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訊流算法的好日子結束了嗎?

資訊流算法的好日子結束了嗎?

2021年的網民有些叛逆,這一年,“逃離算法”成為很多人關心甚至親自實踐的壯舉。

算法資訊流似乎已經粗暴地塞滿了我們的目光:電商的推薦資訊流永遠刷不到盡頭;就算誰也沒關注,時間還是會被抖音吸光光;曾經頗為保守的微信訂閱号再次改版,幹脆折疊了關注的内容,接上推薦資訊流……

目之所及,都是算法,不管打開什麼App,都在被觀察被記錄被分析,然後展現在那個“自以為是”的資訊流中——掌控感全無,這滋味并不好受。

資訊流算法的好日子結束了嗎?

對于算法的反思一直都在,今年尤甚,而這并不是中國網民獨有。當時今日,算法資訊流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争議。

就在上周,社交平台Instagram終于松口,表示在2022年初将把時間排序的資訊流選項還給使用者。這是該平台在2016年更改資訊流之後,首次正式宣布此種計劃。

在這背後,是其母公司Facebook遭受的口誅筆伐,或将訴諸新的立法以促使平台公布算法細則,甚至強制平台允許使用者停用算法推薦。

于是,我們得以看到頗為沖突的兩面。一方面,算法資訊流的領地還在擴張,微信訂閱号是如此,國外的視訊平台Youtube也是如此,其最新推出的短視訊資訊流Shorts,采用純算法排序。

但另一方面,算法資訊流也在被迫回縮。TikTok也在近期表态,正在測試新的技術手段來限制平台有害資訊的傳播。我們的資訊流“算法過剩”了嗎?全世界都在問這同樣的一個問題。

資訊流算法的好日子結束了嗎?

反對算法資訊流的人們,往往懷念的是前算法時代。雖然算法推薦在網際網路平台的應用非常早,但真正影響一代網民接收資訊方式的時間節點,還是要數2016年。

國外的Twitter、Instagram,國内的微網誌,都是在對時間線資訊流進行了大改,并完全覆寫了之前的時間資訊流,不可謂不激進。

彼時國内外網民習慣了打開App,檢視自己關注的人都發了些什麼,時間由近及遠,徐徐展開。

突然從純時間資訊流,被一腳踢進算法時間流,一個月前的和三天前的内容、關注的和沒關注的人,全都混在一起,隻感覺混亂與嘈雜。

微網誌早在2012年就開始逐漸嘗試做“智能排序”,2016年的改版更是把使用者整懵。怕你們忘記五年前自己有多怨念,請允許在下網際網路考古翻出那時的網友評論:“我是個正常人,能自己往前翻微網誌。”

資訊流算法的好日子結束了嗎?

你怨念你的,平台營運平台的,就這麼蒼白地嚎了兩年,直到2018年,Twitter才終于給使用者加了個選項。使用者可以點選幾下,選擇時間排序顯示資訊流。很巧的是,微網誌也在同一年這麼做了,比才下決心的Instagram早了好幾年。

現在,你打開微網誌點選“關注”裡的“最新微網誌”選項,就可以按照時間排序看消息。

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平台這麼做了但是沒宣傳,且入口不算明顯,沒發現還能這麼操作的大有人在。

第二是,這個選項是給你了,但是你每次使用都要設定一遍。比如你打開微網誌,點選了兩下,看到了時間資訊流,關閉軟體再回來的話,還得再來一遍。

很多微網誌使用者在資訊流改版之後,逃向“微網誌國際版”,這個版本的App在蘋果商店的推薦語都是:“享受時間序刷微網誌。”

資訊流算法的好日子結束了嗎?

微信訂閱号的改版也是同樣的思路,2020年微信訂閱号改版,打亂原有的倒序時間線,引來一番吐槽。今年再次傳出測試新版資訊流的方式,訂閱号資訊流将折疊已關注消息,并接上推薦資訊。隻不過改來改去,時間資訊流一直都在,沒有完全退位過。

資訊流算法的好日子結束了嗎?

怎麼看,這樣的選項給得也并不大方,更像是一種“友情幫助”,算法資訊流依然是主角。

如果說經曆了資訊流改版的老牌平台,尚且把這個選項保留給使用者。那近幾年崛起的以算法見長的平台,則是壓根不在乎這件事了。

如抖音,就算是切換到“關注”頁面,你看到的雖然都是你關注的部落客釋出的内容,但排序并非純時間序列;甚至,你的“關注的人”清單,也會因為雙方的互動頻率等,發生排序的變化。

也就是說,“純時間排序”這件事,在抖音不存在。

如今,在國内能看到純淨時間線資訊流的,恐怕隻有微網誌國際版、微信的朋友圈和豆瓣了。

資訊流算法的好日子結束了嗎?

社交平台對算法資訊流的愛,可謂有理有據。

時間線排序雖然幹淨,但也“無聊”,在這種模式下,你沒有動力在剛刷完微網誌之後十分鐘再打開一次。據2014年Facebook的一份内部報告,關閉推薦算法,會導緻一系列後果:使用者浏覽的時間更少、釋出資訊的頻率降低,然後,他們傳回平台、登入平台的頻率也降低了。

算法資訊流本身就是一門生意,它與廣告是一對好兄弟。打破時間線,讓“花錢買曝光”的粉絲頭條功能更好用了一些。微網誌的2017 年Q3 财報顯示,9月活躍使用者數較上年同期淨增約 7900 萬,廣告和營銷營收同比增長 77%。

就連“不知資訊流”的微信,也在近幾年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在推出了看一看之後,張小龍曾在2018年的微信公開課上說,不認為訂閱号是資訊流,它隻是一個集合,“想看資訊流可以去看一看”。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微信訂閱号也變了。

資訊流算法的好日子結束了嗎?

沒辦法,微信訂閱号在純時間排序中遭遇了瓶頸。一直被外界認為去中心化明顯的微信,自然不想看到大V成為新的中心化流量入口。添加算法進來,相當于變死水為活水,沒關注過的,你也能看到,錯過的精彩内容,也得以再次出現在你的眼前。

如今,殺時間大王抖音(或TikTok)已經用實力形成一陣算法崇拜,不管是多打開幾次,還是打開以後多刷一會兒,對于在競争中奔跑的平台來說,都是同一回事兒:吸引你,留住你。

人的一天就24小時,管你是社交平台、圖文平台、短視訊平台還是啥都有,注意力給了别人就給不了你,不用算法資訊流,使用者都誇你然後在抖音一刷仨小時,做慈善嗎?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除了豆瓣沒人做。

讓資訊流“算法”起來,對平台來說更像是一種勢在必行,而不是任性的選擇。

資訊流算法的好日子結束了嗎?

被按頭喂算法,就像你媽覺得你冷,并且逼你穿秋褲一樣。外面是不是真的冷不重要,穿秋褲不是自己選的就很惱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