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不管被打脸多少次,我都不会放弃立Flag的!”朋友如是说。

2022年的第1天,我们就是想说,任何时候,都可以是重新出发的好时机。有时我们缺少的,可能是一个能在心灵深处触动我们、驱使我们去改变的目标。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但缺乏了解就行动,不是探索是涉险。于是,我们拜托西西弗的选书团队,带来了这份Flag参考书单。这里有70多岁才出发的奶奶们,有默默无闻的灵魂画者,还有借山而居或随风去野的探索家们...

请跟随我们的书单,插下独属的Flag吧:

《今天也要重新出发》

《人生随时可以重来》

《生命因你而火热》

《每个晚上我都在办画展》

《借山而居》

《随风去野》

《树上人生》

《只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

《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

Mook《物外》系列

74岁出发的艺术人生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74岁学画,76岁举办个展,阿籽奶奶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出发永远不会嫌晚”。

阿籽奶奶是一位平凡的中国老人,2016年老伴去世后,她的精神也随之垮了下来,成为医院的常客,两次病危。为了回应孙女阿籽的关心,她开始学画。从一开始连画笔都握不稳,到后来乐此不疲一天一画。

两年间,阿籽奶奶完成了600幅画作,一身疾病在不知不觉中缓解,还成功举办了个展。她在画画中找回了自我,开启了人生新旅程。这一切,都被阿籽奶奶记录在《今天也要重新出发》,这里有阿籽奶奶对生平的回忆、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和她让人倍感亲切的画作。

93岁登上《时代》的奶奶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和阿籽奶奶一样,摩西奶奶在78岁的高龄才拿起画笔。年轻时,她离开过家园,当过农场的女佣,前后生下了十个孩子,直到丈夫去世。

摩西奶奶开始通过制作针线画和描绘农场生活的被子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到了78岁时,关节炎使她无法再进行绣花,朋友则建议她尝试将这些场景画下来。

93岁那年,摩西奶奶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成为全球知名的艺术家。在《人生随时可以重来》里,我们可以一边浏览摩西奶奶的田园画作,一边了解画作背后生动感人的故事。

23年的无悔摇滚之路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坚持梦想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在新裤子乐队的自传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如果不是“乐队的夏天”,新裤子乐队离大众的视野很远。23年来,这个队伍被摇滚乐吸引,义无反顾走在了乐队的道路上。在音乐环境处境艰难的那几年,乐队成员只能用上班的收入来支撑乐队的开支。

《生命因你而火热》让我们看到了新裤子的魅力和坚持,也用事实告诉我们,短暂的成功并不能支撑坚守,得热爱才行。新裤子的故事还在继续,追逐理想的年轻人们的故事也在继续。

记录尘世的灵魂画家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新裤子终于破圈,但更多坚持梦想的人是像阿龙这样的,他每天都在大理古城的路边“开展”,默默无名,怡然自得。

他画人民路上摆摊的同伴,六月的雨夜里措手不及的摊贩和游客;画集市上卖辣子的阿孃和背着竹筐四处走动的人;画他和女友在村子租住的院子里养的几只鸡、数盆花草,画村里旧墙上一天中不断变化的光影、墙角的一只蛐蛐;画他看到的火把节、村里老人的出殡……他的目光深静细腻,他的画是他的观看之眼,是他对生活全部的感受,而画里的留白则有无尽的画外之意。

时至今日,阿龙依然未成名,但通过《每个晚上我都在办画展》——这本被称为2021年中国“最美的书”,我们便可以认识他,一位每天晚上坚持画画的画者,画世间的一切,直到自己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诗意而真实的隐居生活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隐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偶尔想过但很难去行动。但对二冬来说,他已经在终南山下隐居8年,是已经实现的诗意生活。

但诗意不意味着浪漫,从二冬列出的关键词便可得知:

日落、鬼怪、虫蛇、空寂、寒冷、酷暑、幻想、深夜、闪电、阴雨天、背粮食、没菜吃、下山、上山、伐木、挑水、陌生人敲门、电脑没网、手机没信号勧头握在手里...

这些动摇不了二冬的决心,因为“我要午睡,烤火,晒太阳,真实,清明和安定。”

在《借山而居》里,我们将可看见他借山八年来的生活,这里记录了他来到山间生活后改造小院的点滴过程,与他的鹅和小狗等动物朋友相处的趣事,山间花花草草如野豌豆花、早杏的故事,以及对选择这种生活的观察与反思等。

骑行跨越的“奇遇之旅”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如果说隐居难以效仿,那白关的骑行生活是容易借鉴的——当然不包括连续骑上三年半跨越30个省份。但白关的骑行经历的确称得上是“奇遇之旅”,他在旅途中遇见了野孩子乐队,遇见了人生伴侣,跟他们一起见过最美的日出和好天气。

白关是一名原画师,因此《随风去野》是一本漫画作品,在书里,白关把自己画成了一头狼,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他的创作手记反应了作者与本书的特质:

“画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少年梦想,现在反过头来看,追逐自由去外面浪荡三年,确实是很少年气的一件事。不过我骑行那几年,路上遇到同类,可不尽然都是青少年,老头老太太大有人在。骑起车来风驰电掣,我一边在后面追一边思索。从时间和肉体跨度来讲,人一生从童年到老年,是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铺陈的。但从精神状态来讲,一个人完全没有确定性。可以就像现代小说,结构复杂和缤纷。突然兴起就少年了,有的人挨着重锤踩着祥云完全可以轻狂一辈子。”

BBC摄影师的“树之心”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有的人生可以借鉴,但有的人生更适合用来思考,例如《树上人生》的主角BBC摄影师詹姆斯。《蓝色星球》和《地球脉动》的背后都有他的参与,但我们很难得知,摄影师们到底是如何拍出如此宏大绚丽的纪录片的。

《树上人生》会告诉你,纪录片里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的画面,需要摄影师在树上待上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里,他们甚至可能遭遇生命危险,大自然可不会因为你在拍纪录片就照顾你。而在这些岁月里,摄影师与自然也产生了深深的羁绊:

“我的愉悦来自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我相信每棵树都有独特的个性,如果攀树人愿意聆听,它们就会倾诉。哪怕只是短时间的直接接触,必会产生一种感觉。作为来自过去的生命的代表,我相信它们值得我发自内心的尊重,我敢肯定,大部分人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都体验过与它们的情感联系。”

《只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

“我只是想和别人不一样”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被奶奶们和大神们鼓舞了,却觉得离自己太远?本书里的20名“不上班青年”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更自由的生存和生活是可以实现的。

他们有的是咖啡店主或甜品店主,有的是自由记者和“数字游民”,还有自由潜水师和整理收纳师等等。在采访了近百人之后,作者发现许多人的出发点其实非常简单:“我只是想和别人不一样”。

于是便有了本书的诞生。通过它,我们会发现,原来除了上班打卡、升职加薪,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

都市隐居也是可行的生活方式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想再激进一点,在都市也能以隐居的心态来对抗浮躁?《做二休五》算是提供了“攻略”,甚至有读者看完声称本书是“宅人和社恐患者的理想生活”。

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的是“无欲则刚”的心态支持,作者为了降低和世界的金钱关系,搬到郊区居住、取消不必要社交,并极力节省开支。

我们大可不必去效仿作者的具体做法,但作者展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被商业社会鼓吹的生活方式,是可以被有效隔离,并以此来降低生活压力的。而作者也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事少了,钱当然也会变少,这就是需要对应付出的“代价”。

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

更多生活的可能性,还可以在Mook物外系列的6本书里找到:从荒野生活,到攀登高峰、极地冰潜,甚至水下摄影等等。

请阅读完本文的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今年大家都立下什么Flag,让我们为彼此的Flag相互支持吧!

新年了,我们一起立Flag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