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末期,曾經統馭的遼闊疆域早已分崩離析,帝國宮廷無力維持對各地的統治。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古羅馬的外部環境随着帝國力量的衰退也越來越差,各方勢力輪流在羅馬統治核心肆虐,這其中也包括當時強盛的匈人。
不過,總得來說,匈人雖然威名最盛、力量強大,但,他們并未進入過羅馬人的都城。從這一點來看,匈人無法與之後實力遠不如匈人的蠻族部落比肩,他們至少能夠攻克羅馬人的象征地:羅馬城。
之是以會這樣,一方面與匈人王國的分崩離析有關,而另一方面,則是統治者未能珍惜機會,錯過了匈人進入羅馬城的最佳時機。

當時,匈人在國王阿提拉的帶領下,攻入意大利地區,在将抵抗最堅決的阿魁利亞城夷為平地後,匈人大軍如入無人之地。即使,在不久前赢得沙隆會戰的埃提烏斯也難以憑借西部宮廷的實力抵抗阿提拉,隻能頑強地固守有限的要地。
在難以獲得高盧地區蠻族的支援和東羅馬援軍的情況下,西部統治者們很快達成共識:不再尋求全力抵抗,而是派遣使者向阿提拉求和。
之後,由元老院首席議員阿努維斯、禁軍統領特裡格提烏斯和羅馬主教利奧為首的使團抵達阿提拉的汗帳。在雙方的溝通中,阿提拉同意了羅馬人提出的撤離意大利地區的請求,前提是對方需要滿足匈人國王對金錢的欲望。
也正是在這次和談中,阿提拉拉出了希望自己以得勝之師的姿态,領軍進入羅馬城。這也是匈人曆史中最為接近進入羅馬城的時候,隻是,國王的這一想法并未能得以實作,羅馬人以非常巧妙的方式勸說阿提拉收回了這一想法。
在此之前,羅馬城在漫長的歲月中屹立不倒,僅僅被西哥特國王亞拉裡克一世率軍攻克過。但是,這位國王在拿下羅馬城後,很快意外逝世,對于我們來說,對此并無額外的想法,隻是,對于當時科學落後的人們來說,此事過于離奇。
而對于羅馬人來說,他們堅信是這位國王劫掠羅馬城,惹惱了神明,才導緻自己的隕落。當阿提拉提出想進入羅馬城時,對比幾十年前西哥特國王的遭遇,他的朋友和屬下們與羅馬人秉持同一觀點:阿提拉不應該進入羅馬城,以防止出現不測。
當然,雙方的出發點并不相同,羅馬人是怕這位國王在羅馬城中肆虐,對城内建築物和羅馬人的财産造成巨大的破壞;而阿提拉的朋友則是怕發生難以了解的悲劇,不願他以身犯險。
在綜合考慮之後,阿提拉最終決定不再堅持進入羅馬城,不久之後,匈人大軍開始撤回自己的領地。而這位君主的人生也即将落幕,随着阿提拉的逝世,曾經威震整個歐洲地區的匈人走向了衰敗。
不僅如此,在之後千年的歲月中,匈人的後裔們再也難以複制祖輩們往昔的輝煌,成為了歐洲大陸一個普通的勢力。
感謝各位的關注支援,歡迎點贊、評論與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