聽信楊嗣昌、高起潛讒言,懷疑起了孫傳庭,将其關押入獄。孫傳庭入獄三年,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再次崛起,成了大明心腹之患,崇祯放了孫傳庭,讓他率兵剿賊。出獄後,孫傳庭組織兵馬剿賊,但由于崇祯催促,讓他準備不足,在汝州之戰中,孫傳庭慘敗給了起義軍,最終壯烈犧牲。
三、袁崇煥
袁崇煥就是大明的長城,但可惜,崇祯親手毀掉了這道長城。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他通過自薦的方式,來到遼東邊關任職。袁崇煥能力出衆,讓他得到了孫承宗的賞識和重用。在孫承宗的支援下,袁崇煥率兵擊敗清軍,取得了甯遠大捷和甯錦大捷,為大明立下了赫赫戰功。
崇祯即位後,也很器重袁崇煥,讓袁崇煥做了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禦史,負責薊遼、登萊、天津等地的軍務。袁崇煥在邊關,多次擊敗清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清軍繞開袁崇煥的防地,進入關内。袁崇煥率兵勤王,解了京都之圍,但崇祯懷疑袁崇煥故意放清軍入關,殺了他。
四、曹文诏
曹文诏是崇祯年間第一良将。他智勇雙全,多次擊敗叛軍,為大明立下了赫赫戰功。曹文诏率兵鎮壓了王嘉胤、點燈子、李老柴、杜三、楊老柴等衆多的農民起義軍勢力,他也是以威震陝西。
曹文诏等将領,雖然在鎮壓農民起義軍過程中,取得了赫赫戰功,但由于崇祯年間的自然災害,以及戰亂等,讓百姓無以為繼,隻能起兵造反,是以農民起義軍鎮壓不完。崇祯八年,高迎祥、張獻忠等人,聚攬了20萬大軍攻打鳳翔等地,曹文诏等人隻有6000餘人,他們向朝廷求救,但沒有回應。湫頭鎮之戰中,曹文诏遭數萬農民軍埋伏,最終寡不敵衆,壯烈犧牲。
五、孫承宗
孫承宗是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孫承宗做薊遼督師期間,為大明修築了關甯錦防線。他還統領十一萬大軍,擊敗清軍,為大明收複了四百餘裡失地。孫承宗還為大明打造了關甯鐵騎,以及培養了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優秀的文武将領。後來,孫承宗遭魏忠賢排擠,被迫辭官回鄉。
崇祯即位之後,重新啟用孫承宗。崇祯二年,清軍進入關内後,孫承宗率兵擊退了清軍,保住了京師。崇祯四年,明軍慘敗于清軍之手,祖大壽投降。朝中大臣怪孫承宗修複舊城導緻失敗,喪師辱國。孫承宗被迫辭官回鄉。後來,孫承宗由于組織城中軍民抵抗清軍,全家被清軍殺害。
六、祖大壽
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他跟随袁崇煥多次擊敗清軍,取得了甯遠大捷等衆多勝利。崇祯二年,清軍進入關内後,祖大壽跟随袁崇煥馳援京師,解了京師之圍,但随後,崇祯自毀長城,殺了手下名将袁崇煥,祖大壽害怕遭受牽連,率兵逃出關外,但即便如此,祖大壽也沒有背叛大明。
祖大壽到邊疆之後,依舊率兵抗敵。崇祯四年的大淩河之戰中,祖大壽糧盡援絕,被迫詐降清軍。後來祖大壽逃到錦州,又組織兵馬和清軍對抗。崇祯十四年,祖大壽參加了松錦大戰,陷入絕境之後,洪承疇率兵夜襲清軍,被清軍擊敗并俘虜。洪承疇被俘之後,祖大壽率衆投降。
崇祯手下還有洪承疇、吳三桂、孫可望、毛文龍、秦良玉等名将,雖然洪承疇、吳三桂等有背叛大明的污點,但實際上,崇祯手下的大多數将領,對得起大明,反而崇祯有愧于他手下的将領,是以崇祯是亡國之君,盧象升、袁崇煥、曹文诏、孫承宗、孫傳庭等人,不是亡國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