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手機的軟肋

小米手機不是一個被向往的品牌。

小米手機的軟肋

事情你可能已經知道了,雷軍宣布,“小米高端手機正式開始對标蘋果。”

在小米12釋出會上,蘋果的名字史無前例地高頻出現,雷軍從處理器,攝像頭,手感,重量,尺寸等各方面将小米12系列與iPhone13和iPhone13 Pro Max一一對比。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會覺得國産手機的實力比想象中要強。

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是,也不是。

抛去系統和生态不談(沒法比),在硬體和功能上,小米高端機或許能與蘋果一戰,但有一樣東西,雷軍選擇了避重就輕:品牌。

我一直覺得,小米手機最大的問題,是它不是一個被向往的品牌。

所謂向往,是指人們對自己未來1-3年的換機期望。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小米的配置再棒,再漂亮,定價再高,都洋溢着一股城鄉結合部群租宿舍的味道。

那是種什麼味道?是鴻星爾克鞋子裡的味道,是友善面剩下湯料的味道,是藍色廉價塑膠拖鞋的味道,是年輕人向生活妥協的味道。

沒人喜歡這種味道。

就像群租房的年輕人一旦有能力就會馬上離開那裡一樣,倘若調研一下一二線城市青年在1-3年後最想擁有的手機品牌和型号,大機率蘋果第一,華為第二,小米第幾我不知道。

嗯,人民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便是人們稱之為“屌絲”的群體(我當然不喜歡這麼詞),也有向往的品牌。蘋果是,華為是,小米不是。

除了忠實的米粉,人們會用小米,但不愛小米。

除了忠實的米粉,小米隻不過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目前“先湊合用着”的品牌。女性使用者不向往,新興中産不向往,文藝青年不向往,商務精英更不向往。

這是因為,小米手機幾乎沒有任何附加值。買蘋果是“社交貨币”,買華為是“愛國情懷”,買小米是什麼呢?隻能說明“我目前還買不起蘋果,但這款手機也不錯”。

歸根結底,小米隻是一款手機,這是它“對标蘋果”的最大難題。

小米也試圖改變,但就像微網誌大V二總說的那樣:“小米最大的隐憂是,它沉浸在屌絲使用者群裡很苦惱,想抽身而出,但一次次被拉回去,眼見着越做越小。因為屌絲的定義會變化,人群會長大,需求會更新,所謂鐵打的定位流水的屌絲,但這麼下去小米還能不能截得住那些新晉屌絲,就很成問題。設想一下,一個小米中低端機使用者,掙錢了去買華為。它辛辛苦苦培養的使用者,其實是給華為當預科生,氣不氣?”

當然氣。

在品牌層面,小米與蘋果的距離,恰似鴻星爾克與耐克的距離。

在品牌層面,小米倘若不想向蘋果“投降”,大概唯有祭出“國貨當自強”。事實上,這也是小米目前正在做的,讓我們看看未來會發生什麼吧。

最後,祝小米好運。祝小米12大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