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逢人就說這兩件私事的人,普遍情商低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當進入一個新環境時,我難免想要盡快找到一個依靠,讓自己不再處于被孤立的尴尬場景中。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都會嘗試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以此和周遭的人拉近心靈上的距離。

當兩個人并不熟悉的時候,率先袒露一些自己内心的真實想法,可以讓其他人迅速卸下心防,感受到你的真誠與真實。

但有不少人隻看到了這種方法的益處,卻忘記了凡事都要講究分寸與尺度,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觸犯他人的底線,反倒會給自己招來許多事端。

逢人就說這兩件私事的人,普遍情商低

有時做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輕易向别人透露私事,不幸給别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逢人就說這兩件私事的人,普遍情商低,無一例外。

一、高興的事情

每個人都期盼着遇到令人高興的好事,但我們常常會忽略了一點,好事隻有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會讓人高興。

大部分人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面對有限的利益時,人性中的惡将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

逢人就說這兩件私事的人,普遍情商低

對于某些人來說,聽到别人遇到了好事并不會讓他們發自内心地感到快樂,反而會激發出他們内心中陰暗的那一面,讓他們滋生出妒忌憤怒的情緒。

除了擁有血脈親情的家人外,很少有普通朋友會發自内心地祝福你。

看透這個殘酷的現實難免會讓人覺得空虛無奈,但不得不承認,這确實是最真實的人性,是不可反駁的事實。

何況對于某些人來說,我們看似平常的生活點滴,也有可能是他們遙不可及的生活目标。

逢人就說這兩件私事的人,普遍情商低

是以當我們向他們透露某些好事時,他們反而會覺得我們是在故意凡爾賽,以這種方式來刺激他們,展現自己的高傲。

即便一開始大部分人都會出于社交禮儀對我們表示祝賀,随着時間的流逝,他們很快也會對此感到厭倦。

曾經就有一家報社做過有關于分享這個問題的調查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人們減少自己的分享欲望,其實是為了能夠更加親近社會。

從出發點來看,大多數人想要和他人分享某件事情,并不是真的想要傳遞某些資訊。

逢人就說這兩件私事的人,普遍情商低

他們主要還是想要借助這件事情進行社交,或是展示另一個角度的自己,宣揚屬于自己的某種理念。

而對于聆聽者來說,接受他人分享的資訊,并不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等同于他人的快樂體驗。

其實從做人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斷向其他人宣揚自己的優點與好事,向其他人營銷一個完美無瑕的人設。

真正優秀的人并不會随時誇贊自己,他們會将這部分時間利用起來,努力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

逢人就說這兩件私事的人,普遍情商低

從個人安全的角度來看,不向他人傳遞屬于自己的好事,也是一種比較聰明的自保方法。畢竟大部分人都擁有嫉妒心理,隻是有的人可以用理智壓制自己陰暗的想法。

如果我們總是處處宣揚自己,難免就會被這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也會為自己日後的生活留下隐患。

二、自己的志向

我們都聽說過扮豬吃老虎這句俗語,其實這才是一個聰明的人的處事方式。

如果總是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講給他人聽,反而會讓别人覺得你的野心過于旺盛。雖然對于個人來說,有規劃與目标總歸是件好事。

逢人就說這兩件私事的人,普遍情商低

但是實作理想主要依靠的還是實際行動,而不是動動嘴巴就能說出的大話。如果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享理想,反而會讓自己失去原有的初心,迷失在他人的評價與鼓勵當中,理想也不能如願實作。

如果目标過于宏大,提前将自己的目标告知他人,也會給他人一個較高的心理預期。如果最終這件事情無法完成,他人反而會對你評頭論足,言語中充滿鄙夷。

自己也會因為無法實作他人的期盼,而長時間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

逢人就說這兩件私事的人,普遍情商低

适當的壓力可以給我們帶來一定的緊張與壓迫感,督促我們更好更快地去完成現階段的目标,但是巨大的壓力卻會對我們産生不好的影響,讓我們死死盯着最終的結果,卻忽視了實作結果的重要過程。

心理暗示會對我們的行動力産生一定影響,但我們也應該學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壓力阻礙了自己前進的步伐。

其實在學生時代,就有不少人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展示這個道理。

那些給自己定下遠大目标,每天喊着要好好學習的學生,最終的學習成績卻往往沒有任何起色。

逢人就說這兩件私事的人,普遍情商低

那些真正的學霸,平時或許并不會主動提起自己的目标,可他們卻能夠專注地完成某一件事情,并最終呈現出讓人感到驚豔的答卷。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