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襄公之敗: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教條主義者的悲歌

宋襄公之敗: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教條主義者的悲歌

公元前652年,宋國宋桓公病重,太子茲甫要宋桓公立他的庶兄目夷為繼承人,因為目夷為人仁愛。目夷當即拒絕,說:“你連國家都讓給我,才是大仁,并且按照制度也不該是我繼承君位。”之後目夷竟然去了衛國以躲避太子茲甫的謙讓之舉。于是在宋桓公死後,太子茲甫成了宋國的新國君,史稱宋襄公。

宋襄公繼位時,齊桓公已經步入晚年,開始考慮繼承人的事情。不過由于齊桓公夫人衆多,以至于可以繼承君位的兒子也有很多。為了讓自己屬意的公子昭能夠安穩的即位,他和管仲就選擇有着仁愛名聲的宋襄公作為公子昭的外援。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國内佞臣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宋襄公就以齊桓公曾經對他的囑托召集諸侯進攻齊國以立公子昭為國君。不過由于宋襄公威望太低隻有曹國、衛國和邾國響應了他的号召。盡管如此,這些諸侯軍隊對于混亂中的齊國來說也是和定海神針一樣。就這樣公子昭在宋襄公的幫助下,即位齊國國君之位,史稱齊孝公。

宋襄公之敗: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教條主義者的悲歌

宋襄公平定齊國之亂後,大概想要效仿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就以平定淮夷之名召集諸侯會盟。不過隻有曹國、邾國、鄫國三個小國響應了宋襄公的号召,其中鄫國國君還遲到了。

宋襄公召集諸侯後并沒有和他們商量怎麼出兵平定淮夷,而是用商朝的傳統,以人活祭來求神讓淮夷順服。這個被用來祭祀神的人就是遲到的鄫國國君,主持祭祀的就是邾國國君。

宋襄公如此殘忍把曹國國君吓壞了,回去後就不聽宋襄公的話了,宋襄公為此又發兵進攻曹國。

宋國的司馬子魚也就是目夷就曾因為這兩件事勸過宋襄公,說做這樣沒有德行的事成不了霸業的。可是宋襄公就是不聽。

宋襄公即位時顯示出讓國之仁,可是這兩件事中又顯示出不仁德,難道宋襄公是個表面仁德的人嗎?

宋襄公之敗: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教條主義者的悲歌

應當不是表面仁德,因為後來他又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仁德之事,為此還付出了生命。

那是宋國攻打曹國的兩年後。宋襄公還想要謀求諸侯霸主之位,不過他并沒有以尊王攘夷之類的行為擷取諸侯的支援,而是直接在諸侯盟會上要求楚成王指令順服于楚國的中原諸侯順服于自己。

楚成王大概害怕宋襄公埋伏甲士,就答應了宋襄公,并且約定下次盟會是都不要帶領軍隊。宋襄公答應了。

于是在這年秋季的諸侯盟會中,宋襄公就沒有帶軍隊過來,但是楚成王卻帶了軍隊,并且把宋襄公抓了起來,去進攻宋國。幸虧宋國應對得當,楚成王才又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之敗: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教條主義者的悲歌

宋襄公回國後非常憤恨楚成王的失信,而這時鄭國國君又去楚國朝見楚成王,宋襄公就發兵進攻鄭國。

楚成王見宋國進攻鄭國就派兵進攻宋國,以給鄭國解圍。宋襄公收到楚國進攻的消息,就率軍在泓水邊迎擊楚軍。

楚軍要進攻宋軍就得渡河,但是宋軍已經在河對面列好陣勢,貿然渡河很危險。不過楚軍還是渡河了,不知道楚軍的指揮官是另有應對宋軍半渡而擊的方法還是單純的莽撞。

宋軍見楚軍渡河當然不想放過好機會,就請示宋襄公進攻楚軍,可是宋襄公不同意。等到楚軍渡河後宋軍又請求進攻楚軍,宋襄公還是不同意。

最後楚國列好陣勢後一舉擊潰宋軍,連宋襄公都身受重傷,不久之後就死了。

宋襄公之敗: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教條主義者的悲歌

在那次泓水之敗後,有就人問宋襄公為什麼不趁楚軍混亂的時候進攻時,他的回答是君子不趁人之危,古代貴族戰鬥也是要雙方做好準備後堂堂正正進行的。

可見宋襄公到死都認為戰鬥也是要講究仁德的。這就表明宋襄公的仁德并不是假裝的,而是真的仁德。隻是他的仁德隻是照搬前人的仁德之舉,并不合時宜。當然他照搬的不止是仁德之舉,商朝以人活祭的殘忍之舉也被他給照搬到周朝。

照搬商朝用人活祭的習俗使宋襄公失去諸侯可能的支援,照搬古代貴族戰鬥的仁德又讓他戰敗受傷,最後不僅是以而死,還在曆史上留下不好的名聲。不得不說教條主義真的害死人。

繼續閱讀