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班士兵被遺忘,忍饑挨餓4年,見解放軍痛哭:總算來人換崗了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曆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曆史對話。

然張骞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司馬遷《史記》。

張骞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他被贊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數千年來,王公貴族、乞丐獄卒,都在這條長達7000公裡的長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它也見證了封建王朝的興衰。

一個班士兵被遺忘,忍饑挨餓4年,見解放軍痛哭:總算來人換崗了

絲綢之路的南方路線,從成都平原向南出發,途徑四川、雲南、緬甸,最終可抵達印度,進一步則可延伸至南亞、中亞、西亞和歐洲,這條交通線發揮了推動中印文明交彙的重要作用,《史記·西南夷列傳》稱之為:蜀身毒道。

一個班士兵被遺忘,忍饑挨餓4年,見解放軍痛哭:總算來人換崗了

它不僅可以通向國外,同樣也引起了西方列強的窺探,清代時期,英國侵占完印度,就十分渴望占據這條交通要道,占據成此地,可窺探南疆内地,左宗棠同樣意識到了這種情況嚴重性。

1877年,左宗棠就派出了100多名清軍敢死隊,牽着駱駝、馬匹,帶着糧草,前往的邊疆修建賽圖拉哨卡,賽圖拉哨卡距離賽圖拉鎮15公裡,海拔3800米,由于氣候惡劣,地形崎岖,哨卡在建立完後,100多名敢死隊隻剩下數十人了。

一個班士兵被遺忘,忍饑挨餓4年,見解放軍痛哭:總算來人換崗了

不過這個哨卡總算是建立起來了,清朝每一年都會派人送糧食上山,每一年換防一次,民國時期,賽圖拉設立了一個治局,成立邊卡隊,哨卡人數增至100人,雖說民國時期,已經開始使用電力。

但是賽圖拉哨卡距離縣城太遠,電線根本就拉不上,駐守哨所的士兵,為了能夠挺過最寒冷的冬天,他們都會在春天四處收集牛糞、曬幹,在儲存起來,到了冬天他們就用牛糞取暖。

一個班士兵被遺忘,忍饑挨餓4年,見解放軍痛哭:總算來人換崗了

他們吃得東西也十分簡單,由于新鮮蔬菜、肉食一類無法長期儲存,玉米面一類的食物儲存的是最多的,玉米面也是他們吃得最好的一頓食物了,到換防前3個月,哨兵就會帶上充足的食物,沿着設立的邊卡開始巡邏,從南到北,至少需要三個月時間。

就算是抗日戰争,這些士兵也從不擅離職守,因為這大後方同樣重要,曆經14年的奮戰,日本無條件投降,1946年,一個班的國軍進駐賽圖拉哨卡,繼續堅守着任務,他們跟前人一樣,靠着牛糞取暖,吃着玉米面。

一個班士兵被遺忘,忍饑挨餓4年,見解放軍痛哭:總算來人換崗了

第一年換防時期,六七個人開始巡視,然而他們到山腳下并沒有接到換防的隊伍,當時交通條件有限,周邊也沒有電話,他們隻能傳回賽圖拉哨卡,雖然不知道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他們的任務是駐守邊關,沒有指令不能擅離職守。

就這樣堅守忍饑挨餓4年之久,1950年3月,解放軍第五師第十五團進駐賽圖拉哨所,他們抵達哨卡時,那一個班的國軍竟然還在,國軍士兵看到解放軍,激動地都哭了起來說:總算是有人來換防了。

一個班士兵被遺忘,忍饑挨餓4年,見解放軍痛哭:總算來人換崗了

在寒暄幾句之後,又看了看他們的軍裝,十分疑惑的問:“怎麼又換裝了啊!”,解放軍們聽到這句話,無不心酸,雖然他們不知道外界發生了什麼,但他們的這種精神實在讓人敬佩。

這一個班的國軍也被送下了山,解放軍看着茫茫的雪山,也立下了同樣的誓言:要為祖國守好這塊土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