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丁與卯”如期相約。
《孫子兵法》第四節“形篇”,提出另一個經典軍事指導思想,可謂精彩絕倫。
具體論述是:“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換句俗話解釋,也可以了解為:先勝求戰必勝,先戰求勝常敗。
【原文】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釋義】
預見勝利沒有超過一般的常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憑一介之勇,激戰而後取勝,即使天下都稱贊,也不算上最高明。
這些就好比:能夠舉起秋毫,不能說其力氣大;能看見日月,算不上視力好;聽見雷鳴,算不上耳聰。
古代所謂善于用兵的人,總是善于把握戰機,在容易取勝的條件下,戰勝了那些敵人,看起來就像石頭砸雞蛋一樣容易。
也正因為如此,那些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而他既能打勝仗又不出任何閃失,原因在于其謀劃、措施能夠保證必勝無疑,他所戰勝的其實隻是已經注定失敗的敵人。
是以善于打仗的人,總是首先確定自己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也決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戰機。
是以,那些能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後才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盲目交戰,而後企圖在戰争中僥幸取勝。
【解讀】
《孫子兵法》讀到此處,猶如醍醐灌頂,仿佛打通了“認知域”的任督二脈。
反複思忖,頓覺常人、高人、神人之是以天壤之别,确實因為思維不在一個次元。
01常人思維難成大事
每個人看似一樣,實質上差別在于思維和認知,有時候真的就如大咖調侃那樣——“比人與狗的差别都大”。
很多人鄙視自命不凡,也時常自嘲為凡人,是以按照常人思維行事。
其實,正因為如此思考,我們才泯然融入大衆,不可能嶄露頭角,更難以取得高人一籌的成就。
舉個生活當中的執行個體。
有人炒股票、買基金盲目跟風上,尤其是聽信各種所謂的“大咖”分析,用所謂的“大衆思維”去買賣,漲了就追容易被套,跌了就賣不得不割肉止損,妥妥地成了操盤手的“韭菜”。
但凡用逆向思維思考的人,在看準長期收益與合理預期的基礎上,跌了就買、漲了減倉,長期持有、減少操作,反而都有不錯的收益。
試想一下,如果真是那麼有效的“賺錢套路”,那些所謂的“大咖”為啥不自己“悶聲發大财”,而要弄得世人皆知呢?!
還有個“流行語”很值得玩味,尤其是背後的邏輯特别有趣。有人嘲笑一夜成名的人:“站上了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其實,那人必然是一頭“異常聰明的豬”,視角獨特、思維敏銳、行動果斷,因為首先判斷對了風口在哪兒,并且勇敢地站了上去,還挺住了“大風吹”……
那回過頭來看,“豬”會不會回嗆一句:“說這話的人,是不是豬都不如?”
02高人向來行事低調
《孫子兵法》中這段精辟論述,把低調做人诠釋到了極緻。
文中說“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而且這些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因為他們把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再去把握戰機打敗敵人,是以打勝仗就如石頭砸雞蛋一般輕松,以至于别人都不知道是他們的功勞。
這與“扁鵲三兄弟”的典故何其相似。
據《史記》記載,魏文侯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誰的醫術更高明?”
扁鵲直言:“大哥醫術最高,二哥次之,自己最差。”
魏文侯好奇道“何出此言?”
扁鵲答:“大哥治病于未病,通過望聞問切,診斷隐患,事先鏟除病因。是以名聲不顯,一般人并不知道他的高明。”
“二哥治病于病起之時,一般人就以為他隻能看看小病,是以他的名氣也不大。”扁鵲補充道。
扁鵲最後說:“而我治于病情嚴重之時,用針刺、用猛藥,救人于危重之時,是以大家都認為我醫術最高明,名氣是以傳遍天下。”
這與“古之善戰者”的道理如出一轍,高人往往無比低調,不顯山不露水。
03神人力求先勝後戰
神人,就如扁鵲三兄弟裡的“老大哥”,擅長于塑造态勢、順勢而為,先立于不敗之地再尋找轉機。
是以,先勝後戰的神人,總是知彼知己,最後每戰必勝。
而先戰求勝的庸人,就如同“騎毛驢看唱本——走着瞧”,難以取勝,甚至常常敗北。
神人,擅長“先勝而後求戰”,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目的。
這兩個經典軍事指導思想,被視為孫子兵法的精髓所在。
其實,二者也存在内在邏輯:“先勝求戰”方可“不戰屈人”,“不戰屈人”立足于“先勝求戰”。
用幾句土話來翻譯:能打且打得赢,準備充足了再戰,可以威懾敵人直接屈服;之是以不打仗就能取勝,是因為我方已經確定“能打勝仗”了。
是以,真正的神人,總是默默積蓄力量,然後低調亮相,出場立即震撼四方。
歡迎關注@丁與卯(全網平台同名),體悟生活哲理,留存時代印記。感恩一路同行,拙作定期更新,歡迎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