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周菊吉利曾在2020年因重組邊緣企業、收編閑置産能獲得最強“接盤俠”稱号。2021年,這一稱号可能要被長城汽車“搶”走了。
最新的消息顯示,長城汽車正在接手衆泰旗下的漢龍汽車。公開資料顯示,長城汽車在漢龍汽車所在地——湖北大冶的招工工作已經啟動,同時長城汽車大冶工廠、工廠1、工廠2的改造項目正在招标,這均被視為大治漢龍工廠“重新開機”的信号。在2020年底,網傳标注“漢龍政發”的紅頭檔案顯示,漢龍汽車因經營嚴重困難而停工停産。
2021年12月29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就長城盤活漢龍汽車的相關事宜采訪長城汽車公關人士,截至發稿未得到回複。
事實上,早在2021年10月,長城就與大冶人民政府低調簽署了“整車及零部件項目合作架構協定”,根據協定,長城将以原漢龍汽車廠區為基地,整合現有資源,盤活現有資産,預計2022年1月份重裝投産,5月份第一台整車正式下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是長城汽車介入,存在感很弱的漢龍汽車或許不會受到關注。資料顯示,湖北大冶漢龍汽車成立于2016年1月,注冊10億元資産,作為曾經衆泰汽車的分工廠,一度生産衆泰旗下車型。2019年,漢龍汽車從出現資金鍊問題的衆泰體系中剝離,并推出首款車型——漢龍曠世,但該車因外觀的“山寨”以及品質等問題而銷量寥寥。
除了漢龍汽車,還有多個已經停産或瀕臨停産的工廠陸續被長城汽車收入囊中。在接手漢龍工廠之前,長城汽車已經重組了獵豹荊門工廠、漢騰上饒二廠等。長城成為清理國内低效汽車産能的主力。
在接手這些閑置産能之前,長城汽車本身已經有多個生産基地。根據公開資料統計,長城汽車目前的産能已達250萬輛左右。2020年,長城的年銷量為110萬輛。2021年,長城立下了2025年年銷400萬輛的目标,這也成為其頻頻出手買工廠的最合了解釋。但如何快速吸收利用這些新入手的産能,将成為長城面臨的一個課題。
頻頻接手閑置工廠
在漢龍汽車之前,長城汽車在湖北已布局了産能。2020年底,長城汽車宣布已正式收購荊門整車生産基地,即獵豹的荊門工廠。獵豹汽車在近幾年陷入經營危機,工廠也開始被處置,其中長沙工廠交于吉利托管,荊門工廠交還地方政府。而後長城與當地政府合作,接手了獵豹荊門工廠。
被長城收入麾下後,獵豹荊門工廠已重新盤活。資料顯示,長城在對荊門工廠進行改造後,投産了旗下熱銷産品坦克500。最新資料顯示,坦克500預售首日有效訂單超過2.2萬個,截至2021年11月30日,累計訂單數超4萬個。除了坦克500,荊門工廠還生産P04、P05皮卡,以及兩款MPV和尚未推出的坦克700、800。12萬輛的産能可能出現不足。
在距離荊門350公裡的大冶,長城汽車與大冶市政府達成合作,将漢龍汽車産能收入囊中。資料顯示,漢龍工廠擁有沖壓、焊裝、塗裝、總裝四大工藝,還有一個發動機工廠,規劃的産能10萬台,經過改造更新後可進一步提升。對于大冶市政府來說,其也希望有大型整車廠的進入,盤活已經停産的漢龍汽車,提升當地汽車産業。
據相關媒體報道,長城汽車此次對漢龍工廠隻是收購産能,而不會參與到公司更深入的層面。此次合作,長城汽車選擇與大冶市政府簽約,而不是直接與漢龍汽車簽約,原因之一是長城汽車不希望涉及後續的債務償還問題,即隻買工廠不接盤債務。此前漢龍汽車已經被爆出拖欠員工工資等問題,具體數額不明。而漢龍汽車母公司衆泰汽車處在破産重組階段。
官方消息顯示,2021年12月以來,長城汽車在大治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進行過四輪面試,共聘用224人。招聘企業為長城精工、蜂巢動力與螞蟻物流,三家子公司分别負責長城汽車的車身、動力系統與物流。其中,長城精工錄用的員工在入職後将前往荊門工廠進行為期4-6個月的技術教育訓練。據媒體援引招聘部門的發言,接下來長城整車業務的招聘即将開始,人才缺口約為2000-3000人。
先是荊門,後有大冶,在湖北頻繁的産能布局,被認為是長城汽車看中了湖北的汽車配套能力。在中國的汽車版圖上,湖北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作為國内第四大汽車生産基地,不僅坐擁東風集團旗下多家公司、上汽通用工廠,還有衆多的零部件企業。此外,湖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物流運輸非常發達。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發言稱,長城汽車重慶永川基地也有意向轉移部分産品至湖北生産的打算。
此外,在2021年6月,長城還與江西上饒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約,将漢騰汽車二期工廠也納入自己的生産布局。由于經營狀況不佳,漢騰汽車此前已經停産。據悉,基于上饒經開區生産基地,長城汽車将主要生産哈弗品牌SUV車型,未來将形成12萬輛/年SUV整車的生産能力,同時投資建設内外飾、座椅、底盤和15萬台/年發動機等配套項目。
民營自主“一哥”之争
如果加上此次收編的漢龍汽車産能,長城汽車在國内将形成11大生産基地,分别位于河北保定、河北徐水、天津、山東日照、江蘇泰州、江蘇張家港、浙江平湖、重慶永川、湖北荊門、湖北大冶以及江西上饒。而根據可查資料,這些基地的總産能已經超過了250萬輛。這還不算長城和寶馬合資的“光束汽車”張家港基地産能。
2013年,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表示,長城汽車在生産擴張上将立足于保定和天津兩地,不會在其他地區再建新廠。但近幾年來,長城汽車的産能布局戰略明顯生變,在保定和天津兩地之外,其廣泛涉足中東部和南方地區。
長城汽車顯然是在超前布局産能。2020年長城車累計銷售111萬輛,以這個數字計算,其儲備的産能使用率不到一半。在這種情況下,長城的系列舉動被認為是在為銷量目标做準備。
2021年6月,長城對外公布了2025年戰略目标,即到2025年實作全球年銷400萬輛,其中80%将是新能源汽車,營業收入超6000億元。
該目标被認為較為激進。如果以長城汽車2020年的銷量和營收為基準,要實作2025年戰略目标,長城汽車2020-2025年汽車銷量年複合增長率需要達到29.09%,營收年複合增長率要達到42.17%。
為實作2025年戰略目标,魏建軍曾表示,長城汽車将堅持“過度投入”,預計未來五年累計研發投入1000億元。如今看來,産能方面長城已在加大投入,且需繼續擴張。
從行業整體橫向來看,長城汽車擴張産能也是應對市場競争的需要。在2014年前,長城汽車穩居民營自主品牌車企第一的寶座(注:長安汽車也在一段時間内是銷量冠軍,但長安屬于央企),但從2017年吉利全年銷量超越長城後,吉利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單月銷量力壓長城。此後長城與吉利在單月銷量上此消彼長,這讓吉利與長城的“一哥”之争成為業内持續關注的焦點。
基于此,長城在産能上早做準備被認為更有必要。實際上,吉利汽車在國内總産能規模約300萬輛的情況下,也仍在通過重組和收編的方式擴張産能。而除了長城和吉利,多家自主品牌都在加快儲備産能,如比亞迪也在今年接手了大乘汽車位于撫州的生産基地,而新造車企業中“蔚小理”的産能軍備賽也在持續。
在汽車業産能總體過剩的情況下,随着集中度持續提升,産能也在向以長城和吉利等為代表的頭部企業集中。這一方面符合政策鼓勵汽車行業通過兼并重組解決落後閑置産能,進而提升行業整體使用率的導向,同時能夠幫助頭部企業快速實作産能落地。可以預計,以産能儲備軍備賽為标志的頭部企業的競争或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