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瓊 張文 通訊員 陳垚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瓊(資料圖檔除外)
名家與南粵
廣東韶關市浈江區的東堤中路上,一座兩層帶騎樓的民國建築“斌廬”靜靜矗立。斌廬如今是展示韶關千年發展曆程的展館,而在民國廣東省政府駐韶期間,這裡則是時任省府主席李漢魂接見客人、召開會議的主要場所。
今日斌廬
走進“斌廬”,視訊中播放着李漢魂之女李浈博士的講述:當時人們為此宅取“斌”字作為廬名,是象征軍、政兩界要攜手抗戰,文武雙全通力合作。(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80年前,1941年3月,這裡真的迎來過一位文武兼備的傳奇人物——美國著名戰地記者、作家海明威,他當時就以出版長篇小說《永别了,武器》而名動世界。
海明威是作為美國《午報》特約記者,攜新婚的第三任妻子瑪莎·蓋爾虹前往中國的,從香港入境中國内地後,第一站就來到了韶關粵北抗日前線。
1941年海明威與瑪莎來華途中經夏威夷碼頭時的留影(資料圖檔)
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這是一生中唯一一次來中國,他的伴侶瑪莎也是一位戰地記者,兩人都與當時美國的軍政界頗有關聯。他們此行到訪韶關、桂林、重慶、成都等地,後來以報道、書信及回憶錄的方式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記錄。
海明威夫婦以記者的直筆,記述當時粵北前線的艱苦戰況,傳遞出中國人民抵抗的決心,同時也反映國民黨上層對抗日、對國共合作的真實态度。從遠東的硝煙、梅雨中透射出的這些文字,增進了西方世界對中國抗戰的了解和支援。
從1941年3月25日抵達粵北南雄的軍用機場,到4月4日乘車赴桂林,海明威與瑪莎在粵北抗戰前線巡回了近十天。
此行兼負“政府”使命
韶關學院韶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員苗儀長期從事地方文史、文獻研究,自2015年開始關注到海明威通路粵北的這一段史迹。
他從相關民國史料及韶關方面官員的零星記錄中了解到,由于海明威的國際聲望,而且此行負有為美國政府考察中國抗戰是否能堅持、援華物資的使用情況等目的,民國政府非常重視其到來,并盡量予以配合。
海明威一到韶關,就與當時廣東的軍政要員李漢魂、餘漢謀、蔣光鼐等直接會面,而且被爽快地安排前往一線作戰部隊進行考察,這對于外國戰地記者來說是很不尋常的禮遇。
前排右起四人依次為:海明威、瑪莎、餘漢謀、蔣光鼐(資料圖檔)
瑪莎在1978年出版的一本回憶傳記中,将這次中國之行作為第一章系統講述,特别是為他們的這段粵北經曆儲存了很多珍貴細節,這比海明威回國後為《午報》撰寫的政論報道要具體許多。
瑪莎提到,從機場到達這座粵北城市之後,他們入住“韶關之光”旅館,接下來駐留兩日,除拜訪軍政要員們,還到了南華禅寺參觀。當時的廣東省府主席李漢魂,用“茉莉花茶”和“好吃的廣東點心”招待了他們,令先前不大适應粵北條件的瑪莎頗感開懷。
研究者們推測,這次招待的地點應該就是上文提到的斌廬。
戰地記者夫婦要求上前線采訪
1941年3月26日,海明威夫婦受到當時駐韶的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餘漢謀、副司令長官蔣光鼐等人的破格接待。會談中,海明威簡述了其來華的願望,并提出要去前線采訪士兵的要求,餘漢謀當即答允。
據《大公報》等媒體當時的報道消息:“海對華南戰局反複詳詢,餘氏等一一作答,餘并持出軍用圖,指陳我敵态勢,供給資料甚豐,海極滿意。”中午,餘漢謀設午宴招待了海明威夫婦。
對于這一次接待發生在何處,文史工作者們猶存不同看法。
苗儀認為,餘漢謀、蔣光鼐應該是在距離斌廬不遠的韶州師範學校(前身為曆史悠久的相江書院)舊址接待了海明威夫婦。該地位于帽子峰南麓,依山而建,有大段台階,環境與海明威等人訪韶留下的照片暗合。
韶州師範學校舊址上今日是一所中學,仍保持依山而建的格局
海明威與瑪莎與第七戰區軍官及陪同人員留影(資料圖檔)
抗戰烽火一起,師範學校遷往馬壩、仁化一帶,校舍空出來,先是張發奎的第四戰區、後是餘漢謀的第七戰區,都以此地為戰區司令部。
但當地文博工作者還有另一種意見認為,從韶關主城區往西,大約一刻鐘車程的十裡亭鎮,才是當年海明威拜訪餘漢謀的所在地。如今,這裡有廣東省文物保護機關“抗日戰争第七戰區指揮部舊址”。
記者亦随同走訪,看到這一舊址也是在山林掩映之中,自下而上分别有營房、指揮作戰室、警衛室、别墅等屋宇,形制儲存完好,可以看到考究的門廊磚拱、大片的玻璃窗,室内還有壁爐,無不透露出當年的氣度不凡。
這位文博工作者說,餘漢謀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後,就多在此地居住和辦公、指揮戰事,或許在這裡接見外國記者更為合理。
當地文廣新局負責人告知我們,目前這裡已全部圍蔽起來,文物建築修繕方案也制定好了,正待年底開始系統修複。
“這炮聲是至今為止最痛快的事”
1941年3月27日,海明威夫婦由第七戰區司令部和政治部官員陪同,乘坐一部舊卡車離開韶關城區,跑了數小時才抵達北江岸邊,換乘一艘小汽艇再繼續走。
據瑪莎記述:“這船為避免沉沒,每隔兩個小時就需要抽水一次,這已經是北江中僅有的汽油船了”,将近傍晚到達岸邊漁村,他們又改為策馬前行。
接下來的幾天,海明威夫婦一行繼續在粵北雨霧中穿行,主要活動是參觀一所士官教育訓練學校(據苗儀考證,這應該是當時設在翁源南浦的軍官教育訓練學校),并在附近的師部聽取長官介紹目前部隊對日的軍事形勢,以及部隊編制、訓練裝備等。
晚上,“他們住進像棚屋的房子;山區天寒地凍,倆人與衛兵之間僅用一張草席隔開,入睡時凍得渾身發抖”。一路上,除有軍官接待外,他們的每頓飯都是“一碗飯和一杯茶”,偶爾會用自帶的“威士忌拌開水當飯後的甜食”。
海明威(左三)和瑪莎(左一)在粵北前線部隊采訪時留影(資料圖檔)
29日早上,面對即将畢業的士官生,這位平生不愛演講的知名作家禁不住即席演講,鼓勵士官們英勇殺敵,為國立功。上午10時,海明威一行踏上了奔向前線之路,策馬一個多小時,去觀看士兵向日本人築壘的山頭陣地發起進攻的軍事協同戰術演習。
最令海明威感到激動的是,“地點就在離日軍陣地三英裡處,真是地道地道的最前線;國軍在山頭陣地架了機槍……迫擊炮在群山中發出震耳吼聲……”瑪莎稱,“(聽到)這炮聲是至今為止最痛快的事!”
關于海明威在粵北前線最為傳奇的一段經曆,今天可見的是香港《士蔑西報》1941年5月16日“晚版”的一則英文報道,譯文大緻如下:
美名作家海明威,近在廣東前線時之冒險事迹。據稱:海明威在韶關時,某夜曾随中國部隊潛入廣州,華軍于是夜将日本軍事建築若幹所破壞。
彼等一行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遊進駛,在廣州近郊登陸,完成破壞工作,于拂曉前安然引去。
據傳此次之冒險,給與海明威以深刻之印象,證明各方所傳淪陷城市内之日軍夜間常撤至安全地點,以避免中國遊擊隊之進攻一節,确屬事實。
這則消息經當時的國内報紙廣泛轉譯,後來,甚至衍生出海明威曾在廣州近郊“手刃日軍一名”的細節。
據學者們考證,“海明威手刃日軍”應屬訛傳,但這位“硬漢”作家的英勇之氣,也實在是透紙而出,令人驚歎。
陰雨、蛇酒與瘦弱頑強的中國士兵
進入4月初,海明威夫婦繼續在韶關第七戰區各駐守部隊采訪。一路上,不論是在逼仄漏雨的船艙裡入睡,還是在泥水中與成群的蒼蠅和蚊子為伍,海明威總是坦然面對,還不停地開解瑪莎。
一次,瑪莎剛登上晃晃悠悠的鄉村“廁所”,空襲警報就響了,附近的人一下子疏散,海明威卻“開心地大笑”,等待着惱羞交加的瑪莎下來,繼續前行。
海明威最愛威士忌,他很快喜歡上了粵北民間土釀米酒泡制的“蛇酒”,瑪莎稱之為“中國的伏特加”。他還認為蛇酒可治療脫發,特意買了幾瓶想送給朋友。
回到美國後接受采訪,海明威還介紹,這“是一種特制的米酒,酒瓶底泡着幾條小蛇。它們是死蛇。”
粵北中國部隊生活的艱苦給海明威夫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沿途看不到一所野戰醫院或急救站,士兵每人每月領到的津貼大約相當于2.8美元、或價值更少的大米補貼,是以他們個個面黃肌瘦,“看起來總像是愁眉不展的孤兒”。
當看到戰區士兵“通常赤着腳,綁腿打在光腿上”,僅憑單衣禦寒,在雨中瑟瑟發抖,海明威總會很生氣,并且提醒軍官關心士兵的冷暖。
一天,他的馬在雨中跌倒流血了,海明威想竟抱着馬前進,經瑪莎再三懇求才放下馬,讓它自己走,他則一直步行到目的地,全身都淋濕了。
盡管如此,海明威夫婦還是從這些普通官兵身上感受到了堅定的抗戰信念與精神,并且認為中國軍隊确實具有很強的防禦能力。他們在中國考察的日子裡,粵北這一段是唯一親臨抗日前線的經曆。
預言共産黨人會接管中國
1941年4月4日上午,海明威夫婦返抵韶關城區,在與戰區副司令長官蔣光鼐等人道别後,于當日“晚上六點乘車赴桂林”。
兩天後即4月6日,海明威夫婦飛抵重慶,在那裡與蔣介石夫婦公開會面,也秘密地見到了共産黨方面的代表周恩來。
海明威結束為期三個月的遠東之行回國後,先後撰寫了6篇關于中國抗戰的報道——《蘇日簽訂條約》、《日本必須征服中國》、《美國對中國的援助》、《日本在中國的地位》、《中國空軍急需加強》和《中國加緊修建機場》。報道分别在1941年6月10至18日的紐約《午報》上刊發。
此外,他還為美國政府撰寫了相關報告,并到華盛頓接受關于中國問題的咨詢。
在上述種種文字中,海明威預言:這場戰争後,共産黨人一定會接管中國。他認為“在那個國家裡,最優秀的人是共産黨人”。海明威直言不諱地批評了蔣介石對内排除異己的政策,隻把日本看作是“皮膚病”,反倒把共産黨看作心腹之患。
他還詳細談了訪華觀感以及對國共兩黨沖突的見解,海明威相信,如果美方能清楚地表明不對中國内戰提供任何資助,“就能無限期地拖延重慶政府和共産黨人之間全面内戰的爆發”。至于對美日之戰會不會出現,海明威認為這隻是個時間問題。
曆史證明,海明威的這些看法都極有見地。
—— 訪 談 ——
華南是中國抗戰全局的重要戰略支撐點
左雙文(華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二級教授,華南抗戰曆史研究中心主任)
羊城晚報:我們應如何了解華南地區在對日抗戰中的戰略地位?
左雙文:由于香港的特殊地位,在廣州淪陷之前的一年多,華南地區廣九、粵漢兩鐵路的香港—廣州—内陸區間這一路線是中國政府的主要對外交通線,有大量的戰略物資經此線運抵中國的抗日戰場,其補給量約占當時進口軍用物資總量的80%。
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富庶地區被日軍占領後,國民政府軍事當局并沒有從此放棄廣東的打算,華南的抗戰仍在堅持。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餘漢謀部退守粵北一線與日軍對峙,蔣介石将此前抽調支援淞滬、武漢等會戰的粵系部隊悉數歸還建制,并成立新的第四戰區,負責兩廣地區對日作戰,由其親兼司令長官,而以北伐、抗日名将張發奎為代司令長官。他還任命另一抗日名将李漢魂接任廣東省主席,主持戰時政務。
與此同時,中共黨組織則積極發動和開展了對日遊擊戰。
華南戰場牽制和消滅了相當數量的日僞軍,是中國抗戰全局的戰略支撐點之一。廣東的抵抗、粵北的堅持,就有了它存在的全國性、全局性的價值和意義。
斌廬舊貌
羊城晚報:為什麼海明威夫婦在粵北看到那些顯得落後而木讷、文化很低、裝備很差、營養不良的貧窮士兵所組成的中國軍隊,卻從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力量?
左雙文:他們的這種判斷是對的。在當時情況下,入侵的日本要完全消化在中國所占領的地區,幾乎不可能,侵略者所面對的是同仇敵忾的中國人民,面臨着各種有組織的抵抗和反攻,這要牽制其大量兵力。
從中就可以看出中國全面抗戰、正面戰場的抵抗與敵後戰場遊擊戰的極其重要的價值了。
日軍接連攻占廣州、海南島、潮汕、南甯……從一時一地看,似乎是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而實際上卻是往自己脖頸套上了一圈又一圈的枷鎖,包袱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大,最後就面臨系統全面崩潰的局面。
從這個角度來看華南(廣東)抗戰、看華南敵後戰場的意義,就比較清楚了。
中國隻有拖住日本,隻有與日本膠着、相持,讓日本不能在占領地區随心所欲、為所欲為,使其處處感到兵力、資源的捉襟見肘,中國的抗戰才能夠呈現此消彼長的變化,中國人民的持久抵抗才能夠有終于迎來曙光的一天。
今日韶關浈江邊的百年東街
羊城晚報:海明威此行在粵北沒有與共産黨人有直接接觸,他是到了重慶之後才與周恩來見面,并對以周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充滿了尊敬。
左雙文:與國民黨人在抗戰時的種種做法相比,共産黨人确實表現得更富于奮鬥精神和犧牲精神,顯得更有朝氣,這自然會給前來通路的美國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僅以華南抗戰為例,中國共産黨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黨組織在全省開展規模空前的抗日救亡運動,對國民黨抗日将領、地方實力派、華僑及港澳同胞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抗日統戰工作。
中共動員1600名黨員、青年參加廣東省戰時動員委員會戰時工作隊,派800餘名青年骨幹(其中黨員120多名)參加國民黨餘漢謀部的第十二集團軍政工隊,組織華僑回鄉服務團。廣東也一度被稱為“統一戰線的模範省”。
一方面,中共建立和擴大直接上司的抗日遊擊武裝,積極投入與日僞的戰鬥,這是對侵華日軍的直接打擊。另一方面,中共派人到國民黨部隊,通過黨組織和黨員的工作,促使國民黨部隊進步,提升這些部隊抗日作戰的覺悟和能力,進而使之在對日作戰中戰鬥力明顯提高,在其後的兩次粵北會戰、桂南會戰中取得了較好戰績,重創日軍。
羊城晚報2021年12月31日A10報道
羊城晚報:您如何看待海明威夫婦的此次抗戰中的粵北之行?
左雙文:在我的印象中,戰時同盟國家的作家或記者,直接到廣東的戰時省會韶關采訪、并這樣近距離接觸中國抗日軍隊,深入了解他們的戰鬥、生活狀況的很少,而像海明威那樣接近最前線甚至參與戰鬥的驚人之舉,更是罕見。這留下了戰時中美兩國人民同仇敵忾、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一段佳話。
海明威夫婦在80年前的這次粵北之行,以及其後他對中國戰局的判斷和對中國共産黨人的良好印象和高度評價,是中美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一個象征,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曆史,應當對此有更為清晰的認知和感悟。
—— 延 伸 ——
華南抗戰中的國際合作
1941年6月,蘇德戰争爆發,同年12月太平洋戰争爆發。之後,中共中央訓示要與英美等國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42年2月,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專門成立了國際工作小組。
1944年2月11日,美軍第十四航空隊“飛虎隊”的中尉唐納德·克爾在轟炸香港啟德機場時座機被擊中,跳傘降落在新界。年僅14歲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交通員李石發現了他,并迅速通知女遊擊隊員李兆華。
面對駐香港日軍海陸空兵力反複搜尋,克爾最終在東江縱隊戰士們的掩護下,沖破重重封鎖,安全傳回桂林的美軍基地。
據統計,抗日戰争時期,東江縱隊先後營救過包括克爾在内的8名美軍遇險飛行員,以及上百名英國人、印度人等各國人員。
1942年7月,在東江縱隊協助下成功逃出香港戰俘營的英軍上校賴特組建了英軍服務團,總部設在桂林,而後在惠陽設立了前線辦事處。
惠陽辦事處主任祁德尊少校也是被東江縱隊從香港營救出來的。他們提出與東江縱隊合作,繼續營救盟國人士,并搜集軍事情報。自此,東江縱隊開始了與英軍服務團并肩援救盟軍人員、互通軍事情報合作史。後來,美方也提出與東江縱隊合作。
為友善和盟軍之間的合作,1944年8月,毛澤東親自批示,同意在東江縱隊設立聯絡處作為特别情報部門。後來成為改革開放先鋒人物的袁庚當時擔任情報處處長。
據史料記載,東江縱隊這個特别情報部門其後逐漸擴充到了200餘名從業人員,為第十四航空隊和在華美軍司令部提供了很多極有價值的情報。
抗戰後期,袁庚負責的情報體系有兩個重大發現:一是發現和繪制了日軍在汕頭沿海和東山島構築的工事,二是在廣州、東莞發現了日軍最精銳的波雷部隊。
這也是令盟軍最終放棄登陸作戰、與日軍正面沖突的計劃,改為直接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以結束戰争的重要情報來源之一。
(本期與韶關市政協合辦,特此緻謝)
欄目合作網站:『文史廣東』http://www.gdwsw.gov.cn/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趙 鵬
編輯 | 朱紹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