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不管被打臉多少次,我都不會放棄立Flag的!”朋友如是說。

2022年的第1天,我們就是想說,任何時候,都可以是重新出發的好時機。有時我們缺少的,可能是一個能在心靈深處觸動我們、驅使我們去改變的目标。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但缺乏了解就行動,不是探索是涉險。于是,我們拜托西西弗的選書團隊,帶來了這份Flag參考書單。這裡有70多歲才出發的奶奶們,有默默無聞的靈魂畫者,還有借山而居或随風去野的探索家們...

請跟随我們的書單,插下獨屬的Flag吧:

《今天也要重新出發》

《人生随時可以重來》

《生命因你而火熱》

《每個晚上我都在辦畫展》

《借山而居》

《随風去野》

《樹上人生》

《隻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書》

《做二休五:錢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

Mook《物外》系列

74歲出發的藝術人生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74歲學畫,76歲舉辦個展,阿籽奶奶完美诠釋了什麼是“出發永遠不會嫌晚”。

阿籽奶奶是一位平凡的中國老人,2016年老伴去世後,她的精神也随之垮了下來,成為醫院的常客,兩次病危。為了回應孫女阿籽的關心,她開始學畫。從一開始連畫筆都握不穩,到後來樂此不疲一天一畫。

兩年間,阿籽奶奶完成了600幅畫作,一身疾病在不知不覺中緩解,還成功舉辦了個展。她在畫畫中找回了自我,開啟了人生新旅程。這一切,都被阿籽奶奶記錄在《今天也要重新出發》,這裡有阿籽奶奶對生平的回憶、對生活的點滴感悟,和她讓人倍感親切的畫作。

93歲登上《時代》的奶奶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和阿籽奶奶一樣,摩西奶奶在78歲的高齡才拿起畫筆。年輕時,她離開過家園,當過農場的女傭,前後生下了十個孩子,直到丈夫去世。

摩西奶奶開始通過制作針線畫和描繪農場生活的被子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到了78歲時,關節炎使她無法再進行繡花,朋友則建議她嘗試将這些場景畫下來。

93歲那年,摩西奶奶登上了《時代》雜志封面,成為全球知名的藝術家。在《人生随時可以重來》裡,我們可以一邊浏覽摩西奶奶的田園畫作,一邊了解畫作背後生動感人的故事。

23年的無悔搖滾之路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堅持夢想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勇氣?在新褲子樂隊的自傳裡,我們找到了答案。

如果不是“樂隊的夏天”,新褲子樂隊離大衆的視野很遠。23年來,這個隊伍被搖滾樂吸引,義無反顧走在了樂隊的道路上。在音樂環境處境艱難的那幾年,樂隊成員隻能用上班的收入來支撐樂隊的開支。

《生命因你而火熱》讓我們看到了新褲子的魅力和堅持,也用事實告訴我們,短暫的成功并不能支撐堅守,得熱愛才行。新褲子的故事還在繼續,追逐理想的年輕人們的故事也在繼續。

記錄塵世的靈魂畫家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新褲子終于破圈,但更多堅持夢想的人是像阿龍這樣的,他每天都在大理古城的路邊“開展”,默默無名,怡然自得。

他畫人民路上擺攤的同伴,六月的雨夜裡措手不及的攤販和遊客;畫集市上賣辣子的阿孃和背着竹筐四處走動的人;畫他和女友在村子租住的院子裡養的幾隻雞、數盆花草,畫村裡舊牆上一天中不斷變化的光影、牆角的一隻蛐蛐;畫他看到的火把節、村裡老人的出殡……他的目光深靜細膩,他的畫是他的觀看之眼,是他對生活全部的感受,而畫裡的留白則有無盡的畫外之意。

時至今日,阿龍依然未成名,但通過《每個晚上我都在辦畫展》——這本被稱為2021年中國“最美的書”,我們便可以認識他,一位每天晚上堅持畫畫的畫者,畫世間的一切,直到自己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詩意而真實的隐居生活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隐居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偶爾想過但很難去行動。但對二冬來說,他已經在終南山下隐居8年,是已經實作的詩意生活。

但詩意不意味着浪漫,從二冬列出的關鍵詞便可得知:

日落、鬼怪、蟲蛇、空寂、寒冷、酷暑、幻想、深夜、閃電、陰雨天、背糧食、沒菜吃、下山、上山、伐木、挑水、陌生人敲門、電腦沒網、手機沒信号勧頭握在手裡...

這些動搖不了二冬的決心,因為“我要午睡,烤火,曬太陽,真實,清明和安定。”

在《借山而居》裡,我們将可看見他借山八年來的生活,這裡記錄了他來到山間生活後改造小院的點滴過程,與他的鵝和小狗等動物朋友相處的趣事,山間花花草草如野豌豆花、早杏的故事,以及對選擇這種生活的觀察與反思等。

騎行跨越的“奇遇之旅”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如果說隐居難以效仿,那白關的騎行生活是容易借鑒的——當然不包括連續騎上三年半跨越30個省份。但白關的騎行經曆的确稱得上是“奇遇之旅”,他在旅途中遇見了野孩子樂隊,遇見了人生伴侶,跟他們一起見過最美的日出和好天氣。

白關是一名原畫師,是以《随風去野》是一本漫畫作品,在書裡,白關把自己畫成了一頭狼,生動活潑、幽默風趣。他的創作手記反應了作者與本書的特質:

“畫的其實就是自己的少年夢想,現在反過頭來看,追逐自由去外面浪蕩三年,确實是很少年氣的一件事。不過我騎行那幾年,路上遇到同類,可不盡然都是青少年,老頭老太太大有人在。騎起車來風馳電掣,我一邊在後面追一邊思索。從時間和肉體跨度來講,人一生從童年到老年,是像傳統小說那樣線性鋪陳的。但從精神狀态來講,一個人完全沒有确定性。可以就像現代小說,結構複雜和缤紛。突然興起就少年了,有的人挨着重錘踩着祥雲完全可以輕狂一輩子。”

BBC攝影師的“樹之心”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有的人生可以借鑒,但有的人生更适合用來思考,例如《樹上人生》的主角BBC攝影師詹姆斯。《藍色星球》和《地球脈動》的背後都有他的參與,但我們很難得知,攝影師們到底是如何拍出如此宏大絢麗的紀錄片的。

《樹上人生》會告訴你,紀錄片裡短短幾分鐘甚至幾秒的畫面,需要攝影師在樹上待上短則幾天長則幾個月的時間,而這段時間裡,他們甚至可能遭遇生命危險,大自然可不會因為你在拍紀錄片就照顧你。而在這些歲月裡,攝影師與自然也産生了深深的羁絆:

“我的愉悅來自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我相信每棵樹都有獨特的個性,如果攀樹人願意聆聽,它們就會傾訴。哪怕隻是短時間的直接接觸,必會産生一種感覺。作為來自過去的生命的代表,我相信它們值得我發自内心的尊重,我敢肯定,大部分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都體驗過與它們的情感聯系。”

《隻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書》

“我隻是想和别人不一樣”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被奶奶們和大神們鼓舞了,卻覺得離自己太遠?本書裡的20名“不上班青年”用自己的經曆證明,更自由的生存和生活是可以實作的。

他們有的是咖啡店主或甜品店主,有的是自由記者和“數字遊民”,還有自由潛水師和整理收納師等等。在采訪了近百人之後,作者發現許多人的出發點其實非常簡單:“我隻是想和别人不一樣”。

于是便有了本書的誕生。通過它,我們會發現,原來除了上班打卡、升職加薪,人生還有很多種可能。

都市隐居也是可行的生活方式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想再激進一點,在都市也能以隐居的心态來對抗浮躁?《做二休五》算是提供了“攻略”,甚至有讀者看完聲稱本書是“宅人和社恐患者的理想生活”。

但要實作這一點,需要的是“無欲則剛”的心态支援,作者為了降低和世界的金錢關系,搬到郊區居住、取消不必要社交,并極力節省開支。

我們大可不必去效仿作者的具體做法,但作者展示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被商業社會鼓吹的生活方式,是可以被有效隔離,并以此來降低生活壓力的。而作者也非常清醒地意識到,事少了,錢當然也會變少,這就是需要對應付出的“代價”。

更加豐富多樣的生活方式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

更多生活的可能性,還可以在Mook物外系列的6本書裡找到:從荒野生活,到攀登高峰、極地冰潛,甚至水下攝影等等。

請閱讀完本文的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今年大家都立下什麼Flag,讓我們為彼此的Flag互相支援吧!

新年了,我們一起立Flag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