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争期間,不少國軍進階将領表現的都十分狂妄,吹牛說大話的人比比皆是,比如陳誠就曾狂言:“三個月至五個月内解決共産黨解放區問題”,胡琏也曾大言不慚地說給自己三個軍就可以“消滅華野”,但解放戰争的程序讓這些狂言都成了笑柄。那麼除了陳誠和胡琏這些狂妄之徒外,國軍進階将領中還有沒有明白人呢?

有人說王耀武是國軍将領中少有的明白人,濟南戰役爆發前盡管老蔣一再給他打氣,但王耀武對戰局卻有着清醒的認識,他知道單憑自己的力量根本就守不住濟南,所有他多次向老蔣建議放棄濟南,将部隊撤往徐州,以便為日後的作戰儲存實力,但遭到老蔣的嚴詞拒絕,并斥責他“不從大處着眼”。最終王耀武隻能硬着頭皮死守,但也僅僅守了八天濟南就被我軍攻克了。
濟南戰役的最後關頭,王耀武在大明湖畔召集心腹商讨出路問題,在座的有副參謀長幹戟、第四處處長張介人、副官處處長盧登科和政府秘書王昭建等人。王耀武不無悲痛地對這些人說:“耀武感謝諸位在我任職時的通力合作。八年抗戰時,我們何等榮耀!但自轉入内戰後,國軍處處喪師折旅,敗于共軍之手,這是我苦思不解的。論兵力?論裝備?或是論作戰技術、經驗?國軍總不應敗于共軍。然而我們卻一敗再敗,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諸位誰能告我?”
由此可見,王耀武在濟南戰役的最後關頭還沒弄明白國軍為何失敗,是以他還稱不上明白人。那麼國軍衆多進階将領中,誰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呢?隻有這兩個悍将才夠資格,他們對老蔣也最為死忠。這兩個人就是張靈甫和黃百韬。張靈甫畢業于黃埔四期,在衆多國軍将領中,其資曆和戰功并不算特别突出。但老蔣卻對他青睐有加,把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74師交給了他。老蔣此舉令張靈甫感激涕零,決心以死相報。
解放戰争爆發後,張靈甫率整編74師連戰連捷,但自身也遭受了一定的傷亡。預感到戰局艱難的張靈甫在1947年5月6日給老蔣寫了這樣一封信:“進入山東以來,職每感作戰成效,難滿人意。以國軍表現于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着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以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如不下決心改善,恐戰局堪憂。”此時國軍在山東戰場上還占據着優勢,但張靈甫卻看出了國軍中存在的諸多弊端,認為“若不改善,戰局堪憂”。你說他是不是個明白人?
除了張靈甫之外,國軍進階将領中的第二個明白人就是黃百韬了。在國軍衆多進階将領中,黃百韬是标标準準的雜牌出身,但最終卻被老蔣任命為第7兵團司令官,是以他對老蔣感恩戴德,直言:“國家厚我,領袖厚我,唯死而已!”。淮海戰役爆發後,黃百韬和他第7兵團被華野包圍在了碾莊圩地區。他深知兇多吉少,是以匆忙把總統府少将參軍李以劻給送走了。
臨别前黃百韬對李以劻說了這樣一番肺腑之言:“國事千鈞重,頭顱一抛輕,個人生死本不足惜,但這次是主力決戰,關系存亡,請轉告劉老總,務必激勵各級戰場指揮官向我靠攏,否則同歸于盡,誰也走不了。請你面報總統,我黃某受總統知遇之恩,生死早置之度外,臨難決不苟免。國民黨是鬥不過共産黨的,人家對上級訓示奉行到底,我們則陽奉陰違。”相比于張靈甫,黃百韬對接下來的戰局看得更為透徹,幾乎斷言了老蔣必敗。張靈甫和黃百韬雖然都是國軍進階将領中少有的明白人,對戰局也有清醒的認識,但為了報答老蔣的知遇之恩,依然選擇了為他竭力死戰,堪稱最死忠的國軍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