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朱元璋時期,太子朱标的早亡,讓朱元璋的大明朝損失巨大。但有人受損,就必然會有人受益,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便是朱棣。

後來他依靠靖難之役,奪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所謂好處有多大,壓力就有多大。從此以後靖難之役和建文帝到底在哪兒?就成了朱棣終身的夢魇。以至于無論朱棣做個啥事,都無法擺脫這兩個問題的幹擾。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為何朱棣要五征漠北——想依靠軍功,證明他比朱允炆更合适,堵天下人之口罷了!

為何朱棣非要遷都北京——他在南京奪位,怕在那睡不着覺,北京則一直是朱棣地盤,當然我的地盤我做主了。

為何讓鄭和下西洋——更簡單了,找失蹤的建文帝,都找到海外去了……

總之,如以上這般的林林總總。朱棣對此郁悶嗎?當然郁悶非常了,卻不是因靖難之役和建文帝失蹤,而是當初他老爸朱元璋遇到的問題,當上皇帝後的朱棣,也遇到了,這就是“太子人選”問題。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朱棣有三個嫡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其中朱高熾和朱高煦是皇位最有力的兩位争奪戰,而朱高燧卻沒啥希望,除非朱高熾和朱高煦,都出了意外。

瞅瞅這個結構,是不是很像大唐初期的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不同點僅在于,由老大、老三合夥鬥老二,變成了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合夥鬥老大。其餘的幾乎一緻。

朱棣之是以能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朱高煦是立下頭功的。比如,公元1400年的白溝河之戰,李景隆統兵60萬,号稱百萬,跟朱棣20萬的燕軍對決。打得朱棣三易戰馬,最終隻能依靠佩劍殊死頑抗。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這裡不得不“贊”一下建文帝,出征前他語重心長地來了一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搞得如今,就算朱棣手中隻有一把寶劍了,卻依然無敵天下似的——所謂“誰敢殺我”!朱棣連喊三萬聲,也看不見“馬岱揮刀”,卻等來朱高煦率部趕到,一個沖鋒便救了朱棣,并最終還給反敗為勝了。

公元1402年,朱棣聽從姚廣孝計謀實施斬首行動。哪料在長江邊,被盛庸打得擡不起頭來。朱棣都準備放棄時,又是朱高煦血拼盛庸,一舉換來喘息之機不算,還等到了陳瑄帶水師歸降,讓朱棣順利渡江,兵臨南京城下。

也正是因朱高煦如此神勇的表現,才讓朱棣喜愛非常,并拍着他肩膀說:“老二啊,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可要好好表現哦。”為何朱高煦後來,敢以李世民自居?朱棣能坐擁天下,他的的确确是第一功。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朱高熾則一直不被朱棣喜歡。一則身體太胖,走路都需要有人扶,搞不好哪天就撒走西歸了。二則就是,朱高熾跟朱家人不同。朱元璋、朱棣、朱高煦,性格剛猛殺伐果敢,屬于同一類,朱高熾卻猶如“面團”,講究“以德服人“,是以朱棣表示,還是老二“類我”。

雖最終的結果是,朱高熾以柔克剛鬥敗了朱高煦,卻僅僅當了十個月的皇上後,就去世了。也就是說,朱高熾僅比朱棣多活了不到一年時間。

這就引發出了一個猜想:如果朱高熾也跟朱标一樣早亡,死在了朱棣前面,那麼朱棣會傳位給誰?是兒子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等于是讓朱棣再做一次,朱元璋當年的選擇題,讓他也體會一下老爸朱元璋的苦心。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想探讨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白:對朱棣來言,朱高煦雖然“類我”,但朱瞻基卻絕非“類建文帝”。也就是說,朱瞻基跟朱允炆完全是不同的。

建文帝是在朱标死後,朱元璋無奈之下選中并開始培養的,效果如何?很差。

一則當時的朱元璋已經年老,二則是朱元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替建文帝掃雷,比如啟動藍玉案等,而不是如培養朱标時一樣,全方位,無死角栽培。二則是建文帝非可塑之才,這點從他繼位後的削藩,和靖難之役中的表現,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朱瞻基卻是另一種畫風。一出生就被朱棣喜歡,朱高熾能鬥敗朱高煦,很大程度上就是沾了朱瞻基的光。而且從朱棣的相關記載來分析,他對朱高煦鬧幺蛾子也是早有防範。是以,對朱瞻基進行了全方位,無死角的培養。

建文帝為何會在靖難之役中,昏招一個跟着一個?因不懂兵。

朱棣出征漠北時,便把兒子朱高熾扔在京城李監國,卻帶着朱瞻基去曆練:朕長孫聰明英銳,勇智過人。今肅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曆行陣,見将士之勞苦,知征伐之不易。(出自《明史》)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而且還沒事就考考朱瞻基:上坐帳中,皇太孫侍側,上從容語以前代得失事及君臣相與保全之艱,皇太孫所對皆合上意。上喜,顧謂侍臣曰:“人必務學乃能增長智識,适與長孫語,其所對悉有權度,非尋常意見所及,亦其比來學問進矣。

随後朱棣便開始替朱瞻基建立親軍:随侍皇太孫幼官,其間有孱弱者,宜别選壯銳易之。所設府軍前衛指揮千百戶鎮撫管束幼軍者,宜選用老成端正之人,庶幾幼官有所視法。

啥意思?就是說:朱棣專門給朱瞻基建立一彪人馬,選拔人才,淘汰老弱,完全交由朱瞻基親自統領。這可謂是,朱瞻基的羽翼或爪牙了!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從以上這三段史料中就能看出來,朱棣實則對朱高熾,就沒抱啥大希望,直接跳過,而是不遺餘力地培養好聖孫朱瞻基。這其實就等于堵住了,朱高煦複制“靖難之役”的操作。果然朱棣的苦心,起到了效果。

朱高熾去世後,果然朱高煦就反了,朱瞻基二話沒說便帶兵親征了輕松搞定,朱高煦連一點浪花都沒翻起來。

同時,對朱瞻基的謀略等,朱棣更是祭出了自己的“殺手锏”,讓大明奇人黑衣宰相姚廣孝親自教導朱瞻基,并親口告知姚廣孝:朕長孫天資明睿,爾等宜盡心開導,凡經史所載孝弟仁義,與夫帝王大訓可以經綸天下者……意思就一個:别管陰謀還是陽謀,你就玩命教我的好聖孫吧。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朱棣親傳武略,姚廣孝親傳謀略,再加上朱瞻基“天資明睿”,朱允炆怎麼跟朱瞻基比?朱高煦又怎麼可能再唱一出“靖難之役”?

也就是說,朱棣雖是靖難之役的受益者,但他當上皇上大哥後,必會玩命阻止“再來一次”的可能。比如,留下了一大批能臣,如三楊(一直管用到朱祁鎮時期),還如夏元吉等。

這些臣子,絕非建文帝身邊的黃子澄那類“嘴皮子把式”可比。再加上遷都北京,來兩個“天子守邊,直面漠北“,一下子就又抓住了大明的精銳部隊。

如果朱高熾跟朱标一樣早亡,朱棣會傳位朱高煦,還是好聖孫朱瞻基

是以就算朱高熾如朱标一樣早亡,朱高煦也照樣沒啥戲可唱,朱棣依舊會傳位給朱瞻基的。大環境已經變了,朱棣一通操作後,想在他的大明朝,再來一次“靖難之役”的因素,已經被朱棣基本消除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