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然而他還給我們的形象是一張黝黑的方臉,額上印有月牙記。鐵面無私、廉政清潔、秉公辦案,這些都是他的人設。然而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可并不是黑面,那麼真實人物故事是怎樣的呢?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包拯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其實是一個白面書生,39歲時才當上了縣令。這并不是他考取功名甚晚,早在29歲時他就中了進士,因為他是個大孝子,為了回家照顧年邁的父母,拒絕做官,一直等到十年以後,父母離世時他才為官上任。起初他在廣東端州的端硯事件,由于秉公廉明,很受朝廷賞識。
熟知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時期是文官社會,那時的皇帝也經常被文官大臣們“群毆”,動不動就是一幫官臣與皇帝大讨政事,就像現代的董事會一樣,宋仁宗也很是頭疼,尤其對這個包拯,但拿他又沒辦法,因為人家說的句句在理啊。從此包拯也與朝中幾個廉政之人建立起了打貪除污的人資體系和完美形象。
宋仁宗
朝廷中都是存有派系的,範仲庵掀起了新政改革,這使得派系更加的分明,一時間分為保守派和革新派。而這次改革以吏治為目标,範仲淹向各地派出按察使,監視地方官員的一舉一動。也因為他們擁有絕對的權力,往往為所欲為,還有人借此胡亂作為。包拯立即上了奏章反對這次革新,而宋仁宗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便否定了革新政策。
這下守派的臣官以為包拯就是他們的人了,其實他們想多了。公元1045年範仲庵辭去丞相一職,新革失敗。而讓保守派的人萬萬沒有想到,包拯又上奏章,支援範仲庵用考試選拔士大夫子弟的政策。
範仲庵
而幾年後根據當時的時局,包拯又上奏了《七事》 ,與新政相仿,這下群衆才明白過來,原來以為包拯是個“傻人”,其實他是在官場中沒有任何派系,隻是敢于實話實說、公理分明、隻講實情的一個人。而包拯彈劾宋庠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沒有錯,是因為你什麼事都沒幹,是以不犯錯,但作為國家的要臣,絲毫沒有建樹,就是屍位素餐。
宋庠
公元1057年,包拯到了開封府任職,那年他59歲。他上任後就改革訴訟制度。起初百姓如果申冤必須通過門牌司來上遞案件,這樣就使得一些官吏利用職務之便訛詐百姓。包拯上任後撤掉門牌司,老百姓大悅,高呼:開封有個包青天。但包拯隻在開封待了兩年,被宋仁宗調任三司使,打理一國财政,因為這樣一位廉政清官,用他是最放心不過了。
在包拯剛上任三司使時就出現了災荒,而朝廷收稅時隻要現銀不要實物。老百姓隻能将糧食賣給官府變現,官吏卻趁機壓榨百姓,氣憤的包拯連上國折向皇上反應,并提出名折變的政策。這次改革的成效很大,宋仁宗更加依賴包拯,于1061年封他為副宰相。而當時包拯已經63歲了,後生的操勞把他牽倒在病床之上。
開封府
公元1062年,包拯病逝,全國哀悼。
曆史上真實的包拯,身邊并沒有武藝高深的七俠五義,他是為皇帝分憂的谏臣,是為國盡忠的良臣,是為百姓辦事的清官。在他當職這二十幾年時間,為百姓為國家做出了諸多的貢獻。他的故事、他的事迹,世世代代被後人頌揚。
參考文獻:《宋史》 、《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