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内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一些重大題材和主題,需要以莊嚴隆重的風格加以反映,詩人們往往就采用古體或律詩。而七言絕句結構比較短小,以抒發情韻、風調見長,是以這類題材很少采用絕句的形式。

但也有一些絕句作品,抒寫了曆史上的重大事件,卻非常成功,這就需要詩人敢于突破慣例,并構思獨特。李白是盛唐傑出詩人,他曾被唐玄宗封為翰林,既證明了他的才華,也給了他極大的榮譽感。雖然後來詩仙不願受束縛,決意離開長安,唐玄宗依然賜金放還。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被迫四處漂泊,李白還曾打算前去救駕,可見詩仙對皇帝的情感極其複雜。下面介紹李白很冷門的詩作,隻有短短四句話,卻獨具藝術匠心。
上皇西巡南京歌
唐代:李白
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
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
天寶十五載六月,安祿山攻破潼關,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八月時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尊玄宗為太上皇。後來玄宗回長安,改成都為南京,鳳翔為西京,長安為中京。此時李白卻被判發配夜郎,他悲痛地記載了玄宗避亂入川的事情。四川在全國之西,成都在長安之南,天子出京,謂之巡狩。
詩以反問起頭,誰說君王行路有困難?叛軍進逼,匆忙出奔,禁衛軍又在中途發生兵變,玄宗無法擺平,最後隻能犧牲楊貴妃,才勉強平息這場嚴重事故,一路行來,可謂困難之極。李白并非不知道這些,卻故意反問,讓讀者立刻就想知道答案。
但接下來詩人卻并未闡述并不困難的理由,次句卻描繪了熱鬧的場景。馬高七尺以上稱為龍,天子的車用六匹馬拉,故稱車駕為六龍。車駕西來,萬人歡慶,怎麼會行路難呢?一問一答,就将詩人心目中的皇帝,與臣民的關系勾畫了出來。
後兩句精整而又莊嚴,将南京的成都與首都的長安聯系起來。長安在渭水之濱,玉壘是成都附近的山,錦江則是流經成都的水。由于皇帝來臨,天回地轉,是以錦江也好像成了渭水,玉壘好比長安。這也就是說,天子以四海為家,由于玄宗之來,成都也就是長安了。
這首詩顯然有些粉飾和誇張的味道,而不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反映。分明是亂中逃難,作者卻将其寫得就像平時出遊一樣;本來是戰火紛飛,李白又将整個過程寫得仿佛太平無事。這當然是給這位昏君塗脂抹粉,聊以遮羞。
詩人之是以這樣寫,卻有客觀原因。封建社會中皇帝本是天然尊長,臣子有責任為他隐瞞過失,即所謂“為尊者諱”,即使李白也不能擺脫這種儒家傳統觀念。
而且唐代詩人對唐玄宗這個人的情感也很複雜,他早年勵精圖治,形成了開元之治,但晚年又實在昏聩糊塗,終于導緻天寶之亂。開元之治是唐帝國隆盛的頂點,在這以後則愈來愈糟。
是以詩人在回溯這一段曆史時,總是不得不把開元盛世和他聯系起來,同時又不得不把天寶年間發生的情況和他聯系起來,既深深地懷念,也有很多無奈的譴責,是以産生了一種混合着愛戴與憐憫、憎恨與遺憾的感情。
唐人吟詠開元遺事的詩篇也非常多,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篇名作以譴責開始,又以同情終結,也都是因為同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