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嶽飛路過金山寺,老禅師送了他一首保命詩,隻可惜他臨死前才明白

佛家常說:因果相報。可為什麼開國皇帝往往能榮華富貴至死,可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大臣往往不得善終呢?要麼戰死沙場,要麼被明君所殺,要麼被奸臣所害,可能這就是曆史吧,其自有規律安排。但我們有時候也會感慨,這個曆史終究是不公平了些。

嶽飛路過金山寺,老禅師送了他一首保命詩,隻可惜他臨死前才明白

在南宋那個昏暗無際的時代,許是亂世出英雄的年代,比如辛棄疾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嶽飛。但是亂世終究是亂世,佞臣、昏君是亂世的底色。也因為這些,嶽飛的“忠”成了上千年的“熱搜”。

一、名聲燥起,威震天下

嶽飛早年師從周桐修得文武雙全,更是鑄就了誓死“精忠報國”的志向,可能是“時勢造英雄”,又或許是“造化弄人”,嶽飛遇見了山河破碎的南宋。這時的南宋正需要一個勇猛的武将穩定局勢,而曆史證明,這個人就是嶽飛。

嶽飛路過金山寺,老禅師送了他一首保命詩,隻可惜他臨死前才明白

嶽飛高強的武藝讓他浮出于芸芸衆生的水準,但嶽飛不是李逵。如果他隻是剛勇的話,就不會有教化嚴正才能培育出的嶽家軍,就不會有智勇雙全才能成就的常勝之名,不會有金兵撼嶽家軍難的慨歎!但是也正是他的勇武将他送上了絕路。

從此,嶽飛這一武将迅速地走上了帝國頂層,但也是以,一切已經埋下了禍根。衆所周知,宋朝的開國皇帝“黃袍加身”就上了位,是以他怕啊,怕哪一位武将跟他一樣走這條路,于是,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便開始了,而嶽飛這個武将一路飙升,肯定是不行,曆史的規律是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而改變的。

嶽飛路過金山寺,老禅師送了他一首保命詩,隻可惜他臨死前才明白

二、偶遇道月,得詩未悟

傳說金山寺的住持道月禅師,佛道大成,詩詞水準也是相當高,當然是名聲在外。而嶽飛的大名就更不用說了,兩人是以從未相見,卻早已把對方當成了掏心窩的知己。其實道理很簡單,兩人可謂是都過着對方“向往的生活”。嶽飛常年征戰沙場,過着把腦袋綁在褲腰上的生活,一定是希望偶爾能甯靜一次,放下戒備來充充電。而道月禅師,眼看着國家破滅,何嘗不是希望自己能夠化身武将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呢?

可是終究“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嶽飛提出想讓道月贈詩一首詩,道月就一語道破天機:“風波亭下水滔滔,千萬決心把舵牢。隻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濤旁。”對于我們後期知曉故事結局的人來說,老禅師的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嶽飛你立志改變這波濤洶湧的亂世,萬死不辭,但是為何偏偏沒有小心朝堂之上的暗箭呢?

嶽飛路過金山寺,老禅師送了他一首保命詩,隻可惜他臨死前才明白

或許嶽飛當時正人生得意,沒了解深層含義,又或許他立志改變這世道,一切阻撓都立志要克服。終究,他隻把這當作惜别詩一首,然後毅然踏上了征途,那條注定無果的路。

三、英雄隕落,英名流傳

公元1129年,金兀術再度揮刀南下,以極快的速度,打下了建康城。這時嶽飛臨危受命,帶領嶽家軍一舉擊敗老對手,這就是嶽家軍的實力,可就在他們勢如破竹,一路北上,就快打到朱仙鎮時,十二道金牌召令嶽飛回朝。

嶽飛路過金山寺,老禅師送了他一首保命詩,隻可惜他臨死前才明白

十二年的功勞在皇帝、宰相的面前,不過是“莫須有”的罪名罷了。我們可能會聯想,這時的嶽飛一定會想起道月禅師的那首贈詩。不過,嶽飛心中最多不是悔恨,而是擔憂,這樣一個王朝,一個民族,怎麼可能抵擋住金兵南下啊!

事實也已經給了我們答案,而嶽飛一世英名也永遠地流傳下來了,他與許多英雄不同的是,他是一個民族英雄,一生在為了民族獨立而奮鬥。而至于秦桧,一句詩告訴了我們結果:“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曆史是無情的,但人是有溫度的!

嶽飛路過金山寺,老禅師送了他一首保命詩,隻可惜他臨死前才明白

如果我們站,也應該站在一個後世人的角度來看,其實嶽飛從成名那時起便注定了,有這樣一個結局。首先,靖康之恥後才有了南宋,而嶽飛主張接回二帝,顯然不行。其次,嶽飛一個武将在宋朝注定不行,讓他騰飛不過是一時的無奈之舉。并且,他常年征戰在外,朝内大臣對他的一路飙升着實不滿,而他又無從得知。

結語:

曆史的規律往往如此,無情也可笑,害死了忠臣,隻給他們留下所謂的英名。活着時真的是功勞全有分,利祿無可收!但是泱泱華夏永遠都會有人做傻事,過去,現在,未來,延續不斷的曆史就是證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