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中國教育勇毅前行

作者:海峽網絡

2021年,中國共産黨迎來百年華誕,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民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

在全黨全國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邁進的曆史時刻,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教育人以自己的情懷與奮鬥,為2021年留下濃墨重彩的曆史印記。

提高政治站位,牢記“國之大者”。這一年,教育系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上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增強育人擔當,不斷推動教育高品質發展。

強化責任擔當,飽含更深情懷。這一年,教育戰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紮實開展“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解決好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放眼更長視角,立足更大格局。這一年,“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特色更加鮮明,“服務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舉措更加有力,“建設教育強國”步伐更加穩健……

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昂首向前

本報記者 紀秀君

“目前,學前教育實作了基本普及目标,開始邁入全面提高品質的新階段。”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門印發了《“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答記者問時這樣說。

回首即将過去的2021年,學前教育迎難而上奮力改革,不斷适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滿足老百姓對“上好園”的需求。

多管道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

今年1月,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此次會議傳遞出“推動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信号,而目标任務的第一項,就是多管道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

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普惠性幼稚園覆寫率達到84.74%,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2%。經過10年快速發展,學前教育實作了基本普及目标,下一個目标該怎麼定?

“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提高到90%以上。以人口集中流入地、農村地區和‘三區三州’為重點,建立、改擴建2萬所幼稚園,增加普惠學位400萬個以上。”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擘畫了發展新藍圖。

實際上,我國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區域性、結構性短缺的沖突依然存在。伴随三孩生育政策的實施、人口的快速流動和城鎮化推進,一些城市普惠性資源不足、布局不合理、幼稚園“大班額”等問題還會更加突出,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持續地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來逐漸化解。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今年7月在國新辦釋出會上表示,提高學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準,實作幼有善育,是服務國家人口發展戰略、促進三孩生育政策順利實施的重要舉措。

以山東省濰坊市為例,其所轄的4區、6市、2縣公辦園占比差距大,有的地區不足30%,城區公辦學位緊張的現象尤為突出。針對這種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濰坊計劃3年内全市建設公辦園360所,新增學位9.02萬個,以滿足老百姓入優質公辦園的新需求。

大力發展公辦園,積極扶持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補齊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區學前教育資源短闆,這是年初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對學前教育發展的部署。這一部署,正在各地落實為實實在在的計劃和行動。

在推進幼小科學銜接上持續發力

“減負減負,越減越負”曾經是困擾基礎教育的痼疾,而國小與幼稚園兩個學段互相分離、互不銜接,造成了很多兒童入學适應困難,學業壓力向下傳導,家長普遍感到焦慮,加上校外教育訓練機構推波助瀾,一定程度上導緻了學前教育的“國小化”。

改革在關鍵處發力。今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幼稚園與國小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其中兩個附件《幼稚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國小入學适應教育指導要點》,分别對幼稚園的入學準備教育和國小的入學适應教育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指引。

“《指導意見》的出台,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的緊迫任務,是規範辦學行為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說。

回顧過往,在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路上,國家在推進幼小銜接上持續發力。

2018年11月,《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确提出,開展幼稚園“國小化”專項治理行動,要求“國小起始年級必須按國家課程标準堅持零起點教學”。2019年7月,《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品質的意見》要求“國小一年級設定過渡性活動課程,注重做好幼小銜接”。今年7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的意見》要求“積極推進幼小科學銜接,幫助學生做好入學準備,嚴格按課程标準零起點教學”。

一場前所未有的“雙減”之戰迅即席卷全國。

今年4月以來,各地紛紛制定了推進幼小科學銜接的實施方案,遴選實驗區和試點園(校)。内蒙古開展自治區和盟市兩級幼小雙向銜接示範區、試點園(校)建立工作,以典型引領推動全區到2022年秋季全面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适應教育。吉林省長春市以全鍊條教育改革推進幼小科學銜接,建立了6個幼小銜接實驗區,完善“61+35”試點園(校)深度合作機制。

随着各地試點工作的推進,行政推動、教科研支援、教育機構和家長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正慢慢形成,學校、幼稚園、家長對兒童發展的連續性、整體性、可持續性有了更多的認識。

與此同時,引領科學保教的“安吉遊戲”也在各地大力推廣,一場場“把遊戲權利還給兒童”的改革,在各地實驗區的幼稚園裡靜悄悄地發生,改變着幼稚園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

完善保障機制全面提升幼稚園保教品質

随着普惠性資源持續擴大,解決好普惠園“保安全”“保工資”“保運轉”“保發展”問題極為迫切。“學前提升計劃”要求各地以提供普惠性服務為衡量标準,科學核定辦園成本,明确分擔比例,統籌制定财政補助和收費政策,合理确定家庭支出水準。

顯然,逐漸提高财政投入水準是群眾所盼。今年,中央财政下達2021年支援學前教育發展資金預算198.4億元,較上年增加10億元,增幅5.31%。值得注意的是,發展資金在以往基礎上,新增了“支援提高保教品質”的方向。

一年來,各地在健全經費投入與成本分擔機制上有不少新探索。山東省青島市崂山區綜合辦園成本等因素,對普惠性民辦園按5個等級進行補助;對高收費高成本轉型的小區配套普惠性民辦園,按照每年1萬元和1.2萬元的标準撥付生均定額補助,有效支援了普惠園健康發展。

完善普惠保障機制,不僅要解決“财”的問題,還要破解幼稚園教師配備和待遇保障這一“人”的瓶頸問題。

“配足配齊教職工”“嚴禁‘有編不補’”“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同工同酬”,這些國家政策檔案中強調的要求,各地在創新性實踐中,加快了落實的腳步。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按“每班一個公辦一個合同制教師”的标準給公辦園配備教師,并明确了公辦園教師工資收入對标義務教育階段,與中國小教師同步、同幅增長。“這幾年,在編幼師工資每年都有較大增長,合同制教師也一樣,年薪一年一核,同步增長。”蕭山區教育局學前教育科科長駱靜說。

幼有善育,離不開高素質善保教的教師。今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學前教育專業師範生教師職業能力标準(試行)》,提出四大能力要求:師德踐行能力、保育和教育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倒逼學前教育專業進行改革,提高人才培養品質。

緊接着,教育部、财政部印發了《關于實施中國小幼稚園教師國家級教育訓練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建立師範院校、地方政府、中國小幼稚園協同開展師範生培養、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機制。”

“深化學前教育專業改革”“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了解兒童、支援兒童發展的實踐能力”“學前提升計劃”對師資培養提出“突出實踐導向”更為具體的要求,必将為幼稚園保教品質的提升夯實更牢固的人才基礎。

義務教育:提升品質步穩蹄疾

本報記者 焦以璇

年終歲末,一則消息格外引人注目:甘肅全省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督導檢查。這不僅是甘肅省教育發展史上新的裡程碑,同時也标志着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工作圓滿收官,我國義務教育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

當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實作基本均衡,由“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成為迫切需要回答的時代新命題。如何解決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回應公衆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盼?2021年,中國義務教育在品質提升的道路上奮勇向前。

破解頑瘴痼疾建構教育良好生态

12月,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釋出了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雙減”名列其中。

學生的作業量減輕了、睡眠時間變長了,家長不用再為沒時間接孩子發愁了……“雙減”成為老百姓口中高頻詞的背後,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教育獲得感。

曾經,學生作業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過重,是社會反響強烈的問題。校外教育訓練的野蠻生長,幹擾了正常的校内教育秩序,嚴重對沖了教育改革發展成果,這些頑瘴痼疾該如何解決?

一場前所未有的“雷霆行動”就此展開。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的意見》審議通過。7月24日,《意見》全文釋出,“雙減”正式與公衆見面。

加強作業管理、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準、提高教育教學品質、規範校外教育訓練行為……“雙減”工作堅持校内校外兩翼并進,條條政策都切中當下教育痛點,以系統觀念建構教育良好生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雙減”落地需要有小切口。手機、睡眠、讀物、作業、體質是切實關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5個方面,是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具展現實問題。早在2021年初,教育部就先後印發5個專門通知,對中國小生手機、睡眠、讀物、作業、體質管理作出規定,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解決廣大家長急難愁盼問題,為“雙減”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雙減”工作開展以來,社會各方以高度的政治站位落實“雙減”。教育部将“雙減”作為今年部黨組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導的“一号工程”,全力推動。成立校外教育教育訓練監管司,以“釘釘子”的精神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見效。

以《意見》為總綱領,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陸續出台了20餘個檔案。從學科類教育訓練範圍界定到教育訓練材料、教育訓練人員管理,從查處變相違規教育訓練到加強預收費監管,全面規範校外教育訓練行為。

各地各校積極行動起來,因地制宜制定“雙減”實施細則。在浙江紹興,一場以“多元分層,精準提質”為行動核心的作業設計改革在全市中國小迅速鋪開;在南昌、青島等地,資訊技術正成為提升作業品質的“利器”,讓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上海市教委以項目化學習的實踐和研究為着力點,以活動項目、學科項目、跨學科項目為載體,促進義務教育學校教與學方式變革……

為做好課後服務,多地保障課後服務時間,創新課後服務的内容與形式。沈陽市規定,國小放學後依次開展1小時普惠性課後服務和1小時個性化課後教育,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可提供延時服務;四川省德陽市聘請專業人員,引入志願者,研發“古蜀探秘”“德陽潮扇代代傳”等課後服務校本課程300餘種……

“過去是跟風上教育訓練班,花錢不說,啥也學不到。現在,孩子在校有老師提供課後輔導,晚上還能和我們一起散步、打乒乓球,鍛煉身體,每天都有精神和學習沖勁。”甘肅一位學生家長的話道出了許多家長的心聲。

根據教育部釋出的資料,截至12月20日,全國線下校外教育訓練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教育訓練機構已壓減84.1%;教育訓練市場虛火大幅降溫,廣告基本絕迹,資本大幅撤離,野蠻生長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學校作業總量和時長調控基本達到規定要求,在規定時間内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占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以校外教育訓練治理為突破,以教育教學品質提升為抓手,“雙減”不僅是一次對“校内減負,校外加負”畸形格局的糾偏,更是吹響學校教育強勢回歸的号角,奏響了高品質教育體系建設的進行曲。

完善保護體系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今年秋季學期伊始,北京市豐台區中國小校學生保護專員正式上崗,當學生在認為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可以尋求學生保護專員的幫助。這一崗位是根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教育部頒布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要求而設立的。

今年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開始施行,這标志着國家再次以法律的名義為新時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保護未成年人是全社會的職責,也是學校的法定義務。近年來,學校未成年人保護中仍然存在着對保護職責認識不全面、相關制度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迫切需要系統整合現有制度,建構新時代未成年人學校保護的制度體系。

教師不敢管、不願管、不會管學生的問題長期困擾着基層學校。今年3月1日起實施的《中國小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就教育懲戒的概念進行了定義,概括式列舉了教育懲戒的措施,在為學校和教師提供指導的同時,也給學校制定相關的校規校紀留下了一定的自主空間。

作為教育部第一次就未成年人保護制定的專門規章,今年9月1日起實施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重點圍繞“誰來保護”“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等問題,系統建構了未成年人學校保護的制度體系。針對學生欺淩、校園性侵害等社會關注度高、對學生合法權益損害重大的問題建構了專項保護制度,完善了相應的防治工作機制。

“這對學校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指南,比如針對校園欺淩,《規定》提出了一系列防控要求,包括預防欺淩教育、預防機制、欺淩制止、欺淩處置等。這對學校來說很有幫助。”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小惠表示。

在全面建構未成年人保護網絡的同時,過去一年,教育部把目光投向近視、超重肥胖、網絡遊戲成瘾等未成年人的成長痛點,與其他部委聯合出台政策舉措,各個擊破。

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是一項全社會的綜合性系統工程。今年4月底,教育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5年)》,聚焦近視防控的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開展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強化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科學規範使用電子産品等8個專項行動。

在“健康第一”理念指引下,2021年6月,教育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印發《營養與健康學校建設指南》,對适應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需要,推動學校營養與健康工作,規範學校營養與健康相關管理行為作出要求。8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出台《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深化學校健康教育改革,夯實學校衛生條件保障,建構高品質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體系。

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影響身心健康,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2021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預防中國小生沉迷網絡遊戲管理工作的通知》,從内容建設、時段時長、學校管理、家校協同和部門監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對于做好預防學生沉迷網絡遊戲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聚焦關鍵領域全面提高育人水準

今年9月,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史家教育集團總校長、史家胡同國小校長王歡多了一個身份——革新裡國小校長。這所在區域内實力較弱的國小一躍成為可以期待的優質資源校。消息傳開後,周邊百姓無不欣喜。

目前,人民群衆對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實之間的沖突,依然突出。駛入新時代的義務教育,必須深入推進義務教育關鍵領域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教師隊伍是品質提升的根本保障,瞄準教師隊伍建設的痛點、難點,各地在改革校長和教師交流機制、加強教師教育訓練、教師減負等方面大膽突破。

打破“名校壁壘”,北京市大面積、大比例推進幹部教師輪崗。在全區範圍内,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交流輪換,區級以上骨幹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讓教師潛心教書、靜心育人,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印發了教師減負清單,建立統籌規範相關制度,完善專項配套制度,健全教師減負體制機制。

發展高品質的鄉村教育,急需一大批好教師。從源頭入手,今年8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推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調動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地方高水準師範院校,盡銳出戰,以定向培養的方式,每年為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培養1萬名左右的大學層次師範生。

今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印發《關于實施中國小幼稚園教師國家級教育訓練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面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幼稚園骨幹教師、校園長開展精準教育訓練。

教育資訊化正在成為義務教育品質提升的“利器”。今年,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大力加強中國小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鞏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小線上教育教學成果,促進全面提高教育品質。

加快推進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與各級地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的對接、加強國家中國小網絡雲平台建設、精心打造“同上一堂課”……實踐充分證明,資訊技術是促進教育公平發展、提升品質的有效途徑。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于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義務教育品質評價指南》。該指南堅持面向未來、尊重規律、問題導向與着眼實施,明确了扭轉不科學評價導向、推進教育品質評價改革的具體行動路徑,對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義務教育品質、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以《義務教育品質評價指南》為遵循,9月,教育部印發《國家義務教育品質監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進一步完善國家義務教育品質監測制度。該方案确定德育、國文、數學等9個學科領域,新增了勞動教育領域、心理健康領域、英語學科,實作了“五育”并舉。

義務教育一端連接配接着萬千家庭的期盼,一端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向着更加公平更高品質的目标,義務教育正積極回應人民群衆的美好期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積蓄力量。

職業教育:完善體系聚勢而起

本報記者 歐媚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對職業教育來說也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訓示,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召開,首次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施行20多年的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兩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修法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意見》印發,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的難點堵點進一步疏解。

一個大會、一部法律、一個意見,再加上此前的“職教20條”和提質培優三年行動計劃,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築牢。2021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點上,國家需要更高品質的職業教育,人民呼喚更高品質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道路上聚勢而起,展現出了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和旺盛的生機活力。

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更加鞏固

回望2021年,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更加鞏固,促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的改革接續落地。

職業大學的發展使得職業教育的縱向貫通成為可能。細數一年來職業教育的大事小情,職業大學教育的學校、專業、學位相關制度紛紛出台,穩步推進,令人歡欣鼓舞。

年初,新釋出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對中職、高職、職業大學專業進行了一體化設計,設定了247個職業大學專業。同時,釋出了大學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定管理辦法,職業大學專業設定管理的國家制度正式建立。

年末,國務院學位辦明确,将職業大學納入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系,與普通大學學位證書在就業、考研等方面具有同樣的效力,給2022年即将畢業的第一批職業大學畢業生吃下一顆“定心丸”。

在開局之年的2021年,湖南、廣東等多個省份釋出的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都提到支援本省“雙高計劃”校辦成大學層次職業學校,高标準建設若幹職業技術大學。

目前,全國已有32所職業大學院校開始招生。從試點先行,到2025年“職業大學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職業大學教育正走向全面實踐,更好地滿足群眾對接受高層次職業教育的需求,培養更多産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在暢通職業教育内部銜接通道的同時,這一年,我們也看到了各地的政策設計在着力打通普職融通的招生、升學堵點,緩解教育焦慮,讓職業教育成為學生和家長的主動選擇。

2021年是廣州“新中考”落地第一年,中高職貫通培養三二分段試點和中等職業學校省級及以上重點特色專業,首次和普通高中一樣,在第一批次招生且設定錄取最低控制線,吸引了一批學業能力和動手能力發展均衡的學生報考。34個中職三二分段及省級以上重點特色專業招生計劃完成率100%,備受考生青睐。

對青島市8010名普高學生來講,2021年是他們作出人生關鍵抉擇之年,他們經過在普通高中的一年學習後主動轉入職業學校,未來還可以通過中高職貫通培養、“職教聯考”等方式走向更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道路。

在南昌,作為試點的第十八中學和第二十三中學,2021年首次開設工藝美術、民航運輸服務、飛機裝置維修、無人機操控與維護、航空服務等5個職業教育專業,探索普通聯考和“職教聯考”雙軌升學培養模式。

2021年,“普職比”的熱議引發了家長焦慮。其實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明确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招生“大體相當”。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家長焦慮孩子讀職校,其中一個原因是擔心孩子将來不能上大學,沒有出路。

民進中央的調研顯示,很多地區中職學生升學比例已經超過50%,一些地區甚至達到70%以上。制度如何回應中職學生的升學需求?這一年,“職教聯考”的圖景越發清晰,腳步越來越近。

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2629号建議答複時表示:“逐漸建立‘職教聯考’制度,使中職畢業生享有更多樣的教育選擇和更暢通的學業提升通道。”

2021年底,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再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提出“高等職業學校和實施職業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應當在招生計劃中确定相應比例或者采取單獨考試辦法,專門招收職業學校畢業生”。

這一提法已在山東、江西先行先試。明年春天山東将正式實施隻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教聯考”,大學招生計劃由1萬增加到7萬人左右,更多職校學生将通過“職教聯考”實作技能與學曆的雙提升。江西今年在“專升本”項目中,已經啟動“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試點,并且表示将出台“職教聯考”改革實施方案。

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指向一個方向,那就是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21年,職業教育向社會傳遞出更加明确的信号——職業教育“立交橋”可以走通另外一條人生路,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

聚焦發展品質提升職教吸引力

職業教育從未像今天這樣引人注目,國家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有為才有位,職業教育隻有聚焦自身發展品質,才能真正成為具有吸引力的教育類型。

近日,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2022屆大學生專場招聘會上,37家用人機關提供了1700多個崗位,平均年薪高達9萬元,而應屆生隻有900人。第一批職業大學畢業生還未“上市”,就已經受到企業青睐。

高品質的畢業生是職業教育的品牌和代言人。由于面向市場、面向崗位培養人才,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高于普通高校已不稀奇。2021年,職業教育不滿足于學生“能就業”,繼續向“就好業”發力。

“就好業”需要專業設定與産業需求同頻共振,2021年是職業教育響應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态,積極進行專業調整的一年。

“今年以來,明顯可以感覺到國内的智能汽車越來越多,一些IT巨頭紛紛加入這場産業變革,人才需求量每年都在翻番。”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校長羅先進介紹,學校今年設定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并且對接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全面優化專業結構,新增6個、合并4個、更名10個、撤銷2個專業。

2021年,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印發,更新更新一批現有專業、适度超前規劃一批新專業、淘汰一批落後專業,新目錄全面對接“十四五”規劃并面向2035年進行前瞻性布局,推動專業更新與數字化改造。

比如,在服務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上,新增內建電路技術、生物資訊技術等專業。在回應社會民生關切上,設定嬰幼兒托育、智慧健康養老、現代家政等專業。在服務新職業上,針對“全媒體營運師”新職業,設定全媒體電商營運、網絡直播與營銷等專業。

專業設定貼近産業發展解決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問題,這還不夠,“就好業”還需職業教育在育人方式上持續推進改革。

2021年7月,國家産教融合型企業和國家産教融合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首批認定了63家國家産教融合型企業和21個國家産教融合試點城市。63家國家産教融合型企業既有“世界前沿、大國重器”,也有“專精特新、單項冠軍”,21個産教融合試點城市主導産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多數城市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超過20萬人。

可以預見,當國家産教融合型企業和産教融合試點城市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時提煉上升為制度設計和政策供給,職業教育的産教融合将向縱深推進,促進教育鍊、人才鍊與産業鍊、創新鍊有機銜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标準在職業教育品質提升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2021年,高職專科英語、資訊技術兩門公共基礎課程标準和《高等職業學校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标準》等一批職業教育實訓教學标準釋出,進一步規範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

此外,第三期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年)繼續實施,力促“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十四五”首批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遴選工作啟動,中國特色高品質職業教育教材體系加快建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章程》修訂印發,提升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規範化和專業化水準;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将産教融合落實到人才培養細微處……

這一年,一項項紮實舉措向職業教育品質提升的目标集中攻堅,放大到整個職教地圖,則顯示出了職業教育的強大行動力,職業教育有為必有位。

推動職業教育形成多元開放融合的辦學格局

職業教育是面向各行業領域的教育,沒有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就辦不好職業教育。過去一年,政府加快職業教育由“辦”向“管”轉變,推動職業教育形成多元、開放、融合的辦學格局。

9月,正式施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規定,實施職業教育的公辦學校可以吸引企業的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舉辦或者參與舉辦實施職業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

10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明确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鼓勵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

12月,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進一步明确對積極開展職業教育企業的支援和引導措施,增加對産教融合型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支援,享受稅費優惠等規定。

這一年,在市場需求和政策鼓勵下,校企找到更多合作的共赢點,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建的産業學院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政策效應顯現。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與北京百度智行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攜手共建全國首所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學院;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華為、吉利汽車、柳工、玉柴等一批行業龍頭和領軍企業共建9個特色産業學院;京東集團投入資金313萬元,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投入729萬元,在學校共建“校園雲倉”生産性實訓基地……

如今,校企合作已經不局限于訂單班、實習,而是向共同建設專業、共同開發課程标準、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共同建設校企實訓平台等更廣闊的空間探索,校企合作的命運共同體正在形成。

11月,“全國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研究聯盟”在山東成立,搭建了一個全國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交流研讨平台。目前,山東省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職業院校達到47所,拉動社會資本超百億元,形成叢集效應。

資本對市場和政策是最敏感的。2021年,僅上半年職業教育的融資總額就創新高,達62.1億元。德勤預計,未來3年,中國職業教育市場增速将達到12%左右,2021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7000億元。

正如教育部職成司司長陳子季所說,“誰有意願、有能力、有條件、守規矩,就應支援誰舉辦職業教育”。未來,在保證職業教育基本公益屬性的前提下,社會力量會加快腳步進入職業教育,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值得期待。

回顧黨的百年峥嵘歲月,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職業教育深深地融入在中國共産黨艱苦卓絕的百年奮鬥中,其每次變革都與國運緊密相連。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職業教育必将以更優異的成績迎接明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高等教育:追求卓越奔向一流

本報記者 高衆

2021年,是一個連接配接曆史、當下與未來的年份。

對于高等教育戰線來說,這一年,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交彙期、轉折期和機遇期。回望奮進足迹,我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思政教育的磅礴力量。立于時代峰巒,我們不斷推進高等教育内涵式高品質發展,進一步堅定人才培養的決心和自信。面向新發展格局,我們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着力建構一流大學體系、培養一流人才方陣,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複興、人民幸福貢獻高教力量。

将黨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入立德樹人大課堂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則是貫穿2021年全年的一件大事。于是,如何把黨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入立德樹人大課堂,成為過去一年擺在高等教育戰線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特别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教育部黨組把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謀劃推進教育系統黨史學習教育的首要前提,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任務、注重實效長效,着力上司好機關、指導好高校、引導好戰線,確定廣大師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

這一年,我們看到,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走出了檔案館和博物館,走進了全國高校的多彩課堂——

在中國傳媒大學,來自全國百所高校的百名大學生走上“紅色文物青年說”活動的講台,接力講述了《瑞金紅井:中國共産黨一心為民的曆史見證》《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升起的第一面國旗》《迎接知識春天的準考證》《“精準扶貧不落一人”:十八洞村脫貧評估表》等100個紅色文物故事,引導廣大青年赓續共産黨人的精神血脈,其視聽化呈現的百集微黨課于7月1日上線央視網,當日累計觀看人次突破千萬。

在北京理工大學,全新落成的全國高校思政課虛拟仿真體驗教學中心可支援近百名學生同時“穿越”百年黨史,感受覺醒年代的苦難輝煌、紅軍長征的艱難險阻、延安寶塔山下的革命烽火、脫貧攻堅的偉大壯舉,收獲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在武漢大學,抗疫醫護賞櫻專場吸引了2.1萬名醫護人員和家屬,學校以此為契機開設“中國精神導引”“偉大抗疫精神”等課程,讓更多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在鄭州大學,7萬人共上思政大課,授課教師們将盾構機等大國重器與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鼓勵大家力學笃行、紮實攻關,揮灑青春向熱土。教育部聯合人民網舉辦的全國大學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課,總觀看量更是超過1800萬次。

在神州大地,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多措并舉、做深做細,不斷創新形式與載體,充分調動校内外資源,生動開展了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答大賽、“網上重走長征路”黨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講述、音樂黨史、建黨百年高校示範微黨課等主題活動,營造了黨史學習教育的濃厚氛圍。

這一年,我們聽到,黨史的智慧和力量不僅在思政課堂上落地生根,更在廣袤的社會大課堂中開花結果——

上B站,學黨史,複旦大學陸續更新17節微黨課視訊,生動展現陳望道先生“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胡其芬烈士“最後的報告”等校友革命故事,收獲“90後”“00後”學生如潮好評。

重應用,學黨史,安徽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立足學科專業特色,采取“網際網路+地理資訊+紅色旅遊+黨史學習”模式,創新研發“習近平總書記的紅色足迹”黨史教育基地數字地圖,服務社會需求。

行萬裡,學黨史,上海交通大學全年派出超過1萬名師生到大江南北、田園山川開展社會實踐,到酒泉基地學航天精神,到蒼山洱海學生态文明,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将小我融入偉大時代。

這一年,我們感受到,青年學子既是偉大征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又是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生力軍——

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一代代中國青年在黨的百年奮鬥征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并殷切寄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

百年風華正青春,青年奮進正當時。在慶祝大會上,當1000餘名少先隊員和共青團員齊聲喊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所有人為之震撼。一張張青春年少的面龐,一句句鄭重有力的誓言,彰顯着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所在。

堅定“中國教育能夠培養出大師”的自信

“大師”,絕對是2021年高等教育領域最重要的高頻詞。

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中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并對大學教師提出了殷切期待,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

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台,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

百年大黨,風華正茂。千秋偉業,人才為先。

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充分展現了黨中央對高等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高等教育戰線不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滿懷内涵式高品質發展的信心,堅定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決心,拿出了一系列“真招”“實招”“高招”“硬招”,全流程、全方位回答了“大師培養之問”。

面向學生,出“科學選拔人才”之“真招”。

這一年,在14省市平穩實施新聯考方案的基礎上,甘肅、黑龍江等7省市釋出聯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宣布從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進入“3+1+2”的新聯考模式。同時,今年全國聯考命題堅持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引導,加強考教銜接,充分發揮聯考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面向教師,謀“職稱制度改革”之“實招”。

這一年,《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檔案陸續印發,嚴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考核,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實行分類分層評價,并建立重點人才綠色通道。

面向學校,亮“教育回歸本位”之“高招”。

這一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教育教學稽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聚焦評估重點難點改革創新,切實提高大學人才培養品質。“兩類四種方案”,為屬性異質高校減負,實作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本位回歸;從“大學教學工作稽核評估”到“大學教育教學稽核評估”,既強化了大學教學的中心地位,又展現了立德樹人工作的落地生根。

面向區域,動“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之“硬招”。

這一年,教育部将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重要訓示的生動實踐,加大對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援力度,謀劃以西安、蘭州、重慶和成都為戰略支點,帶動中西部高校叢集發展,引導中西部高校聚焦區域發展急需,打造特色優勢專業叢集,有力支撐中西部經濟振興、文化振興、教育振興、人才振興。

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隻有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大師,才能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方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久久為功,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品質,這是高等教育戰線的使命擔當。

着力建構一流大學體系、培養一流人才方陣

如果說,課堂品質是決定育人成效的“小環境”,那麼學科建設則可以算作“小環境”之外的“大環境”了。若要用一個詞語概括2021年我國學科建設的整體态勢,相信這個詞一定是“交叉融合”。

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學科分支和新增長點不斷湧現,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勢不可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所強調的,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更新,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

這一年,高等教育戰線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打出一套學科交叉融合的組合拳,打好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攻堅戰,吹響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沖鋒号,成效顯著,未來可期。

組合拳裡,有瞄準“卡脖子”問題的新招式——

今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通知,新設定的“交叉學科”門類,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內建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作為下設一級學科。

“設定‘交叉學科’門類,在學科專業目錄上進行直接展現,可以增強學術界、行業界以及社會公衆對交叉學科的認同度,為交叉學科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提升對科技創新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論創新的支撐能力。”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設立“內建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就是要建構支撐內建電路産業高速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為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我國內建電路産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而設立“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則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構築國家安全人才基礎、夯實國家安全能力建設的戰略舉措。

攻堅戰裡,有面向重點領域的“主動仗”——

全面深化“四新”建設,推出首批12個未來技術學院、50個現代産業學院,布局建設一批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高水準公共衛生學院等專業特色學院,印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的工作方案,全面推出中國政法實務、中國經濟、中國新聞傳播、中國藝術四大講堂。

全面加強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分3批布局建設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吸引1萬餘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深化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改革,探索形成選拔設通道、培養留白間、評價長周期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全面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援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支援大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實踐,破解融資難、經驗少、服務不到位等難題,舉辦第七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吸引來自121個國家和地區、4347所院校的228萬餘個項目、956萬餘人次參賽。

沖鋒号裡,有錨定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新導向——

高等教育評價體系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教育部、财政部、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明确“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産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克服“五唯”頑瘴痼疾,避免簡單以條件、數量、排名變化作為評價名額。

時值年底,“雙一流”建設再出重磅政策。面向下一個五年,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進一步明确相關導向和要求,強調辦好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紮根中國大地,辦出中國特色。

在變化中抓住機遇,在變局中堅守初心。盤點2021年高等教育,昨天的苦難輝煌已經浸潤師生心田,今天的使命擔當正在創造高品質發展奇迹,明天的偉大夢想召喚高等教育戰線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31日第2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