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拿破侖和希特勒為何沒能征服俄羅斯的冬天?

這屬于一種文學作品式的誤導,俄羅斯嚴寒的冬季隻是幹掉拿破侖和希特勒的外因,甚至隻是其中一個元素,真正導緻他們失敗的原因是過于漫長的戰線,戰略決策的失誤,以及是以帶來的後勤困難。

拿破侖和希特勒為何沒能征服俄羅斯的冬天?

隻要稍微翻閱曆史,就會發現其中的真像,天氣從來不是打敗拿破侖和希特勒的主要因素,真正打敗他們的是他們自己。作為擁有決策權的軍事統帥,他們在明知氣候會對戰略造成影響的情況下,依然存在了僥幸心理和賭徒心理,結果大敗虧輸。

1810年時,拿破侖基本幹掉了整個歐洲,就剩下沙俄和英國,因為跨海作戰存在不少麻煩,是以拿破侖将矛頭先對準了俄國,1812年,拿破侖拉起一幫仆從國,組成了57萬人的大軍進攻俄羅斯。

拿破侖和希特勒為何沒能征服俄羅斯的冬天?

開始的時候還好,拿破侖的軍隊連戰連捷,甚至拿下了莫斯科,然而這時候問題來了,按照拿破侖的計劃,隻要大軍壓上,便能獅子搏兔般消滅掉俄軍的主力,到時候吃的喝的玩的啥沒有?

然而俄羅斯人并沒有選擇與法軍進行殊死的正面對抗,庫圖佐夫下達了堅壁清野的指令,俄軍避開了傻子一樣突進的法軍,甚至不惜放棄莫斯科。法軍找不到目标決戰,又被不斷進行的小規模戰争耗盡了精力,此消彼長之下,拿破侖不得不認栽。

拿破侖和希特勒為何沒能征服俄羅斯的冬天?

後勤是這場戰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法軍滾起了57萬大軍想與俄軍決戰,可任何一個時代想要喂飽這57萬人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這是19世紀早期?那時候沒有通達的鐵路網,沒有機械化交通,更沒有空運空投,一切都得依靠馬車來完成。當拿破侖的補給線給拉長到莫斯科時,法軍要維持如此大的物流都得消耗天大的數字。盡管拿破侖想出了以戰養戰的政策,企圖從俄羅斯手中奪取給養來環節自己的境遇,但他忽略了當時俄羅斯的生産力,以及俄方堅壁清野,如狼群一樣的撕扯戰術。

拿破侖和希特勒為何沒能征服俄羅斯的冬天?

庫圖佐夫的這種政策與俄羅斯人一脈相承的蒙古古代戰法極為相似,當蒙古人遇到啃不動的對手時,便會誘使他們持續的進擊,然後掐斷糧道,再一路将軍心不定的潰敵追殺殆盡。

拿破侖也不是傻子,他畢竟是一代偉大的軍事家,實際上為了侵俄戰争他下了不少本錢,比如他建立了有20萬頭牲口的補給部隊,由5400輛馬車、2400頭牛車構成的辎重大軍,還有9個大型的補給兵站,儲存了相當多的糧草和供以充當安全飲水的紅酒。

但是這場大補給并不順暢,俄羅斯低劣的道路交通讓任何辎重車輛都難以前行,接近冬季前的降雨讓道路充滿泥濘,龜爬一樣的速度讓後勤根本無法順暢接駁作戰部隊;而且很多作戰部隊因為騎兵和拉大炮的馬匹成片的死亡,強行征用了辎重馬匹,這令法軍的後勤迅速失去了運轉能力。

拿破侖和希特勒為何沒能征服俄羅斯的冬天?

說到底,拿破侖錯誤的估計了戰略,錯誤的将軍隊拉到一場超過其補給承載能力的戰場上,再加上掠奪政策的失敗、決戰政策無法達成,便隻能在寒風中承載失敗的苦果。

希特勒的問題更大,因為他的優勢其實比拿破侖更高,卻因為急于求成的賭徒心理,忘卻了拿破侖這個前車之鑒。

莫斯科戰役期間,德軍的表現與法軍如出一轍,希特勒強硬的要求往莫斯科方向來一場大決戰,盡快解決掉東線的大戰局面。因為有了新型的機械化作戰方式,德軍對“閃擊戰”理論攻破蘇軍防線很有信心,希特勒親自準許了“台風行動計劃”,力求以鉗形攻勢突破蘇軍集團軍群的陣線,将蘇軍分割再合圍殲滅,結果引發了蘇軍的莫斯科保衛戰。

拿破侖和希特勒為何沒能征服俄羅斯的冬天?

本來蘇軍在德軍快速的閃擊下還沒反應過來,但中央集團軍群在希特勒的指令下因進攻列甯格勒和烏克蘭喪失了戰略先機,導緻蘇軍在莫斯科方面得以重新調運和布置軍隊,這讓德軍的“閃電戰”迅速瓦解,變成了捱在城下的消耗戰。

之後如拿破侖所經曆的一樣,德軍拉長的補給線根本無法承載100萬的機械化大軍,縱使有機械化運輸輔助,但是蘇聯惡劣的野外道路連騾馬都難以行走,卡車就更夠嗆了。

尤其是1941年秋季的氣溫問題,令該地的降雨提前,雨量也有所增大,是以許多道路都成了爛泥漿,德軍的卡車根本走不了這樣的路,靠畜力倒是能稍微頂一下,可随着氣溫的下降,泥漿中的騾馬被寒風一吹,大片大片的病死,德軍幾乎喪失了一切有效的後勤運輸辦法。

當然,搶劫也是個出路,德軍依靠搶來的蘇聯拖拉機、騾馬,甚至逼迫蘇聯苦力推車來拼命解決後勤問題,再加上空軍的空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前線的壓力。他們還收攏了不少蘇聯的服裝廠和纖維加工廠,為前方拼命制造冬裝。然而後勤始終是個問題,德軍機械化部隊每天需要燒掉的燃油和打掉的炮彈都是天文數字,靠原始運輸根本供不應求,像冬裝、醫藥甚至于食物都被安排到了武器彈藥之後。

拿破侖和希特勒為何沒能征服俄羅斯的冬天?

就這樣,德軍根本無法高效補給的後勤線,導緻了莫斯科戰役中冬季慘劇的發生,再加上戰局的失利,大批的德軍官兵被凍死在荒野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