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6歲老臣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有些時候,曆史的真相,不像表面那麼簡單。

洪武二十三年,告老還鄉的李善長還被朱元璋以十年前的“胡惟庸案”追責,最後斬草除根,斬盡殺絕。

什麼叫斬盡殺絕?

幾乎是李家以及和他相關的人,幾乎被屠戮而盡。當年比朱元璋還年長十四歲的李善長,就這樣未過八十歲生日而死掉了。恰好,他也是擁有丹書鐵券者之一,擁有這個号稱,大明催命符的“保命符”。

在洪武二十三年的角度來看,胡惟庸案過去已經十年了,胡惟庸也死了十年了,看起來這場都已經發生了十年了都還要追責的案件是這麼奇怪。

但其實很少人又了解,李善長,曾是明初淮西勳貴的首領,而胡惟庸、藍玉,都是李善長一手提拔的。

即便李善長卸職緻仕後,都還在以一定程度影響大明朝的政治走向。而當年與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勳貴所抗衡的浙東集團領頭人劉基,也就是劉伯溫死後,朱元璋的制衡之術失效。他也隻好等待時機,親自下場,藍玉、胡惟庸,最後是李善長。

殺到朱标苦苦哀求,但仍舊要殺,殺得天下震驚,如此才掀開了大明輝煌又沖突的一幕。

淮西幫首領李善長:大明的登雲梯

公元1368年,大明開國。

比起後世作品中頻頻強調的劉伯溫、宋濂等人,其實在真實的曆史中,李善長才是大明開國的第一文人功臣。

當時間回到1353年,這一年,朱元璋還在征戰滁州,這一年也是朱元璋創業集團大面積擴張的一年,先是在家鄉把徐達、周德興拉進了紅巾隊伍裡,常言道打仗親兄弟,這一年的朱元璋,和他們都還是兄弟。

而南下的過程中,李善長與這個比他小十四歲的年輕人見面,這一見面,改變了二人此生的軌迹。

太祖略地滁陽,善長迎谒。知其為裡中長者,禮之,留掌書記。嘗從容問曰:“四方戰鬥,何時定乎?”對曰:“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

這一年,郭子興還在。朱元璋還不是吳王,而李善長教他,要學劉邦一樣,知人善用,不要亂殺人,朱元璋聽了。隻是這個故事的開頭,朱元璋和劉邦一樣,是個賢君,但稱帝後,也和劉邦一樣,大肆屠戮。

76歲老臣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比起後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李善長的漫長陪伴顯然讓朱元璋進步很大。後世的朱元璋是一個博學的人,而李善長本來就是一個有名望的學士,是以不得不說,李善長算是朱元璋在學識、政治思維上的半個引路人。

當朱元璋成為吳王時,就訓讀提拔李善長:

太祖為吳王,拜右相國。善長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又娴于辭命。

李善長的作用十分之大,相當于李世民的房玄齡和杜如晦,而李善長的性格又不像魏徵那般強勢,頗受這位農民出身,自尊心強的農民軍首領喜歡。

朱元璋的迅速崛起和李善長是息息相關的。

之是以李善長能被稱為“淮西首領”,就是因為李善長的功績大,其次跟着朱元璋的時間長,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在我們熟悉的朱元璋崛起的曆史中,好像似乎沒有為軍糧軍饷發愁過,這其實就是李善長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前後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饷無乏。

比起隻會建言獻策的文官,他同樣擅長于實踐。淮西勳貴中,徐達、周德興等人都對他十分尊敬,其實李善長就是沒有上戰場而已,不然的話,說他功高蓋主并不為過,而朱元璋也聽他的話,合理配置設定手下人的工作,是以,一邊文官們在建設着大明的雛形,而1368年,徐達北擊大都,元朝覆滅。

是以,說李善長為大明的登雲梯是不為過的。

朱元璋能成功,除了時代背景之外,還同樣有李善長這樣的中樞人物在起作用,而對比他,真正曆史上的劉基,大多數時候都是以“玄官”的身份出現的,說白了,朱元璋重用劉基,更多是看重劉基身上那股神神叨叨的勁兒,但在實際政策上,劉基壓根比不過李善長。

76歲老臣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而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半生都代表着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鬥的劉基,隻是誠意伯的爵位,而李善長則是進南韓公、太師、中書左丞相。

再說透點,劉基一年領二百四十石米,而李善長,領四千石。

順便吐槽一下,大明公務員工資真的是太低了。

李善長的緻命索引:扶持胡惟庸

李善長有個有才能的老鄉,叫胡惟庸。

胡惟庸在1355年投奔朱元璋,也屬于淮西勳貴的一員,同樣的,李善長能力比他強,年紀比他大,是以胡惟庸一直都是以李善長為尊。

曆史上的胡惟庸,是個很會看眼色,很會辦事的人,是以朱元璋也欣賞他,李善長更是。後來胡惟庸的高升,都是來自于李善長的幫襯,李善長是胡惟庸的職場恩人。

公元1367年,朱元璋稱王這年,李善長首先推薦了胡惟庸成為太常少卿,胡惟庸是以走進大明開國前,最中央的集團。

而在洪武六年,已經退休了兩年的李善長,又再次推薦胡惟庸為右丞相,這距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剩下一步之遙,可見李善長對其幫助多大。

但是,胡惟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76歲老臣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後世人評價他:

“忮刻者必喜阿谀,故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諸人,陸續登庸,雖依次黜戮,而誤國已不少矣。

是的,胡惟庸在面對朱元璋、李善長的時候,更多的是讨好,能力的确有,但是風骨并沒有。後來,胡惟庸幹了一件大事,差點把大明給弄翻了,但是,在弄翻大明之前,他就把自己給弄翻了。

他要造反。

洪武十年,胡惟庸成為左丞相後,又開始走了楊憲的老路,任人唯親,大搞獨裁。

之後,他聯系了朝廷内被朱元璋責罰過的陸仲亨、費聚,建議聯合起來對抗朱元璋。這個時候,他又秘密向北元稱臣,又通敵日本,幾乎就是要重複華夏被颠覆的局面。

可這一切,最終都稀裡糊塗地暴露了。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票造反份子被處死,而朱元璋在經曆過楊憲、胡惟庸之後,知道這個丞相之職就是個定時炸彈,之後便廢丞相。

但這一切又怎麼和李善長産生了緻命的聯系呢?

政治态度暧昧的李善長最終遭殃

在胡惟庸暴露之前,大膽的他,就造反一事咨詢過李善長。

一般情況下,胡惟庸這種行為純屬找死,而李善長為了榮華富貴,更應該告發胡惟庸才對,但是李善長回了一句: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這句話意思很簡單,李善長的意思就是等他死後,他們再造反吧。是以在胡惟庸案上,李善長已經有了二心,這也是朱元璋後來得知的。

除此之外,藍玉在捕魚兒海追殺蒙古人的時候,在蒙古人身上拿到了當時和胡惟庸串通的信件,但是,李善長也不上報此事。這都不涉及後來的藍玉意圖造反了,就此事,加深了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厭惡。

76歲老臣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老年的李善長很奇怪,借禁軍去修房子,朱元璋赦免他的家人他也不說謝謝。

最後,公元1390年,79歲的李善長全家被誅殺,除了娶了朱元璋長女的李祺活命。但是驸馬李祺和公主都被流放,包括他們一家子,這比死還難看,也等于死了。

是以退休的李善長,其實也隻是表面現象。

他作為淮西勳貴首領,實在對朝堂的影響力太強,與其說楊憲、胡惟庸等人專政,倒不如說李善長才是大明朝專政的開端,楊憲是他扳倒的,胡惟庸更是他提拔的。

可話說回來了,自古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當年和朱元璋互為知己的李善長,為什麼不幫朱元璋了?而胡惟庸,為什麼還想着造反,再到後來的藍玉,為什麼也想着造反,而且帶動了一大批明朝中央官員,是以藍玉案被誅殺一萬五千餘人。

一個事例就是例外,但大家都是這樣,那就很奇怪了。

可曆史,或者說正史,都是勝利者的筆記本。

李善長壞、胡惟庸壞、藍玉也壞,甚至一大票明朝官員都壞,難道朱元璋真的就沒問題嗎?

為什麼唐太宗也是帶領一群有能力的人卻能夠牢牢馭下,為什麼就是那個造反的宋太祖,都能夠安穩地過渡北宋初期将領大爆發的隐患期,而朱元璋就不行。

難道真的是明朝初期的這批淮西幫,有造反基因?

76歲老臣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太過頻繁巧合的曆史是說不過去的。朱元璋手段狠辣,或者他心裡早就裝着一隻野獸。他是有着恢複華夏的功績,但是李善長、藍玉等人也有,之是以他能随便殺殺殺,無非就是存在了君臣沖突罷了。

不然的話,明朝的丹書鐵券也不會成為古今笑話了。簡直比龐氏騙局,還要騙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