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5日,黃維兵團12萬人馬被劉鄧大軍包圍在以雙堆集為中心的狹小地區内。此時黃維才剛剛上任三個多月,說起來他這個兵團司令還是被迫上任的。12兵團組建時黃維正在武漢陸軍學校搞教育,幹得風生水起。是以當陳誠推薦他出任司令官時遭到了黃維的拒絕,另外何應欽也反對黃維當這個司令,他的理由是“書生不宜典兵。”

但蔣介石卻看中了黃維的忠心和才幹,多次召見,黃維無奈隻能答應,臨行前他還對蔣介石說:“等打完這一仗,我還要回來辦我的軍校!”。然而他的這個願望卻再也無法實作了,此時他的部隊被中野7個縱隊緊緊包圍,處境不妙。黃維吸取了黃百韬的教訓,他知道固守是守不住的,待援也不可能等來援軍,是以他決定立即突圍。
具體方案是從四個軍中各抽調一個主力師,然後以四個師的兵力齊頭并進為全兵團打開一條生路。客觀的說,黃維這一招很高明,當時中野并沒有多少重武器,有的部隊連防禦工事都還沒有修完,如果此時黃維突然行動,突圍成功的幾率還是很大的。方案制定後,黃維卻遇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擔任突圍任務的四個師長誰也不願意打頭陣。
在國民黨軍隊中,部隊是每個将領賴以安身立命的本錢,如果自己的部隊打光了,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打頭陣就意味着最先受到解放軍的打擊,是以誰也不願意領受這個任務。黃維見大家都不吭聲,正準備點将的時候,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站了起來,主動承擔了這個任務。黃維十分感動,他說道:“運周兄,好同學!黨國就需要你這樣的犧牲精神,事成之後,我将在校長面前為你請功!”。“多謝司令栽培”,廖運周又接着說:“卑職還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黃維點頭示意廖運周說下去,“卑職覺得四個師突圍不如用三個師為好,18軍的主力師是陳總長的起家部隊,如果拼光了,司令怕是不好交代。不如把這個師留作預備隊,随兵團一起行動。”黃維見廖運周處處為自己着想,還有什麼理由不答應呢?于是最終他決定把四個師齊頭并進的突圍方案改為廖運周的110師打頭陣,其餘兩個師跟進,兵團據後。不料這一改變卻要了整個兵團十萬大軍的命,廖運周率部出發後很快在戰場起義,而随後跟進的兩個師由于兵力單薄根本就無法打開突破口,最終黃維的12兵團在雙堆集全軍覆沒,他本人也做了解放軍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