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新冠病毒影響的又一年。
這一年,忽被卷至疫情一線現場。某日醒來,封控突如其來,于是乎,該上班的居家,該上學的也居家。整個六月,既體驗着少有的時日簡樸,又被每日新增資料打擊得膽顫心震。龜苓(歸零)膏成為最能撫慰人心的食物。
不知不覺間,疫情全方位滲透普通人的生活,或多或少改變着世界。如,各大領域的環境悄然改變。僅幾度朝夕,向來打滿雞血的教培行業倉促息鼓,個别房産企業原地爆炸,外貿行業餘震不斷,聖誕老人的禮物滞留義烏。新冠如狡猾潛行的網絡病毒,在各經濟的大小神經元惡意四竄,無差别地篡改你我的生活。
于吾家,大改變有二。一是減少出行頻率,縮小出行範圍,封控的簡樸習慣有意無意延續着。二是笃定決心,告别長居九年的房間,邁進新形式的居所。也有不變。譬如,過去的365天,我們在一起,守住個綠碼,保住36.5度的體溫。又譬如,書還在陸續翻着。
年初定下60本的閱讀目标,年末也算完成,就是注水嚴重,其中十幾本是翻煲亦舒、辛夷塢的小言,此外十幾本是推理小說。不過運氣還不錯,挖掘到好些寶藏。年度好書清單分類如下:
一些可以帶來深度思考的好書
《紅星照耀中國》(美)埃德加.斯諾埃
一個外國記者眼中的工農紅軍革命記、日常記。它是與偉人面對面的交談記錄,嚴肅又生動,較為中立客觀地反映蘇區裡有什麼,紅軍是一支怎樣的部隊。他對毛、周如此描述:
周:“他确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魅力和領袖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産物……顯然是中國人中間最罕見的一種人,一個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緻的純粹知識分子。”
毛:“他有着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但這種孩子氣的笑絲毫也不會動搖内心對目标的信念。他說話平易,生活簡樸,有些人可能以為他有點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質樸的奇怪品質同銳利的機智和老練的世故結合了起來。”
如後世傳說,作者的刻畫頗為到位,而這種對偉人早期的描述極少,故該書向來被看重,視為研史的重要書籍之一。
《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法)帕斯卡
這本書很适合疫情期間閱讀。書名點明主旨:人既高貴又渺小,與蘆葦的差別僅在于,人會思考。它是一本言語質樸的哲理散文,享譽世界。
“對一個人來說,最痛苦的事莫過于全然的休息,沒有激情,無事可做,沒有娛樂,也不學習。”
“我發現人們的一切不幸都來源于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無法靜靜地呆在自己的房間裡。”
“人的一生就這樣消逝。人類與困難鬥争以求得安甯。當我們戰勝了困難,安甯又變得不能忍受了。”
以上幾段摘錄,像不像描述被封控時的焦灼不安,又像不像解封後回歸日常的沉悶壓抑?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的沖擊,早預演了上百遍。
《千萬别說你懂買房》徐斌
如題,這是一本關于購房選房的指導書。不能說它的意見放之四海皆準,但貴在較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如何選擇一套适合自己的房子這件事。總比從網上搜尋零碎的資訊好些。
一些關于現實的反思
《滄浪之水》閻真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出自屈原《漁父》,是漁夫對屈原抱怨世俗渾濁的回應,大意是“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屈原最後的選擇大家都知道,但回思漁夫這番話也是寓意深刻。
閻真取“滄浪之水”為名,書寫男主池大為在體制内浮沉的半生。他的人生信念與職場之路成反比,過程極其諷刺。作者最厲害的地方在于,通過池大為的獨白頻頻打他自己的臉。似乎滄浪清或濁,赴湘流或濯吾足,全在他一念之間。我将之定義為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的當代版。
《等待》哈金
等了十八年終能離婚,與情人再婚後卻想回頭。這段看似知音體的故事,來自華裔作家哈金長篇小說《等待》。小說原文為英文,發表于1999年,曾獲兩項美國最高文學獎項。
看完這個故事感觸很深,一方面是對于時代的感慨,另一方面是對于人性不得圓滿的感慨。懦弱的人注定悲哀。
一些悠然自得的閑書
《巴黎女人的時尚經》(法) 伊娜·德拉弗拉桑熱
作者伊娜是法國八十年代的著名模特,長相酷似可可香奈兒,被老佛爺視為靈感缪斯。她來講述巴黎女兒的時尚、優雅,最合适不過。
但該書并未深入探讨時尚成因、優雅本質之類,是以沖杯即溶咖啡,翻開它,任想象馳騁,假設與伊娜同處浪漫法國,倒也惬意。畢竟誰不盼望着優雅老去呢!
《山居七年》張二冬
關于這本書推薦了好幾次。在終南山小院詩意栖居,很符合都市麗人對于山居的美好想象,盡管二冬并未在書中粉飾獨居山腳的難題。就算有難題又如何,難題是二冬的,惬意是我的。就如巴黎是伊娜的,浪漫是我的。哈,看伊娜喝咖啡,看二冬配清茶,各得其所,各有清閑。
《萬物刹那又永恒》 [英] 吉米·哈利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獸醫出診記”。二戰後,作者傳回家鄉約克郡繼續當一名獸醫。他真心把“患者”(奶牛、母豬、老狗等)當作平等的生命體,竭盡所能去診治。他筆下沒有悲憫,隻有平等、風趣。這是一本适合夜讀的書,讀者大可松懈一天的武裝,在平淡而溫暖的字裡行間徜徉,像在初夏的樹蔭下,曬着太陽,吹着暖風,忘卻那些該死的勞累與不如意。
一些關于未來的猜想
《盲視》 [加] 彼得·沃茨
這大學幻不太好懂,正如主角席瑞。席瑞小時因為意外,需要植入電子元件修複大腦,是以他的“意識”功能缺失,即缺乏共情能力。長大後的他被派去對付外星人,作為觀察者給團隊回報資訊。外星人也不太好懂,打破了以往影視作品中的外星人形象。如何與沒有意識的外星人談判?如果主動出擊能夠戰敗它們嗎?作者留了個懸念,“你隻能想象自己是席瑞.基頓”。
《小鎮奇談》七月
相比《盲視》,這大學幻小說就好讀多了。當然也可能因為它沒有前者的硬核,而是傾向故事性。故事的引子是,認識了十幾年的小夥伴忽然憑空消失,沒有人記得他來過。如網傳的“潘博文”事件。真的存在平行時空嗎?四個初二學生邁向拯救世界的神奇之旅。
《沙丘》 [美] 弗蘭克·赫伯特
該書出版于1965年,将大量的内心獨白穿插到魔幻的人物形象上,讀起來似奇幻魔法更勝科幻。但仔細品味,書中提到的回收水分循環利用的蒸餾服、穿戴式的屏避器、捕雨器、自動噴淋植物的石頭儲水器等,又不乏科幻因素。特别是蒸餾服,根本就是現在太空服的原型。想象照進現實,不愧是經典。10月同名電影上映。如果說,在書中還有魔幻的錯覺,電影則是震撼感官的史詩大作。冷冽的氣氛、恢弘的構圖、粗粝的工業風、史詩吟唱般的背景音樂,宏大而蒼涼。
一些心思缜密的推理
女兒曾問我,為什麼喜歡看推理。我當時沒想到好的回答。事後仔細想想,還能為什麼呢,不就因為故事性強、情節緊湊、引人深思,以至于被作者缜密的高智商推理碾壓在地上摩擦,還欲罷不能麼!
以下推理小說不逐一作簡介。畢竟要是誰預先透露懸疑結局,我也會想打人。
首先是2本日本社會推理小說。它們共同點是引入社會倫理的反思,一本是對日本現有死刑制度鞭辟入裡的探讨,另一本深刻地揭示了日本的社會問題,如孤獨死。單憑一本小說當然難以撼動社會問題之根,但引起的反思會推動反思,假以時日這些問題可以拔根而除。
《消失的13級台階》 [日] 高野和明
《絕叫》 [日] 葉真中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