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當年,‘桃園三結義’中的承諾對劉備這個重情重義的人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也許在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中,大家應該能夠體會得到。蜀國的氣數也因為這個承諾的風崩離析而漸顯衰糜之态。因為從損失了關羽這一枚大将後,蜀國就逐漸開始了下坡路。關鍵是,關羽錯失荊州,敗走麥城後,劉備為了給兄弟報仇,氣急之下執意下令攻打東吳。可惜的是,好運氣沒能在劉備的陣營裡延續下去,陸遜的火燒連營之計讓劉備氣結攻心,最終一病不起,他在痛失城池和懷念兄弟的雙重打擊之下,含恨而終,再也無法完成自己構想的宏偉大業了。

據說,在劉備臨死前告訴諸葛亮有一人不可重用,但是在老劉死後諸葛亮并沒有聽從,結果5年後諸葛亮卻為此痛哭流涕,悔不當初啊!這個人就是馬谡,有一個典故叫“揮淚斬馬谡”說的就是這個人。馬谡其人也不是徒有其表,他還是有點真才之學的,他從小就刻苦研究兵法,對兵法的了解十分透徹。根據《三國志》記載說馬谡擅長拍馬屁,是以諸葛亮喜歡他。諸葛亮也不傻,怎麼可能喜歡一個人,僅僅因為他善于拍馬屁呢?人與人互相交往,除了投緣,還有“互利”,也就是說首先你得有點料,其次你要是一個對對方有用的人。馬谡的長處正好是諸葛亮的短闆,諸葛亮把馬谡當成親兒子,他對馬谡的感情超乎了一般的感情。
諸葛亮堅持任用馬谡,浪費了一次北伐成功的良機——當然了,這并不是說,當時的他,可以一舉攻破曹魏,一統天下,這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沒有街亭之失,他可以從容的進退,最起碼已經打下的地盤,他有時間也有機會,慢慢鞏固統治,擴大蜀漢的地盤,同時蠶食曹魏的國力。不會使天水等三郡,很快又回歸曹魏,使自己白忙一場。諸葛亮平定南蠻的時候,馬谡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他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看法,這才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放着諸多名将不用,非要用馬谡去抵禦張郃,想為馬谡在軍中樹立威望,結果釀下了大錯。
諸葛亮确認為馬谡有大才,是以根本聽不進去劉備的建議,一直重用馬谡,才導緻了馬谡失街亭。其實對于諸葛亮和劉備來說,出發點都沒有錯,劉備看人準确,但是諸葛亮也自以為是,堅持自己的用人選人标準,隻不過曆史的發展證明了劉備的正确性,當然了,曆史沒有假設,失街亭之後,雖然“揮淚斬馬谡”,但是蜀漢從此逐漸的衰落下去。三國的那段曆史,的确是有些複雜和崎岖,劉歇業三人的命運也的确是坎坷,從一窮二白到三分天下的局面,劉備走過了很長的一段路,但是從三分天下到潰敗。劉備死前說道:此人不死,蜀國必亡,諸葛亮不聽,結果竟然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