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没能征服俄罗斯的冬天?

这属于一种文学作品式的误导,俄罗斯严寒的冬季只是干掉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外因,甚至只是其中一个元素,真正导致他们失败的原因是过于漫长的战线,战略决策的失误,以及因此带来的后勤困难。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没能征服俄罗斯的冬天?

只要稍微翻阅历史,就会发现其中的真像,天气从来不是打败拿破仑和希特勒的主要因素,真正打败他们的是他们自己。作为拥有决策权的军事统帅,他们在明知气候会对战略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了侥幸心理和赌徒心理,结果大败亏输。

1810年时,拿破仑基本干掉了整个欧洲,就剩下沙俄和英国,因为跨海作战存在不少麻烦,所以拿破仑将矛头先对准了俄国,1812年,拿破仑拉起一帮仆从国,组成了57万人的大军进攻俄罗斯。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没能征服俄罗斯的冬天?

开始的时候还好,拿破仑的军队连战连捷,甚至拿下了莫斯科,然而这时候问题来了,按照拿破仑的计划,只要大军压上,便能狮子搏兔般消灭掉俄军的主力,到时候吃的喝的玩的啥没有?

然而俄罗斯人并没有选择与法军进行殊死的正面对抗,库图佐夫下达了坚壁清野的命令,俄军避开了傻子一样突进的法军,甚至不惜放弃莫斯科。法军找不到目标决战,又被不断进行的小规模战争耗尽了精力,此消彼长之下,拿破仑不得不认栽。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没能征服俄罗斯的冬天?

后勤是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法军滚起了57万大军想与俄军决战,可任何一个时代想要喂饱这57万人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这是19世纪早期?那时候没有通达的铁路网,没有机械化交通,更没有空运空投,一切都得依靠马车来完成。当拿破仑的补给线给拉长到莫斯科时,法军要维持如此大的物流都得消耗天大的数字。尽管拿破仑想出了以战养战的策略,企图从俄罗斯手中夺取给养来环节自己的境遇,但他忽略了当时俄罗斯的生产力,以及俄方坚壁清野,如狼群一样的撕扯战术。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没能征服俄罗斯的冬天?

库图佐夫的这种策略与俄罗斯人一脉相承的蒙古古代战法极为相似,当蒙古人遇到啃不动的对手时,便会诱使他们持续的进击,然后掐断粮道,再一路将军心不定的溃敌追杀殆尽。

拿破仑也不是傻子,他毕竟是一代伟大的军事家,实际上为了侵俄战争他下了不少本钱,比如他建立了有20万头牲口的补给部队,由5400辆马车、2400头牛车构成的辎重大军,还有9个大型的补给兵站,储存了相当多的粮草和供以充当安全饮水的红酒。

但是这场大补给并不顺畅,俄罗斯低劣的道路交通让任何辎重车辆都难以前行,接近冬季前的降雨让道路充满泥泞,龟爬一样的速度让后勤根本无法顺畅接驳作战部队;而且很多作战部队因为骑兵和拉大炮的马匹成片的死亡,强行征用了辎重马匹,这令法军的后勤迅速失去了运转能力。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没能征服俄罗斯的冬天?

说到底,拿破仑错误的估计了战略,错误的将军队拉到一场超过其补给承载能力的战场上,再加上掠夺政策的失败、决战策略无法达成,便只能在寒风中承载失败的苦果。

希特勒的问题更大,因为他的优势其实比拿破仑更高,却因为急于求成的赌徒心理,忘却了拿破仑这个前车之鉴。

莫斯科战役期间,德军的表现与法军如出一辙,希特勒强硬的要求往莫斯科方向来一场大决战,尽快解决掉东线的大战局面。因为有了新型的机械化作战方式,德军对“闪击战”理论攻破苏军防线很有信心,希特勒亲自批准了“台风行动计划”,力求以钳形攻势突破苏军集团军群的阵线,将苏军分割再合围歼灭,结果引发了苏军的莫斯科保卫战。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没能征服俄罗斯的冬天?

本来苏军在德军快速的闪击下还没反应过来,但中央集团军群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因进攻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丧失了战略先机,导致苏军在莫斯科方面得以重新调运和布置军队,这让德军的“闪电战”迅速瓦解,变成了捱在城下的消耗战。

之后如拿破仑所经历的一样,德军拉长的补给线根本无法承载100万的机械化大军,纵使有机械化运输辅助,但是苏联恶劣的野外道路连骡马都难以行走,卡车就更够呛了。

尤其是1941年秋季的气温问题,令该地的降雨提前,雨量也有所增大,因此许多道路都成了烂泥浆,德军的卡车根本走不了这样的路,靠畜力倒是能稍微顶一下,可随着气温的下降,泥浆中的骡马被寒风一吹,大片大片的病死,德军几乎丧失了一切有效的后勤运输办法。

当然,抢劫也是个出路,德军依靠抢来的苏联拖拉机、骡马,甚至逼迫苏联苦力推车来拼命解决后勤问题,再加上空军的空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线的压力。他们还收拢了不少苏联的服装厂和纤维加工厂,为前方拼命制造冬装。然而后勤始终是个问题,德军机械化部队每天需要烧掉的燃油和打掉的炮弹都是天文数字,靠原始运输根本供不应求,像冬装、医药甚至于食物都被安排到了武器弹药之后。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没能征服俄罗斯的冬天?

就这样,德军根本无法高效补给的后勤线,导致了莫斯科战役中冬季惨剧的发生,再加上战局的失利,大批的德军官兵被冻死在荒野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