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幾十萬大軍來勢洶洶,大兵壓境,烏雲密布,山東所有縣城很快被國民黨軍隊占領了,形勢嚴峻。
敵人進攻之前,首長關心傷病員的安危,下令野戰醫院迅速轉移,醫院不是作戰機關,壇壇罐罐比較多,有很多傷病員,轉移任務艱巨。為了儲存骨幹力量,山東軍區決定把排以上傷病員幹部轉移撤退到東北解放區去。
上級成立一個臨時醫院,任務就是護送傷病員幹部到東北,任命郭揚為臨時醫院院長,他和政委都是鬥争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年輕的肖流任副政委。
肖流,原新四軍幹部,後任膠東獨立團宣教股副股長,因為生病,住院治療養病。野戰醫院設乳山縣,他善于做傷病員的說服,在傷病員中威信高。這次,擔任臨時醫院副政委,具體事宜就由肖流操辦。

國民黨軍隊氣勢洶洶
國民黨追兵逼近,民夫擡着傷病員拼命趕路
1947年7月,臨時醫院集中200多個排以上幹部,輕裝換穿便衣,每人攜帶一條軍用毛毯,帶上少量醫護人員和急救藥品,就向威海方向出發。
輕傷員自己走,重傷員要用擔架擡着走,沿途請地方基層黨組織找民伕,膠東農村很少能看見青壯年男人,隻能讓老弱婦孺幫助擡擔架。
民伕是一程一程交接,一次,遇到了麻煩,國民黨軍隊追趕,距離很近。隊伍到了下一個村子,村子裡的老百姓都跑了,找不到人來接替前一個村子的民伕。
民夫發生争論,有的說:不能把傷員放在這裡,應該繼續送到下一程。也有的說:我們隻能送到這裡,要打仗了,要傳回家照顧家人。
副政委肖流焦急萬分,做民伕的說服。民夫還在争執,一個50多歲的老漢挺身而出:“大家看我!”他掀開衣服,露出肩膀,肩膀上的皮被擔架壓得血肉模糊;他又擡腳給大家看,打赤腳走路,腳底闆上全是血泡和血口子。
大夥驚呆了,繼續聽他說:“我的歲數最大,你們能比我更困難嗎?傷病員丢在這裡,國民黨追上來,就是讓傷員等死。這些人是為我們窮人打天下的,是我們的親人。”
老漢帶頭擡起擔架,大家一言不發,跟上他繼續前進。老漢的這一番話,教育了民伕,傷病員也感動不已。山東老百姓和人民軍隊之間的魚水深情。
支前民工擡解放軍傷病員
海上行程,險象環生,困難重重
臨時醫院在威海附近安排傷病員上船,劉公島近在咫尺,隻聽到海上炮聲隆隆、槍聲不斷。偵察員報告:國民黨有四艘大軍艦、三艘小軍艦在這一帶海面上封鎖,船隻很難通過。
醫院上司緊急研究,決定讓大家先下船。一些傷病員産生焦慮情緒,認為現在坐船往東北跑,手無寸鐵,遇到危險怎麼辦?
還有些傷病員要求傳回原部隊,上前線打敵人。
一些人不肯往東北轉移,認為離家鄉遠了,水土不服。醫院發報向上級反映這個情況,軍區首長下了指令:“如果不把這些幹部安全地轉移到東北去,院長、政委一律撤職查辦。”
醫護人員就做說服,一個一個地說服。山東目前的戰争形勢嚴峻,東北條件相對比較好,為了安全起見,儲存幹部,必須要轉移到東北,到大後方去治病療養。反複動員,最後傷病員願意随隊轉移。
國民黨軍艦在巡邏
為了保證航行中的安全,夜間從榮城俚島上船。開船的是地下黨的同志,熟悉海上的情況,為了避開敵人的軍艦,船不是直奔大連,而是繞了個大圈子,往黃海方向開了很遠才調頭轉向大連。
他們乘坐的船原來是用來載貨的,上面沒有頂棚,人都擠在船艙裡。船在海上搖晃得很厲害,大家都暈船,吐得一塌糊塗。海浪大的時候,浪花飛濺進船艙,衣服濕淋淋。船上沒有廁所,又是人擠人,大小便都在褲子裡,船倉裡臭不可聞。
在海上颠簸了兩夜一天,傷病員靠頑強意志力堅持,不吃不喝,總算到達了大連港。
當時,大連是被蘇聯軍隊占領的,醫院派人到岸上去聯系,蘇軍不準傷病員上岸。蘇軍隻給傷病員送了點黑面包,讓他們趕緊離開。
他們隻好開船到大連附近的莊河停下來,在貔子窩休息了好多天。這裡東北的解放區,條件好。由于暈船嚴重,大夥像生了一場大病一樣。上了岸,一個星期才恢複。又上船繼續向安東(丹東)前進。
上級發來電報,要求護送傷病員幹部到通化去。他們又上船,從安東沿鴨綠江開到集安,然後再轉陸路到了通化,遼東軍區駐地,辦理了交接手續。
戰争年代,敵情嚴重,轉移傷病員,一路上危機重重,醫護人員經曆艱難困苦,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國民黨軍隊設定封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