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三人,若留一人,蜀漢便或許能一統天下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三人,若留一人,蜀漢便或許能一統天下

沒有人的一生是完美的,在每個人經曆的一生中,總會無意做一些令自己之後懊悔的事,然而當時卻自認完美!魯迅先生會為自己的“一件小事”感到慚愧,楊绛女士更是會因為“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作”滿懷遺憾。

回望曆史,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犯下過許多錯誤,作為一個身處亂世的決策者,他參與了許多能影響其他人一生指令的制定。關鍵的是,他直接或間接地導緻蜀國三位大将逝去,這三人都是蜀國的“可期之才”,若這幾人不死,蜀漢便或許能一統天下。那這三人是誰呢?

劉備可憐的“義子”劉封

劉封是劉備初到荊州收養的義子。二十多歲的他跟着劉備四處征戰,勝多敗少。在劉備平定益州以後,他就被封為了副軍中郎将,前途無量,他在多年來的戰争中打下了屬于他自己的功勳成就,可以說,他就是劉備的“麒麟兒”。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三人,若留一人,蜀漢便或許能一統天下

可他的身份卻十分尴尬,因為他隻是劉備收養的義子,而真正能夠接受劉備江山的人是他的親子劉禅,但在劉禅出生後,劉封依舊十分忠心于劉備,為他四處征戰。

但劉封卻死的十分可惜,甚至可以說是屈辱。作為一名将領,他沒有死在與敵人作戰的疆場上,卻死在了諸葛亮的思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禦”之下,僅僅隻是簡單的思考,就殺了一位前途光明的将領。

當時,關羽剛剛被人殺死,而本應該去救援關羽的兩位将領劉封,孟達卻找借口難以趕往。而且關羽死後,孟達還投奔了魏國,過往種種,再加上諸葛丞相的“深謀遠慮”,劉封就這樣死了。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三人,若留一人,蜀漢便或許能一統天下

“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是多少戰士渴望建功立業,為國盡忠的願望!劉封也是如此,他渴望為自己的義父劉備建立功業,為蜀國一統天下犧牲自己,如果他沒有死,在諸葛亮北伐之際,必是一柄尖刀,狠狠的插向敵軍之中。

三國時期的“趙括”——馬谡

我們知道,趙括是一個紙上談兵之輩,談論起軍事謀略、兵法布陣講的頭頭是道,但實際上的實戰經驗為零,從來沒上過戰場。

馬谡也一樣,馬谡甚至在謀略上還比趙括強上不少,他與諸葛亮是“知己”,史書上說諸葛亮和他日夜交談,關系密切,但也正是因為這份密切的關系,導緻諸葛亮在街亭之戰中布局失敗,第一次北伐中原的宣告結束。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三人,若留一人,蜀漢便或許能一統天下

“武侯敗街亭,馬谡違節制。兵穎迥不同,大小俱是事。”明代詩人徐渭的這首詩很好的解釋了街亭之戰失敗的原因,也說明了馬谡此人的缺點之所在。

馬谡可以說是蜀漢軍事參謀家的一位“可期之才”,是他給諸葛亮提出了“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取南蠻的計策,可以說,他也是諸葛亮未來矚意的一位軍中統帥。但一名優秀的統帥,必定是親身經曆過戰場或者指揮過戰役并且存活下來的優秀的将士,而馬谡,最為缺少的,便是實戰經驗。

這是諸葛亮北伐中原的第一場關鍵之戰,街亭必不可失。他望着軍帳的各個将領,有魏延、王平等等經驗豐富的将軍,然而他卻選擇了馬谡,這位實戰經驗為零的戰争小白。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三人,若留一人,蜀漢便或許能一統天下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街亭就是烏巢如袁紹一般重要的地方,諸葛亮沒有讓一位老城持重的将領駐守,而是迅速讓年輕一代的代表人物上位,如果馬谡守住了街亭,他就能夠攜帶着這一份榮耀接替諸葛亮,可是他失敗了,辜負了諸葛亮對他的培養。

諸葛亮也失敗了,欲速則不達,他操之過急地希望馬谡能成長起來,可他敗給在河北四大名将之一張郃手中。

這位經驗豐富、把握戰機老道的将軍經曆了幾十年戰争的磨砺,一眼就看出馬谡“紙上談兵”的功夫,斷了他的水源,使其落敗。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三人,若留一人,蜀漢便或許能一統天下

于是,諸葛亮不得已“揮淚斬馬谡”,在陳壽記載的《三國志》中,馬谡因為敗于街亭,最終被下獄,死于獄中。但究其根本,也還是死于諸葛亮“欲速則不達”和自己紙上談兵,戰争經驗幾乎為零的現實之下。

據說“有反骨”的将軍魏延

魏延也是蜀國名将,劉備在時,還被封為南鄭侯,鎮北将軍,他有沒有反骨無人知曉,曆史的風沙掩蓋住了太多的秘密與真相,身為一代名将,他死的十分凄慘,屍首分離,甚至還被夷滅三族親戚。

曾經的一代名将,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呢?翻開曆史一瞧,也還是因為那句老話“性格決定命運”。原來魏延雖然是一代名将,但自持甚高,十分驕傲,經常看不起人。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三人,若留一人,蜀漢便或許能一統天下

建興12年秋天,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也是他臨死之際,他與身邊的文官将領互相商讨,決定退兵,為蜀漢保留兵力,為未來儲存一份北伐的希望,決定派魏延姜維等人斷後。

但諸葛亮一死,魏延便和當時與諸葛亮互相商讨的文官楊儀起了争執,甚至還互相指責對方,密謀叛亂。但因為平時魏延與官員關系并不和睦,是以當時的掌權派一緻認為楊儀說法是對的,魏延謀反。

就這樣,魏延在與楊儀對戰之中,無法掌兵,被士兵抛棄,自己和兒子敗走漢中,被馬岱追上并且斬殺,一代名将,就這樣死了。因為諸葛亮生前沒有與文官将領商談清楚,就引發了後面的一場内亂,更是造成一代名将魏延身亡,這是何等不幸啊!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三人,若留一人,蜀漢便或許能一統天下

總結

劉封、馬谡、魏延三者皆是可期之才,經過一段時期的曆練,他們之中兩人甚至已經可以獨擋一面,為諸葛亮減輕負擔。

俗話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諸葛亮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事謀略家和帥才,不懂權變、事必躬親緻使後來積勞成疾,死在了北伐的路上。

而論究這些人才死亡的根本原因,大概就是諸葛亮本身性格多疑吧!諸葛亮雖然智謀多端,但卻始終沒有看清楚自己和他人,抱憾而去。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