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總産量14萬支,毛瑟和三八大蓋混合體,抗戰前的遼十三式步槍

記得《我的團長我的團》某一集中,龍文章曾經提到過遼十三老爺槍這個名号。确實,這把槍從現在看起來不算是多麼有名,但在抗戰前,它的總産量也達到了14支。是以今天狗子和大家來捋捋這支步槍到底是什麼來曆。

總産量14萬支,毛瑟和三八大蓋混合體,抗戰前的遼十三式步槍

從“遼”字上看就知道這貨是當年張作霖奉系兵工廠的産品,而十三則是民國十三年,也就是1924年産。來曆目前廣泛的說法是有好幾個,主流是兩說。

一是當時東三省兵工廠的總辦是韓麟春,而他參與設計了遼十三式,是以也有将這把槍稱之為韓式79步槍的說法。

而另一個則是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在民國23年(1934年)的報告中提到十三年式的圖紙是從斯太爾曼利夏公司買來的。也确實,斯太爾曾經在1912年推出過一款實用毛瑟槍機的曼利夏-毛瑟1912型,和遼十三式有不少相似之處。

(圖為曼利夏-毛瑟1912)

總産量14萬支,毛瑟和三八大蓋混合體,抗戰前的遼十三式步槍

但不管怎麼樣,遼十三式有幾個特征是曼利夏1912不具備的,而且這幾個特征都能從日本的三八大蓋上找到。再聯想到張作霖當時和日本的暧昧關系,我就估摸這兩種說法都沒錯。張作霖可以問曼利夏買圖紙,然後藉由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韓麟春參與改進設計,是以遼十三既具備毛瑟特征,也具備三八式的特點。

毛瑟咱們都挺熟了,就來說遼十三上的三八細節。

總産量14萬支,毛瑟和三八大蓋混合體,抗戰前的遼十三式步槍
總産量14萬支,毛瑟和三八大蓋混合體,抗戰前的遼十三式步槍

紅圈處的兩個洩壓孔和三八的設計一樣,如果發生子彈殼底脹裂,瓦斯向後漏出時。這兩個洩壓孔可以将瓦斯導向上方,避免糊射手一臉。同理,在炸膛事故發生時,也能讓高壓瓦斯分流,以減少傷害。遼十三的那個LOGO就是繁體的“東”字,代表東三省兵工廠。

總産量14萬支,毛瑟和三八大蓋混合體,抗戰前的遼十三式步槍

同樣的,遼十三步槍的标準型和三八大蓋一樣,在槍機上方有個防塵蓋,也符合東北那嘎達風沙較大,容易導緻槍機内進砂故障的問題。

其他到也沒啥好說的,畢竟遼十三和三八式的槍機結構都是毛瑟系,是以差異不大。但遼十三的擊針拆出來之後還有個保護擊針簧的筒狀套,這和三八式也有點類似。

總産量14萬支,毛瑟和三八大蓋混合體,抗戰前的遼十三式步槍

但可惜日本發動918事變之後,東北迅速淪陷,據火器堂所著《中日輕武器史料》一書機載,當時還在軍械庫躺着的72679支遼十三式落入日軍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