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讀趙翼的《瓯北詩話》,看到一段分析不同詩人寫王昭君,所展示的議論手法各有不同。
喜歡作詩的朋友,可以作下對比,細細體會作詩如何抒發議論。
一、石崇的粗俗
西晉時期,與王恺鬥富的金谷園主石崇,有詩《王昭君辭》:
我本漢家子,将适單于庭。
........ 中略
願假飛鴻翼,棄之以遐征。
飛鴻不我顧,伫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
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并。
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趙翼對于石崇的評價是:
石崇詩〔我來漢家子,将适單于庭〕,〔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 英〕,語言太村俗。《瓯北詩話》
石崇的表達方式如同村野農夫,過于粗俗。
我來漢家子,将适單于庭,古叙事詩常見的叙事。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 英。用的是比喻手法,但是把王昭君比作插在牛糞上的花,确實不文雅。
作詩第一戒,戒粗俗。

二、不著議論,而意味無窮
唐朝幾位詩人論王昭君:
惟唐人〔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二句,不著議論,而意味無窮 ,最為絕唱。其次則杜少陵〔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同此意味也。又 次則白香山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顔色,莫道不如宮裡時! 就本事設想,亦極清隽。《瓯北詩話》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出自李白的《相和歌辭 其一 王昭君二首》: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四句都是描寫,不作議論。但是漢朝皇宮的尊貴之人,不久就要成為蠻人的小妾了。這種對比也是一種修辭,雖然不加議論,也不像石崇用比喻來表示自己的态度。
但是這種對比,可以令人自己聯想,昭君為什麼”上馬啼紅頰“呢?因為要”明朝胡地妾“了。
作胡地妾不好嗎?好,還會哭嗎?用石崇的話說,鮮花就要插到牛糞上了,怎麼會開心。
但是李白的妙處,就是不直接說出來,而是令人去聯想。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出自杜甫的《詠懷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也不直接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說王昭君傳下來的琵琶曲中,可以聽到悲怨的情緒。這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含蓄。從側面道出。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出自白居易的《相和歌辭·王昭君》:
滿面胡沙滿鬓風,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顔色,莫道不如宮裡時。
這首詩也不直接說王昭君的悲憤,而是婉轉地說,王昭君詢問自己什麼時候可以被贖回來。假如皇帝問起自己,千萬要說自己風采依舊。
白居易筆下寫了一個逆來順受,非常乖巧的女性形象。
李白、白居易、杜甫的三首詩,都沒有直接說明王昭君自己對于這件事的态度,但是通過對比或者不同角度的描寫,展示出了王昭君的不情願。
三、女人禍水
其馀皆說和親之功,謂是以而息戎騎之窺伺。
有曰:〔禍胎 已入虜廷去,玉關寂寞無天驕。〕有曰:〔妾身雖苦免主憂,猶勝專寵亡人國。〕有 曰:〔冶容若使留漢宮,蔔年未必盈四百。〕此皆好為議論,其實求深反淺也。《瓯北詩話》
還有一種議論,就是把王昭君的人設描述為一個特别扭曲的形象。因為她離開的漢宮,是以沒有禍害漢朝。如果留在漢朝,那麼漢朝未必能延續四百年。
上面引用的三聯詩,都是直接抒發議論。作者自己以為深刻,其實是淺白。這是詩人比較忌諱的一點。
王荊 公詩〔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此但謂其色之美,非畫工所能形容,意 亦自新 《瓯北詩話》乃張綸《林泉随筆》謂其與〔禍胎〕句同意,何耶?《瓯北詩話》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從一個特别的角度寫王昭君: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
低徊顧影無顔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說毛延壽故意把王昭君畫得不好看,以至于大美女流落了胡地,是以皇帝殺了王昭君。這裡從側面表示了王昭君的美麗。
但是張綸《林泉随筆》認為,”當時枉殺毛延壽“與”禍胎 已入虜廷去“是一個意思。
又一詩: 骊山舉火因褒氏,蜀道蒙塵為太真。能使明妃嫁胡虜,畫師應是漢忠臣。
《瓯北詩話》
這首詩是陳僩 (宋)的《讀明妃引》,詩人更是直接把王昭君比作了褒姒和楊貴妃。反而把毛延壽比做了漢朝的功臣。這也是直接的議論。
似乎王昭君在哪一方,哪一方就要倒黴。是以說不該殺掉毛延壽這個功臣。
四、借題發揮
明人有雲: 一自蛾眉别漢宮,琵琶聲斷戍樓空。金錢買取龍泉劍,寄與君王斬畫工。 此則下第舉子,藉以詈試官,非真詠明妃也。《瓯北詩話》
明朝人的這首詩,借王昭君的故事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名落孫山的舉子,把自己比作王昭君,把選拔人才的考官比作毛延壽,認為皇帝就應該像斬殺毛延壽一樣,懲罰不錄取自己的考官。
這也是一種巧妙地議論,表達了自己對于這次考試的不滿。這種表達意見的方式,可以參看唐人的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以及張籍的《節婦吟》。
又有:
《詠昭君》雲:〔君王不是無恩澤,妾自無錢買畫 師。〕《瓯北詩話》
這還是懷才不遇者的譏諷之作,過于直白激憤。落第舉子作詩更偏激的,如黃巢這首: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權貴們喜歡的,是這種溫和的落第詩,唐代高蟾的《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有人用人物典故,有人用詠物寄托, 都是用比興之法來說落第,這是詩人議論的常見方式。
五、和親之功
趙秉文《題明妃出塞圖》: 無情漢月解随人,羞向天涯照妾身。聞道将軍侯萬戶,已将功業畫麒麟。
此亦詠其和戎之功,而詞旨特醞藉。
至王元節雲: 環佩魂歸青冢月,琵琶聲斷黑河秋。漢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則淺露矣。
第一首婉轉,王昭君獻身,赢得了邊關的甯靜,但是無所作為的将軍卻功成名就。
第二首比較直接,你們這些将領們,将來九泉之下有什麼面目見王昭君。
這兩首雖然一個醞藉,一個淺露,但是畢竟從正面描寫了王昭君,而不是把她比作紅顔禍水。
結束語
王昭君經常被詩人從各種角度議論。有同情的,有欽佩的,有譏諷的。無論是她有意還是無奈,畢竟為胡漢兩方帶來了長久的和平。
在議論方式上,有的直接淺露,有的婉轉含蓄。 太直接,缺少詩意。太含蓄,可能讀者未必了解。您喜歡哪一種呢?
@老街味道
詩人的月薪多少?白居易十篇詩文,告訴您各時期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