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中軸”項目啟動,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綿延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曆經元、明、清及近現代逾7個世紀曆史層級累積,是北京千年古都的文化脊梁,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早在2012年就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

為了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12月29日晚,在北京正陽門箭樓,北京市文物局和騰訊聯合發起“數字中軸,點亮文明——北京中軸線申遺‘數字中軸’啟動儀式”, 宣布“雲上中軸”小程式正式上線,5個小時内就有50多萬使用者參與其中的“北京中軸線,申遺有我”創意互動,成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助力人。

“數字中軸”項目啟動,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北京中軸線北起鐘鼓樓,向南經萬甯橋、景山、故宮、至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全長約7.8公裡,始建于元代1267年,形成、完善于明清及近現代。曆經700多年曆史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現存規模最恢宏、儲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軸線。“北京中軸線是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清華大學教授、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說,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也見證了改變中國曆史發展走向和影響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時至今日,北京中軸線仍在城市發展領域有着巨大的影響力。

“數字中軸”項目啟動,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呂舟認為,北京中軸線符合世界文化遺産标準中的三大标準:一是承載了獨特的,或者至少是獨特的見證,證明依然健在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或文明;二是某種類型的建築、建築藝術或技術的組合以及景觀的著名執行個體,反映人類曆史的一個或某些重要階段;三是直接地或具體地與具有顯著的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生活傳統、觀念或信仰、藝術和文學作品聯系在一起。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産申報規則,符合一條就能申請。

“我們要大力推動中軸線申遺,打造國家文化遺産保護的标杆,以此為牽引保護北京老城整體格局,彰顯平緩開闊、壯美有序的空間秩序。既要注重曆史文化,又要注重制代生活,使北京老城煥發新的生機。”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期望借助數字之勢推動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傳承和利用,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曆史故事與現代故事。

“數字中軸”項目啟動,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據介紹,“數字中軸”項目将重點圍繞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來展開,運用大資料、雲計算、遊戲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鍊、知識圖譜等新技術和文化内容創意形式,深挖北京中軸線曆史文化内涵,推動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負責人陳菊紅說,希望“數字中軸”項目能夠實作三個方面的目标:一是世界文化遺産從普遍性價值到社會知識的轉換;二是讓中軸線的曆史文化更好地觸達社會大衆,傳播到世界各地;三是實作中軸線文化遺産的可持續發展。

“數字中軸”項目啟動,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啟動儀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和騰訊聯合釋出北京中軸線申遺首個數字形象IP——北京雨燕。這個數字形象是選取19個遺産點元素,結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風筝造型,特邀著名插畫藝術家烏貓以藝術語言重新創作。國家一級演員吳剛擔任“北京中軸線申遺助力人”,以聲音出演北京雨燕宣傳片。基于數字北京雨燕,還衍生了北京中軸線申遺首批紀念版數字藏品,其中用到了騰訊至信鍊提供的區塊鍊技術。首批9999件數字藏品備受歡迎,上線一小時就被使用者領取完畢。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

編輯/弓立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