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當天,Meta旗下的”Oculus”應用突然沖上蘋果App Store中最受歡迎的應用程式榜榜首。作為用于激活Oculus VR頭顯的APP,它的下載下傳量突然爆發,證明大量使用者在這次聖誕節期間購入了相應的VR頭顯。
對于元宇宙概念的追随者而言,這或許是個好消息。11月,Oculus Quest 2被透露銷量破千萬之後,人們越發關心AR/VR裝置的進展,蘋果明年可能釋出AR頭顯的消息也幾經流傳。在目前的定位裡,終端裝置是為數不多具有确定性的元宇宙産業。不過,對支撐元宇宙上層建設的通信技術而言,這意味着更大的挑戰。
在元宇宙萬物互聯、虛拟與現實共生的設想中,類似于3G-4G-5G的通信技術演進是定不會缺席的。但越來越多的資料流量在配置設定上正出現問題,比如區域鴻溝的擴大,通信品質出現不平衡等。面向5G甚至6G,在元宇宙的空間下需要一些新的思維和方法維持實體世界與數字世界的全面聯系。否則,這個理想中的世界很有可能會走向“掉線”。
前4G時代,資訊大基建造就初步互聯
5元30M包月,在2018年提速降費之前一直是關于網費的一個梗。然而,它的不讨喜之處在于沒有順應4G的發展做出進步,并非在整個通信發展史上毫無益處。
回顧2G時代以來的行業演變,正是這些最基礎的資料流量和它們背後的通信基站、光纜等基礎設施,一步一步為從網頁文字BBS到手機短視訊的應用演變奠定了基礎。工信部資料顯示,2013至2020年,我國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由13億GB增長至1656億GB,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99.86%。
從2G到4G,這是資訊的大基建時代,在硬體鋪成的河流上,資訊的水源在世界各地流淌,進一步突破了實體世界的限制,實作了PC時代以來的第一次資訊互聯。今天看來,元宇宙的發展或許也會從曆史經驗得到啟發,因為目前包括Meta等公司在内,尚無人提出一個完全重新開創的世界體系。借此,我們也能初步發現那些主體是這個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首當其沖的是營運商,它們的作用無需多言,中國三大營運商、沃達豐、AT&T等公司是真正的基建者。而後則是一衆應用提供者,比如騰訊、阿裡、谷歌、Facebook等巨頭,它們提供的産品或者服務讓流量的作用變得更豐富。
而在雙方的中遊,還有一類特殊的流量分發公司,負責調配跨區域、跨國家或者跨産業的資料流量,實作流量的高效利用。其中既有小米、華為等背靠手機裝置開展業務的“兼職”,也有優克聯這樣從跨境流量服務起家的“全職”玩家,一路做到納斯達克上市。

在2021中國服貿會“服務貿易開放發展新趨勢高峰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指出,2005年-2019年,全球資料跨境流量增長了98倍。這或許是優克聯們發展的根基,但也是流量天平傾斜的過程。機會在這裡,但問題也在這裡,尤其是關于元宇宙未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也在這裡。
4G-5G,流量馬太效應下阻礙元宇宙的互聯
流量天然會向更有價值的地方傾斜,而傾斜将帶來不平等。
在應用端,4G普及之後,網際網路業态繼續高速發展,讓巨頭的身位更加龐大。網絡監控公司Sandvine的資料顯示,2021年,谷歌、Facebook、Netflix、亞馬遜、微軟和蘋果六大巨頭産生了超過56%的全球網絡流量,他們在2021年産生的流量占比超過了所有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總和。
同時,物聯網等業态受益于5G的建設開始受到更多關注,元宇宙則是更為超前之舉。在此過程中,越是流量和産業生态完善的區域,發展就越快,與其它地區的差距也會越大,馬太效應明顯。可見,這種差距的次元十分多元。
在這種狀态下,讓每個人都用上好網絡成為一件困難的事。因為即使在基建發達地區,網絡的時間、空間配置也不是完全平衡的,而不同的線路和營運商也會影響使用者的連接配接效果。建設元宇宙需要打通實體世界和數字世界,沒有高效的連接配接,元宇宙将會“掉線”。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已經有了三種方式可選。
首先是由政府、營運商和應用端聯合推動流量設施的基建和平衡。今年11月,德國電信、沃達豐等歐洲最大的13家電信公司共同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呼籲當局者重新考慮法規法規,要求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為他們正在使用的網絡提供資金支援。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專員Brendan Carr認為:“考慮到數字廣告服務所消耗的帶寬以及大型科技公司從更廣泛的網絡連接配接中獲得的好處,要求這些大型科技公司支付費用将使激勵機制保持一緻。”
其阻力是顯而易見的,即使Meta、英偉達等公司從萬億規模的元宇宙産業中真正分到了什麼,它們也很難将功勞讓給營運商。
此外,還可以依托資料流量服務商推動跨地區的流量平衡。傳統的電信業務模式中,使用者隻能接入其簽約的MNO提供的無線網絡,不能跨國或跨越其它有明确限制的本地MNO網絡——想象一下,當你進入元宇宙的世界,第一件事變成了為不同的“分界”辦上幾張流量卡,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而優克聯通過PaaS和SaaS服務改善了這個狀态:它不擁有或營運實體網絡,而是通過從各個國家的營運商購買流量形成流量池配置設定給使用者,隻要它是uCloudlink覆寫的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之一。這貼近按需使用的理想狀态。
但問題也是顯著的,一是其議價能力與當地營運商強勢程度有關,優克聯本身并不能保證所有的流量都能以最優惠價格買到。倘若營運商認為其中有利可圖,進而單方面設定不合理價格,那麼依靠技術平衡流量配置設定的願望就難以實作。二是其流量自由交易的目标,在基建不發達地區缺少實體依托,可以了解為分蛋糕的方式很先進,但蛋糕本身有問題。
最後的解題辦法則是6G,這個比5G多“1G”的技術提供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趨勢。在“2021世界5G大會”的“未來資訊通信技術國際研讨會”上,無線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山枝指出,6G的第一個趨勢就是“空天地立體全覆寫,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提供資訊服務,實作天基、空基、陸基等各類使用者接入與應用。”
在這個基礎上,無論是Meta等提供終端的人,還是優克聯這樣的分發者,都能突破原有的限制,實作重新定位。當5G裝不下元宇宙的野心,6G或許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袋子。
6G時代,元宇宙等待超級連接配接
元宇宙強調實體世界與數字世界的一體化,正符合目前已經隐隐成型的6G:IMT-2030(6G)推進組釋出6G白皮書顯示,未來6G 業務将呈現出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等新發展趨勢,形成沉浸式雲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聯、智慧互動、通信感覺、普惠智能、數字孿生、全域覆寫等八大業務應用。
正如上文所言,6G首先解決的是元宇宙最核心的連接配接問題。如果元宇宙試圖與現實世界呈現近似的重要性,那它既不能斷線,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有選擇的連接配接。否則,其穩定性将難以得到承認。
IMT-2030(6G)推進組組長王志勤認為:“5G是人人、人物互聯,6G逐漸增加更多的智能體,同時從萬物互聯實作萬物智聯,更多地實作實體世界和虛拟世界的共生發展過程。”
所謂超級連接配接,一方面是指目前技術有限的情況下,各大營運商乃至資料流量服務商之間互相幫襯,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作網絡交叉覆寫。盡可能滿足使用者需求,并基于現有的基礎設施實作對實體-數字世界的打通。
優克聯CEO陳朝晖将超級連接配接(Hyper-Connectivity)概念比喻為高速公路上的“導航+ETC”——優克聯作為第三方平台,就像高德地圖一樣幫助使用者選擇最優網絡路徑。在通信服務基礎上,向工業自動化、自動駕駛、AR/VR雲計算等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延伸——即使是在非消費端,也會存在一種元宇宙。據開源證券預計,到2025年,政企端流量将 3 倍于消費端流量,成為5G時代内最主要的流量貢獻來源。是以,這種場景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6G的一大構想是突破目前的網絡形式,重構算力網絡并實作空天地一體化組網。這将進一步讓元宇宙的入口,從家走出去,甚至真正實作萬物皆可連接配接。
到了這個節點,UCL 3.0所提的更自由的流量共享和交易,将不僅僅把優勢限制在滿足個人或企業主體使用流量的額度配置設定上,而是能夠依托于原本的平台,實作面向網際網路、物聯網、工業等廣大領域的全面互聯。在元宇宙和6G的共振下,各因素深度融合将帶來流量質的變革。
結語
總結來看,6G的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既有獨樹一幟的特點,也是對5G一系列特性的深度繼承。為此,現階段的元宇宙無論實作與否,免不了進一步挖掘5G技術的潛力,打好超級連接配接的基礎。
其中,營運商們賣的是基建,優克聯這類玩家賣的是流量間的配置設定差,Meta們賣的則是應用形式。但無論是何主體,使用者的體驗都是最後的落腳點。在任何階段,它們都不得不面向使用者。元宇宙的持續連接配接,先從現實世界的不掉線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