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高處敞招提,虛空讵有倪。

坐看南陌騎,下聽秦城雞。

眇眇孤煙起,芊芊遠樹齊。

青山萬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眼界,是一個人把握世界的廣度和深度。

有什麼樣的眼界,就會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雄鷹翺翔天際,山河大地盡收眼底;青蛙坐井觀天,終其一生困守一隅。

眼界廣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狹者其作為必小。眼界,決定了一個人一生所能看到的世界。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眼界,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視野所及,心之所止。眼界,決定一個人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的。

晚期巨商胡雪岩有一句名言: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你的眼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生意。

胡雪岩是徽州人,幼年家貧,13歲就孤身到杭州闖蕩,先後在糧行、錢莊當學徒,做小夥計。

大城市的商業運作,開闊了胡雪岩的眼界,加上踏實肯幹,辦事靈活,他很快得到錢莊掌櫃的賞識,獲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經過多年發展,胡雪岩将他的阜康錢莊開到上海,利用上海的金融優勢和國際視野,阜康很快在全國都開起了分号。

然而,胡雪岩最終生意失敗,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炒作生絲而不了生絲的國際行情,導緻大額虧損。

其實,這也側面證明了他所謂“有多大的眼界,就做多大生意”的看法。

不同的眼界,成就不同的人生。胡雪岩的一生,跌宕起伏,而決定他一生成敗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他的眼界。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眼界,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

《論語》有雲: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意思是說,如果目标是一流,最後得到的結果可能是二流;如果目标是二流,最後得到的結果可能隻是三流;如果目标隻是三流,最後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人生,首先要有不甘平庸的志氣,要有志存高遠的眼界。

一個人能攀登到怎樣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自己的眼界決定的。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眼界不一樣,起點就不一樣。有一些你自以為是追求的極限,在有些人眼裡,不過是人生的起點罷了。

王陽明在十二歲的時候,就對自己的老師說,人生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賢,而不是高中狀元。

因為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就是名副其實的狀元,是以在他眼裡,狀元隻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極目标。

正是這種身在最高層的眼界,和從小就有的遠大志向,使得王陽明最終超越其父,開創心學道統,成為立功立德立言的一代宗師。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眼界,決定了一個人看到的世界

眼界高遠,才能淡定從容,涵養性情,頂天立地,所謂“眼界高時無礙物,心源開處有清波”。

眼界是否寬闊,心态能否容納世界,取決于看世界的高度。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屈原被放逐之後,碰到一位漁父,漁父問他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世上全都肮髒隻有我幹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是以被放逐。

漁父聽了不以為然,他說:聖人能與世推移。您為何不能随波逐流,與人同醉呢?

屈原回答說:潔白的身體怎麼能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甯願投身湘水,葬身魚腹,也不能讓皓皓之白,蒙受受世俗塵埃的沾染!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闆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屈原不願意與惡人、俗人同流合污,這當然值得欽佩,但是就看問題的視角和境界上來說,他比漁父低一個次元。

漁父看問題是三維的,屈原看問題隻是二維。

在一個二維的世界中,黑色和白色在一個層面上相對延伸,黑白一定會交融在一起,是以在屈原的眼中,白色一定會受到黑色的沾染。

但在三維的世界中,黑是是一層,白色是一層,它們是平行的,即使無限延伸,黑色和白色也不會交融在一起。

是以在漁父看來,随波逐流、與人同醉甚至是濯纓洗足,他都不會受到沾染,因為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眼界,決定了一個人看到的世界。同樣是一座山,但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風景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之是以将人生越過越窄,總是感受到世界無處不在的惡意,不是因為不夠聰明、沒有能力,而是因為眼界不夠高,不夠立體。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唯有高瞻遠矚,才能看到更廣大的世界。

眼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電影《一代宗師》中有句台詞是:一個人要往遠處看,過了山,眼界就開闊了。

往後的日子,多與外界接觸,多與高手同行,當你看得多了,見得廣了,站的高了,眼界自然也就開闊了。

【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并緻謝意!歡迎各位朋友評論點贊,記得關注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