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汽車這一年:動力電池全産業鍊“瘋狂”擴産

萬綠叢中一點紅,用這句話來形容厚積薄發、突飛猛進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的2021年再合适不過了。

2021年,車市遭遇“寒冬”,而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為令人欣慰的“一抹春色”。滲透率迅猛提升、産業鍊話語權不斷提升、高中低端全面開花、品牌溢價不斷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連續6年冠絕全球,在新能源這一賽道上實作了内燃機時代無法實作的超越,徹底改寫了全球汽車産業格局,同時也成為我國實作“雙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

2021年1-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連續8個月環比提升,在經過9月、10月的小幅下滑後,11月重返17.8%的高位,而在2020年這一數字尚不過5.8%。

産銷數量的爆發,對應着市場需求的巨大增長,整個産業鍊開啟了一輪“自下而上”的狂飙突進。

以甯德時代為首的動力電池制造環節,和正極、負極、隔膜和電極液等材料環節掀起擴産浪潮,并随着産能的不斷釋放,直接帶動了最上遊原材料锂、钴等“新能源系”金屬價格的上漲,并不斷向資本市場回報。

如果說,2020年資本市場的焦點集中在醫療器械行業,那麼新能源汽車行業則是今年當之無愧的主角。

全年滲透率或超15%

2018年到2020年期間,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先降後增,總量變化并不明顯,低點是2019年的120.5萬輛,高點是2020年的136.7萬輛。

而到2021年,增長曲線的斜率明顯放大,僅僅用了7個月的時間,便超越了2020年全年水準。

至11月,2021年累計銷量已達299萬輛,同比增長接近170%,全年突破300萬輛已無懸念。這一資料,遠遠超出了中汽協此前作出的240萬輛的預期。

而促使新能源汽車放量,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政策端,今年是明确“雙碳”目标後具體措施落地的一年。綠色經濟轉型驅動下,新能源汽車行業扶持政策不斷加碼。

需求端,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和性能的整體提升,以及換電模式、充電樁的不斷布局和完善,使得電動車裡程焦慮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市場需求從此前的政策驅動型,成功切換到了今年的市場導向所驅動的增長。

供應端,則是百花齊放,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網際網路和電子硬體類企業雲集,行業頭部企業合縱連橫不斷。

帶來的最直接推動就是,消費者可以更低的行駛成本,獲得更好的駕駛體驗和智能體驗,并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需求端的增長。

每次技術變革,既得利益者普遍存在抵觸情緒,而在今年新能源汽車大勢已成的背景下,傳統車企的态度也開始從觀望向接受轉變。

豐田,氫燃料電池先驅,今年卻釋出了首款純電動車bZ4X,并計劃2030年之前投入350億美元進行電動車的研發,雷克薩斯将轉型為純電動品牌。同屬“豐田系”的斯巴魯,今年則釋出了互為姐妹車型的SOLTERRA。

另一邊,豪華品牌面對國内銷量的下滑,也在通過推出更多新能源車型來保住市場佔有率。其中,寶馬新能源汽車今年前三季度傳遞量突破3.2萬輛,同比增長57.4%,奔馳則于年底釋出了電動車旗艦産品EQS。

上述多方帶動下,國内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

2020年,國内新能源汽車整體滲透率為5.8%,而2021年若按照300萬輛以上的銷量資料預估,今年整體滲透率有望超過15%。

按照部分機構預計,2025年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滲透率20%的目标,很可能會在2022年提前實作。

從産品、消費結構來看,接下來至少還有一些較為明确的增量。

上半年,國内新能源汽車還保持“紡錘形”狀态,銷量靠前的車型集中在特斯拉Model3等20萬元以上車型,和五菱宏光MINIEV等5萬元以下車型。

換言之,作為主力的10萬至20萬元消費區間相對空白,但是下半年開始比亞迪快速放量,秦PLUS DM-i、宋PLUS DM-i單月銷量先後突破1萬輛,成為了上述價格區間最有力的競争者。

未來,随着新能源汽車價格的下沉、産品供給的豐富,滲透率将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動力電池全産業鍊“瘋狂”擴産

在前11個月近300萬輛的銷量構成中,純電動車占比80%左右,另有20%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但是,無論哪種類型都離不開動力電池,它與驅動電機、電控系統被視為新能源汽車的“三大件”,并成為了今年行業與資本市場最為關注的焦點。

一個簡單的資料對比。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了近170%的增長,動力電池的裝車量是否也應該出現同等幅度的增長?

實際資料表現相差無幾。今年前11月,國内動力電池總産量為188.1GWh,同比累計增長175.5%;同期累計裝車量128.3GWh,同比累計上升153.1%。

需求總量擴大的刺激下,占據國内市場半壁江山的甯德時代,以及其他動力電池頭部企業于年内宣布了一系列擴産計劃。

根據調研機構SNEResearch資料,甯德時代今年前三季度裝機量為60.9GWh,全球市場占比為31.2%,排名第一,龍頭地位十分穩固,而該公司規劃産能至少達到520GWh。

此外,中航锂電2025年規劃産能300GWh;億緯锂能今年8次加碼擴産動力及儲能電池産能,合計産能約170GWh;蜂巢能源,則正式釋出了面向2025年的領蜂“600”戰略及四大支撐戰略,宣布公司2025年全球産能規劃目标提升至600GWh。

對比今年動力電池産量,上述擴産計劃不可謂不瘋狂,卻也折射出了在“雙碳”戰略推進下,産業資本方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巨大信心。

歐陽明高,國内新能源汽車行業最權威的專家之一。他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媒體溝通會上表示,“估計在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會在700萬輛到900萬輛之間,2030年大緻是在1700萬輛到1900萬輛。”

而與動力電池相比對,在材料環節同樣處于擴産周期之下。

僅以磷酸鐵锂電池為例,今年裝車量反超三元電池,并有望延續這一趨勢。于是,從下半年開始,上市公司層面動辄20萬噸以上的磷酸鐵锂産能,接連宣布。

對此,本報《21硬核投研》曾于11月初進行過統計。8月至11月初,10家上市公司計劃投建磷酸鐵锂項目,其中不包括未确定投資金額的華友钴業,其他公司合計投資金額便已超過300億元,共涉及205萬噸磷酸鐵、101萬噸的磷酸鐵锂年産能。

而在2020年末,國内磷酸鐵锂年産能尚不過20萬噸,并于今年11月達到60萬至70萬噸水準。

上述拟建産能中,亦不乏具備“交叉學科”背景的企業,如龍佰集團、中核钛白為國内钛白粉行業龍頭,钛白粉生産的副産品硫酸亞鐵,經處理後可用于生産磷酸鐵。

加之龍佰集團钛白粉産能已位列全球第三、亞洲第一,未來增量空間有限,具備增長确定性的新能源汽車就成為了最佳突破口。于是,今年多家钛白粉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建立投建磷酸鐵锂産能。

行業内部企業的擴産,以及上述外部企業的進入,将勢必帶動磷酸鐵锂産能的增加。

“新能源系”原料年度最靓

對于中下遊需求的爆發,上遊顯然是準備不足的,并在供需失衡、較充裕流動性的支撐下,“新能源系”原料年内開啟暴漲行情。

百川盈孚,國内大宗商品市場資訊供應商,其追蹤覆寫的大宗商品數百個。而根據該機構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12月24日,今年漲幅排名靠前的品種分别為R142b(873.68%)、六氟磷酸锂(414.02%)、PVDF粉料(385.71%)、電池級碳酸锂(378.19%),以及工業級碳酸锂和氫氧化锂、PVDF粉料和電池級PVDF。

其中,R142b為PVDF生産原料,PVDF主要用于锂電池正極粘結劑和隔膜塗層,六氟磷酸锂為锂電池電解液原料,碳酸锂則為正極材料磷酸鐵锂直接原料。

而相比于流動性對整體大宗商品的支撐,供需關系在上述原材料今年價格的走勢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PVDF最為典型。在下遊需求快速放量的同時,其成本、原料消耗占比最高的R142b為第二代制冷劑,屬于瀕臨淘汰的産品,該産品的生産國内執行嚴格的配額制度。

換言之,不管下遊需求增加多少,R142b的供給并無太大提升空間,隻能依靠既有廠家來緩慢放量。

同時,PVDF的内資、外資生産企業國内隻有11家,具體産品又分為粉料、粒料和锂電池粘結劑三大類,分别對應了塗料、光伏和锂電池領域應用,其中锂電級産能國内欠缺,又再次加重了該産品結構性的短缺。

碳酸锂等锂鹽産品的上漲邏輯類似,同樣是上遊供給彈性不足所緻。

正如前文所述,國内動力電池總産量出現了175%的增長,但是供給端的釋放速度卻遠遠跟不上。

2019年、2020年國内碳酸锂産量分别為16.98萬噸和17.32萬噸,而到今年12月下旬累計産量尚不過21萬噸出頭。就全年産量趨勢來看,放量亦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随着冬季鹽湖産能下降,産量增速明顯放緩。此外,來自锂精礦成本端的擡升也十分明顯,并制約着锂鹽産能的釋放。

作為主要原料來源的澳洲礦山,在2019年锂價低迷期間産能出清,在産礦山又多簽訂長協協定,可供市場化出售的锂精礦數量極少,進一步加劇了價格上漲。

年初,锂精礦價格尚不過400美元,至12月下旬已升至2350美元。若按照每生産1噸碳酸锂所需9噸锂精礦比例換算,帶動碳酸锂直接生産成本每噸上升11.2萬元。

也正是受到上述因素影響,國内碳酸锂價格從年初的5.2萬元/噸大幅上漲至今的25.5萬元/噸。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短期内供給端仍然缺少确定性的增量,供需關系難以緩解,價格上漲趨勢難言結束。

在锂礦資源戰略價值不斷凸顯的同時,年内還上演了多場“搶礦大戰”,如甯德時代與贛鋒锂業的互相“截和”使得競購标的最終落于美洲锂業之手,以及紫金礦業、華友钴業分别收購南美鹽湖和非洲锂礦資産等。

此外,三元材料中所涉及的钴、鎳價格年内也有不俗表現。隻是,因其過往價格基數和供需沖突不如上述産品那般突出,同期漲幅要相對落後于锂系列産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