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在航天大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中國的英雄人物,卻受到無妄之災,含冤去世12年後,才開追悼會,他就是開國中将王秉璋。

1914年,
王秉璋出
生在河南省安陽
農民家庭,他沒能擁有夠他上學的資本,上到國中時,家庭的貧困已不再能支撐起他的學習目标。
1930年,15歲的
王秉璋
考入了馮玉祥的西北軍無線電學校,進入了軍隊,他展現了過人的天賦,短短一年時間,他就掌握了射擊、開炮等基本技能。次年,中原大戰爆發後,王秉璋也參與其中,大戰之時,他沖鋒在前,浴血奮戰,銳不可當,年紀輕輕,就有此膽識,真的令人欽佩。馮玉祥兵敗之後,王秉璋所屬的通信連被老蔣收編
,然後成為西北軍手裡季振同的傳令兵。
當時他的這支隊伍奉命去“圍剿”紅軍,後來王秉璋不滿意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是以進行了起義,随後又加入了紅五軍團,因為王秉璋在起義的過程中表現出色,開始被季振同等重用。後來又被派到紅一軍團當團長,就這樣以自己出色的能力赢得了國家的信任。成立以後的八路軍他和楊勇并肩戰鬥,他是副旅長楊勇是旅長。
長征中,王秉璋在大名鼎鼎的紅2師擔任司令部參謀,協助師首長指揮作戰,見證了許多諸如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泸定橋等著名的戰役戰鬥。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王秉璋因軍事教育經驗豐富,被任命為補充團團長,負責訓練地方組織起來的七八百名新兵。毛澤東非常重視這項工作,專門召見了王秉璋及團政委江華,訓示說:“我們到達陝北隻剩下了幾千人,現在争取了七八百人參軍,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你們一定要搞好團結和教育訓練。”1936年1月,王秉璋調任紅1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率部開展擴軍、籌款等工作。
1937年9月,115師開赴抗日前線,平型關戰役展開時,王秉璋正在跟閻錫山聯系鐵路運輸事宜,等到跟閻錫山交涉完成後,王秉璋便跟八路軍344旅旅長徐海東同乘最後一列火車趕赴前線。
在趕赴平型關戰役的路上,王秉璋和徐海東遇上了山洪,耽誤了不少時間,是以兩個人就錯過了這場戰役。
王秉璋到達師部後,正巧碰上國民黨的《掃蕩報》記者前來采訪,林總不想接受采訪,就把接待記者的事交給了王秉璋。
記者們為了宣傳,請林總、聶帥等人到戰鬥時的師指揮所位置,拍幾張照片,作為上報宣傳用,因為王秉璋也在,就一起出現在了這些照片上。
(圖:左邊第二位是王秉璋)
是以,後來人們說王秉璋參加過平型關大捷的時候,王秉璋都要出來澄清一下,說自己因為有事耽誤了,并沒有參加這場戰役。
其實,王秉璋即使沒有參加平型關大捷,他的一生也有很多的豐功偉績。
1938年3月2日,林老總到晉綏軍駐地開會。當天他穿的是一件日軍制式的黃呢子大衣。這件衣服讓晉綏軍的士兵誤以為林老總是日本人,便向其開了一槍,林老總中槍後從馬上跌了下來。跟随在後的王秉璋立刻跳下馬把他送進醫院,林老總這才撿回了性命。林老總由于傷勢過重隻能去蘇聯養傷。
1938年3月,當時擔任八路軍第115師參謀長的周昆,在八路軍總部開完後攜帶6萬元軍費傳回師部。結果在途中,周昆指令身邊的警衛員攜帶3萬元軍費先行傳回師,而自己攜帶另外3萬元軍費離奇失蹤。在周昆失蹤之後,八路軍第115師參謀長一職就一直空缺。不過,雖然第115師沒有直接任命新的參謀長,但參謀長具體的工作還需要人幹。當時,擔任第115師作戰科科長的王秉璋被任命為了第115師參謀處長,代行參謀長職責。
在整個抗戰中,王秉璋都奮戰在第一線,1939年,一一五師一部挺近山東,王秉璋被任命為魯西軍區司令員兼教三旅(三四三旅)副旅長,代旅長。
1939年3月,按照中央的要求,由陳光、羅榮桓、王秉璋、黃勵、張霖之、趙博、朱則民等七人所組成的魯西軍政委員會正式成立。
1940年秋,采用交通壕近迫作業戰術,王秉璋部又取得了大捷,他的指揮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現。次年2月,教導三旅旅長楊勇讓他督練新軍,王秉璋便在八路軍中展開了大刀闊斧地改革,在他的培養下,這隻新部隊很快發揮出了應有戰鬥力。
1942年12月,王秉璋調任教四旅旅長兼湖西軍分區司令員。此時的湖西根據地在日、僞、頑三股勢力的壓迫下處境極為艱難,教四旅犧牲了1名團長,有8名營以上幹部開了“小差”。敵人在根據地内“三裡一碉堡,十裡兩方城”,大修據點,并驅使群衆挖縱橫交錯的“井”字形封鎖溝。王秉璋一到湖西,即将他的那套交通壕近迫作業攻堅戰術發揮到了極緻。
最典型的戰例是1943年7月的“反碉堡戰役”,經過周密部署和充分準備,教四旅僅用一個晚上加一個上午的時間,就奪取了日僞據點130多個,以傷亡100多人的輕微代價,取得殲敵近萬人的戰果。在湖西的一系列戰鬥中,交通壕近迫攻堅戰術在實戰中日臻完善,獲得了巨大戰果,徹底扭轉了湖西的被動局勢。
在解放戰争時期,王秉璋一直在中原地區任職,但他還差點去東北地區。當時,林總被派到山東任職,走到半路在冀魯豫軍區停留的時候,又突然接到轉赴東北的指令。當時,林總想帶着王秉璋一同去東北,可是王秉璋因為有作戰任務,沒能夠及時趕回,最後林總隻好啟程北上。
新中國建立後,王秉璋是我國首位空軍将領。1955年,當時擔任空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的王秉璋被授予了中将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後來我國開始搞兩彈一星,周總理第一時間推薦他去。
1959年12月下旬,中央軍委在廣州兩次召開"兩彈"專題研究會議,都通知時任空軍第一副司令員王秉璋參加,劉亞樓要他去搞飛彈工作。
回到北京後,王秉璋去找了周總理讨價還價。王秉璋向周總理報告說:"總理,我水準低,不懂飛彈啊!"他在周總理面前是一個勁地賣慘。
周恩來問:"你水準低,那你說,在我們老同志裡面誰水準高?誰懂飛彈?你推薦一個。"周總理也知道他們有難處,但是現在部隊建設正處于發展階段,誰也沒有經驗。
王秉璋搖搖頭說:"我推薦不了。"
"你推薦不了,那就由你去幹吧!"
聽完總理的話,王秉璋也沒法再多糾纏周總理,就算再有多少不願意也隻能從命了。他自己也知道,國家國防工業正處在關鍵期,誰也沒有過經驗,至少,飛彈會飛,自己這個空軍幹總比陸軍幹合适。
1960年,在中央的決定下,王秉璋兼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長,開展研制飛彈的工作。王秉璋雖然對飛彈研究一竅不通,但他深知飛彈對新中國的重要性,是以迎難而上,召集了錢學森、王淦昌、鄧稼先等專家,夜以繼日地開始研究飛彈工作。
之後在他的帶領下,第五院又相繼研發出了:“兩彈結合”的核飛彈、“東風三号”、“東風四号”、“東方紅一号”人造衛星,揭開了中國航天史的嶄新一頁。
在王秉璋的主持下,新中國的飛彈技術從短程飛彈發展到了洲際飛彈,創下了無數記錄,功德無量。
後來他因為林總的關系被拘留審查了10年,出獄之後甚至還失去了軍籍。
晚年時光,他的生活倒也清閑舒适,遺憾的是,他的身份依舊敏感,在公開報道中,知情者也都刻意回避。
2005年,王秉璋将軍因病去世,生前一直申訴,并對家人立下遺願:
一定要等到組織上對他做出最終結論,才能将他的遺體下葬……
是以他的遺體被儲存起來,結果這一儲存就是12年。
2017年5月31日,開國中将王秉璋的遺體告别儀式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301醫院)舉行。
悼詞中将軍的身份僅是——
“原總裝備部北京第二幹休所老紅軍、第三黨支部黨員幹部”。
除親人外,參加悼念活動的其它人員,都是以個人身份參與,沒有官方人士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