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吳六一這個人物相信給大家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這位劇中的虛構人物在康熙帝鏟除鳌拜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任職九門提督,因執法嚴格,毫不容情,人稱“鐵丐”。他又是位知恩圖報之人,為報查伊璜的一飯之恩而曆經十數年不遺餘力的解救被困獄中的恩人,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官爵來換恩人的性命安全。劇中的他在平定鳌拜之亂中立有大功,升至兩廣總督,數年後病死。那麼曆史上有沒有這個人物的原型呢?答案是有,他就是順治年間任職總兵官、死後追少師兼太子太師的吳六奇。

吳六奇,字鑒伯,綽号吳鈎,幼讀詩書,廣涉經史。吳六奇外表粗犷但心思缜密,号葛如,意為效法諸葛孔明,常以韬略自負,嗜酒好賭,蕩盡家産而充為郵卒,後不務正業,淪為乞丐,浪迹粵閩江浙。吳六奇少年時流落在鳳凰山一寺院中打雜。寺裡的僧人夜裡教授徒弟棒法,吳六奇在旁看着就學會了,并在旬日之間連殺兩虎,大驚不已的僧人勸他以自己的武勇去建功立業。在浙江海甯,落魄的他遇到了當時的名士、孝廉查伊璜,查伊璜見吳六奇熊腰虎背,膽識超凡,視其為“海内奇傑”并贈厚資,遣其回鄉。時值明末,粵東遍地烽煙,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靠着查伊璜的厚贈,吳六奇與弟吳标糾集鄉勇,擴大勢力,很快成了獨霸一方的粵東軍閥。南明永曆帝朱由榔也以其兵衆封他做了總兵。有一書生曾以“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譏諷他是武人。他應聲說:“将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可見其志負之大。
吳六奇治軍之餘,勤讀書,喜書法,且能禮賢下士,有古名将風。但好景不長,正當吳六奇飛黃騰達之時,清順治七年(1650)正月,清廷派尚可喜率大軍征剿廣東,面對南下的清軍,自知不敵的吳六奇選擇了降清,後配合清軍掃降廣東的南明勢力。并助靖南王耿繼茂統率滿漢十萬大軍攻破潮州,吳六奇在此戰中功勳卓著,順治帝特授挂印總兵官左都督,命駐鎮饒平。 有官有糧有地盤的吳六奇為報答順治帝的知遇之恩,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向朝廷提出了強化海防的建議。次年清廷便宣布施行“海禁”政策,此舉的意圖是為切斷鄭成功部明軍的補給和兵員補充,以達到徹底消滅的目的。吳六奇也在廣東大治海艦,招募水師,會剿廈門,并招降南澳守将,以此打擊、封鎖鄭成功在東南沿海的抗清鬥争。康熙二年(1663),因“明史案”事發,株連了吳六奇的恩人查伊璜,吳六奇竭力營救,使查伊璜得以脫身,一時之間傳為佳話。康熙四年(1665),吳六奇因封疆守禦有功又得康熙皇帝破格賞賜,初賜太子少保,屢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是年五月三日,吳六奇病死,終年59歲。康熙帝追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賜谥順格,遣官祭葬,禦制祭文、碑文,賜一品典式營造其墓于大埔湖寮虎山下。吳六奇的軍事生涯主要就是幫助清廷平定粵東和抗禦鄭成功,包括招降粵東的群豪, 剿平潮州總兵郝尚久的叛變和收複揭陽斷絕鄭軍的糧饷補給。
至于其鐵丐之名的來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王士祯的《香祖筆記》、蔣士铨的《雪中人》等都有記載,《聊齋志異—大力将軍》中說道:“查伊璜有一次到了一座破敗的古寺中,看到一口大鐘放在地上,透過縫隙他看到鐘内好像有什麼東西,出于好奇,他令随行的幾個仆人去搬那口大鐘,結果四五個人都搬不動,一會兒進來個外表粗犷的乞丐,一隻手就把大鐘掀起,取出裡面放的食物旁若無人的吃了起來,查伊璜大驚之下稱之為鐵丐并與之相交,助其回鄉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